昼夜巡查严密监控 清平再迎汛期“大考”
眼前的文家沟,在3.25公里范围、400余米高度差区间,分布着5道大坝,护卫不远处场镇的安全。
今年的第一场大雨比往年来得早些。7月3日,一场集中在4个小时降落的148.4毫米暴雨量再砸清平乡,以连续3日总降雨量330毫米超过去年的“8·13”。
清平安全否?尚未完全竣工的地质灾害和河道治理工程能否经受住这样 “重量级”的考验?
三场强降雨如同测试——
“水石分治”通过“初考”
这样的“考试”早已开始。
5月9日凌晨6时过,清平1小时降雨量达到40毫米,远超泥石流暴发的警戒雨量,正在主体施工中的文家沟工程猝迎考验。远在成都的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徐志文凌晨4点即从成都动身前往清平。
那个阶段,上游“水石分治”工程所包含的主体448米长引水隧洞、4号坝、5号坝基本完工,沉沙池、底格栏栅、消力池等配套工程接近尾声。这个海拔1300米的大平台,成为直接应对泥石流的“第一关”。
清晨7时过,徐志文在工程负责人的陪同下查看工程。前一日用挖掘机预先堆砌起的土坝,已将绝大部分雨水赶进右岸的引水隧洞,水流接近1米高。8:30左右,泥浆裹挟着石块从山上汹涌而来,行至5号坝,大石块被挡住,中型石块又被4号坝拦截。
泥石流在上午11点过结束,工程项目人员欣喜不已——文家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通过第一次“突击考试”。
6月16日,更大的降雨袭击清平,单日降雨量达到75毫米。这让清平乡人大主席团主席刘如松连续2个晚上未合眼,带着所有村干部和监测员,满山遍野地转,随时查看全乡11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同时启动应急预案,疏散人群,确保生命安全。
有了5月份的考验,文家沟治理工程项目部人员从容应对。在5号坝附近垒就的土坝再次成功将雨水通过隧洞引至1号支沟,再通过水槽从2号、3号坝之间流进绵远河。
7月3日凌晨5时,清平突降暴雨。至9时,4小时降雨148.4毫米,每小时超过35毫米,引发泥石流已是不容置疑。
天刚蒙蒙亮,文家沟项目副经理龚丕仁开车上山,来到“1300平台”,高高的土坝将大部分雨水引进隧洞,底格栏栅里,水从第一格就流走了,排水效果很好。“只要水排走了,泥石流就不会大面积暴发。”他稍松口气。一个多小时后,他查看完全程,工程主体安然无恙,“水石分治”的创新理念初见成效。
在雨中牵挂着治理工程的还有数千清平群众,“这回治理工程搞得好,清平没遭灾。”
“四关”考验施工人员——
汇聚智慧 24小时千人会战
据地勘部门测量,清平“8·13”特大山洪泥石流形成泥石流600万方、占地面积120万平方米,最厚处达150米,相当于50层高的摩天楼。在文家沟内,泥石流切割山体最浅的深3—4米,最深处达70米,约23层楼高。同时,山上还存留着近5000万方物源。
文家沟泥石流治理汇聚了省内外专家的智慧。去年8月至今年1月,文家沟、走马岭沟等6条暴发泥石流的主沟治理方案经过专家组20余次讨论方才确定。工程锁定了时限——必须在次年汛期来临时竣工,比正常工期压缩近一半。
必须将泥石流治理、河道疏浚、堤岸修筑、土地整理和环保绿化结合起来——前所未有的治理难度、紧而又紧的工期,是摆在“铁军”面前的严酷现实。
推石开路,千人会战拉开大幕。
去年8月23日,杜忠键便是那时来到清平的。由于山体疏松,打炮开路有引发更大泥石流的危险,开路只能靠挖掘机。“全是啃不动的石头,碰到大石头只能绕道。”上防泥石流、下防塌方,所有工人都没有见识过这样的施工。就是这样,施工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二十四小时作业。
去年11月中旬,清平从抢险应急进入应急治理工程阶段。
省地勘院现场管理员杨杰从清晨7点到深夜11点,每天工作16个小时,全是在野外站着度过的。连续的雪天,让他的手、脚全部冻伤。省水工局施工人员付文军、马洪斌等曾连续施工48个小时,差点累倒在现场。
7月11日,记者进入清平,一条宽大的新河道呈现于眼前,钢筋量和混凝土标号均高于常规坝体,将去年满地横流的水流归束进来,犹如“高峡出平湖”。
构建防灾、应灾的科学体系——
“防为上”主汛期再迎“大考”
今年5月12日,在成都理工大学举行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专家报告:从汶川地震后的2008年9月24日到2010年9月18日不到两年时间内,文家沟先后暴发了5次大规模和特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其中以“8·13”泥石流规模和危害最大。
“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如今,在清平,一个应灾、防灾的体系初露雏形。
在乡政府前的空地上,新修了一个广场,平时供群众活动,发生灾害时就是一个直升机停机坪。清平乡共有两个这样的停机坪。在清平场镇周家楼、清平大桥、小岗剑、清平加油站等地设立了4个灾害应急处置点。
7月3日雨夜,盐井村村民聚集于避难广场,这个一个月前建成的广场可容纳千人,周围平房里储存着救灾物资。全乡5个村,每个村都有一个避难广场。
3日、4日的暴雨后,汉清路被水淹没再次中断。但这一次,清平有了另外两条“生命线”——从安县高川乡进入清平的清高路和从清平穿越云湖森林公园抵达楠木沟的步行生命通道。
“一下雨,我们就像进入了战备状态,精神高度紧张。”清平乡地质灾害、水利隐患点监测员孟富奎说,以前一年培训一次,今年培训了好几次;以前只有一个报警器,今年配备了对讲机、雨衣、帽子、电筒。一旦要下雨,气象部门提前通过手机短信、显示屏、文件等方式及时传达;上半年,市、乡、村提前搞了多次应急演练,各种逃生线路、标示标牌都很清楚,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老百姓都心里不慌。
今年,清平连遭暴雨,没有发生一例人员伤亡。气象部门预计,今年主汛期内,清平还将遭遇几次强降雨过程。两大治理工程即将全面竣工,工作重点将转移到更加细致的监测和防灾工作上来。“24小时严密监控”,绵竹派出了从16个部门抽调干部与清平乡共同组成工作组,以迎接战斗的姿态再迎汛期“大考”。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