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让“三孤”人员生活得更好更幸福

  • 2011年05月14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编者按

      汶川特大地震使我省新增孤儿、孤老、孤残人员1449名。以人为本,妥善安置好“三孤”人员的生活,是我省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全省各地正积极探索在确保“三孤”人员生活无忧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群体、不同个体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人性化、个性化的关爱服务,让“三孤”人员生活得更好更幸福。连日来,记者走进什邡市社会福利救助中心、双流安康家园和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从他们的点滴生活细节看我省地震“三孤”人员救助帮扶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

      走进什邡市社会福利救助中心

      这个家很好很温馨

      5月13日中午,什邡市社会福利救助中心的食堂里,老人们相扶相携,陆续前来就餐。“师傅,今天尹大娘生病了不能吃辣椒,多给她打点排骨汤。”为尹大娘送饭的护理员周姐向食堂师傅特别“关照”。

      在灾后重建中,什邡市安排1.9亿元资金用于福利设施重建,新建成的15个福利设施均按省一级敬老院标准修建,为全市1700多名五保对象和“三孤”人员打造“幸福乐园”。

      早上和老伴散步,安宁的生活回来了

      震后仅仅18天,北京援建什邡的第一个民生工程--什邡市社会福利救助中心一期工程就奇迹般竣工,成为震后第一时间应急安置“三孤”人员的“安全家园”。该中心于2009年5月竣工,如今成为什邡老人安度晚年的幸福家园。

      79岁的何乾贵老人清晰记得搬进福利院的日子--2008年6月14日。地震中,何大爷家的房子倒塌了,他在猫儿岩伐木的儿子也不幸遇难,他和老伴廖方琴住进了什邡市社会福利救助中心。在食宿、医疗、娱乐都有保障的福利中心,在护理人员悉心照料下,何大爷老两口脸上的阴霾渐渐淡去。

      福利中心绿树环绕,空气清新,每天早上和老伴一起散步成为何大爷最喜欢的事。走进何大爷的房间,不仅有独立卫生间,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节水马桶等设施。

      与何大爷一样,181名“三孤”人员在这里得到妥善照顾,渐渐走出地震阴影。

      敬老院办得像个家

      “小党恩两岁半了,聪明得很,简直就是福利院的开心果。”13日下午,77岁的鄢正勋老人抱着“孙女”谢党恩,与孩子一起玩玩具。

      2008年8月,谢党恩出生几天便遭遗弃,被送到当时的皂角敬老院。住在皂角敬老院的鄢正勋和老伴陈英云主动代养这个弃婴,视其为亲孙女。来到什邡市社会福利救助中心后,为方便老人照顾小党恩,福利中心特意给他们安排了一间朝南的屋子,并承担孩子的一切费用支出。孩子起先没有名字,福利中心工作人员给她取了名:谢党恩。

      小党恩一天天成长,让两位老人感受到弥足珍贵的天伦之乐。

      福利中心就是这样一个大家庭,大家互帮互助,力所能及地帮助生活不能自理和看病就医行动不便的老人。每天,护理人员还组织老人们唱歌、跳舞、做广播体操、做小游戏、看书、看报等,每月开展一次门球活动,每季度组织一次比赛,老人们生活得其乐融融。

      走进双流安康家园

      “爸爸”“妈妈”的爱融化创伤

      5月13日下午,随着双流棠湖小学放学铃声响起,与学校一墙之隔的安康家园顿时热闹起来,“安康娃娃”纷纷归来,“家”里充满了童稚笑声。

      这里是全国最大的汶川地震灾区孤困儿童安置基地,由山东日照钢铁集团捐资修建,2009年秋季投入使用,安置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失去父母、亲人的孤困孩子。安康家园里有“爸爸”、“妈妈”,孩子们在这里享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马永杰和张明皓,今年不到5岁,是安康家园里最小的孩子。“现在,他们可以独自睡觉、洗澡了。”“妈妈”艾艳说,一年前她每晚还要搂着两个小家伙,讲故事哄他们入睡。

      他俩的房间装扮得很温馨,墙上贴着山楂图案,房顶挂着蓝色的星星,还张贴着“礼仪标兵”等奖状,记录成长中的每一次进步。

      安康家园共有86名专职生活老师,叫做“安康妈妈”。她们平均年龄30岁,80%以上有幼师教育或医护工作经历,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和学习辅导。每天早上,“妈妈”准时叫孩子们起床、洗漱、吃饭,然后排队行至棠湖小学侧门,交给“安康班”的老师。“我们就像所有的父母一样,送孩子上学。”“妈妈”苑爱英说。

      像其他家庭一样,安康家园的“爸爸”、“妈妈”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培养孩子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每晚9点熄灯前进行20分钟的卧谈,“妈妈”们坚持了两年。一次,一个女孩对“妈妈”付小凤说:“你能抱抱我吗?”付小凤默默把女孩揽入怀中。在母爱的滋养下,女孩渐渐走出了地震的阴影。

      每到周末,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志愿者来到安康家园,为孩子们举办各种兴趣班,周末也是“爸爸”们最忙的时候。2010年,29名学生考上大学,日照钢铁集团承担了他们上大学的费用。如今,“安康娃娃”从最初的712名减少到625名,他们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因家境改善回到故乡。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王玉凤教授及其团队去年的测试显示,与全球同类灾难中的群体相比,“安康娃娃”们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病率最低。

      大爱的暖流,使这些孤困孩子向着太阳,茁壮成长。

      走进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

      以新的方式“站”起来,“走”向新生活

      5月11日下午,阳光洒落在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的院子里,躺在移动病床上的王林在医护人员帮助下,尽情欣赏久违的蓝天、白云、鲜花……

      三年前,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正在北川中学念高中的她被几块垮塌的楼板损伤了颈椎,不仅导致高位截瘫,还引发肺部感染,不得不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

      4月28日,王林从医院转到八一康复中心。中心综合内科副主任戚龙向她郑重承诺:我们一定让你重新呼吸新鲜空气!

      为此,中心组织了跨科室的康复治疗小组。几经讨论,小组作出决定:在心肺治疗的同时,对王林进行身体培训和呼吸训练,进行短时间的撤机实验。

      白天的测试结果令人欣喜:在专业治疗和每天各10分钟的耸肩运动、咳嗽练习、深呼吸和吹气球康复训练辅助下,王林可以在半小时甚至一小时内暂时脱离呼吸机。

      关键是夜间。病人在睡眠状态下容易发生呼吸暂停缺氧,因而对呼吸机产生心理依赖。为让王林安心睡眠,小组安排主治医生和护士24小时陪护在她的病床边,密切关注她的呼吸情况。入院第二晚,王林从睡梦中惊醒,要求接上呼吸机。戚龙鼓励她:“你是安全的,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

      小组成员的昼夜陪伴和鼓励给了王林安睡的勇气。3天后,她晚上不再需要呼吸机辅助;在到达八一康复中心第14天,她第一次离开病房,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

      戚龙表示,在王林心肺功能逐步稳定后,中心还将为她进行专门水疗、康复训练,力争能够基本生活自理。

      在八一康复中心,类似的“奇迹”不断发生:高位截瘫的王兰可以自己翻身、发短信;双腿截肢的魏玲穿上假肢,扶着双拐行走了……作为解放军四总部援建、为地震伤员而设的“交钥匙工程”,让更多地震伤员康复是八一康复中心的使命。在众多医护人员的专业治疗、爱心关怀和耐心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地震伤员正以新的方式“站”起来,“走”向新生活。

      4月18日,八一康复中心派出专家组分赴重灾区“找”病人,行程数千公里。截至5月13日,中心已收治地震伤员69名,预计近期还将有100多名地震伤残人员陆续入住。 (记者 龙腾飞 张守帅 夏丽莎)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让“三孤”人员生活得更好更幸福

  • 2011年05月14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编者按

      汶川特大地震使我省新增孤儿、孤老、孤残人员1449名。以人为本,妥善安置好“三孤”人员的生活,是我省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全省各地正积极探索在确保“三孤”人员生活无忧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群体、不同个体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人性化、个性化的关爱服务,让“三孤”人员生活得更好更幸福。连日来,记者走进什邡市社会福利救助中心、双流安康家园和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从他们的点滴生活细节看我省地震“三孤”人员救助帮扶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

      走进什邡市社会福利救助中心

      这个家很好很温馨

      5月13日中午,什邡市社会福利救助中心的食堂里,老人们相扶相携,陆续前来就餐。“师傅,今天尹大娘生病了不能吃辣椒,多给她打点排骨汤。”为尹大娘送饭的护理员周姐向食堂师傅特别“关照”。

      在灾后重建中,什邡市安排1.9亿元资金用于福利设施重建,新建成的15个福利设施均按省一级敬老院标准修建,为全市1700多名五保对象和“三孤”人员打造“幸福乐园”。

      早上和老伴散步,安宁的生活回来了

      震后仅仅18天,北京援建什邡的第一个民生工程--什邡市社会福利救助中心一期工程就奇迹般竣工,成为震后第一时间应急安置“三孤”人员的“安全家园”。该中心于2009年5月竣工,如今成为什邡老人安度晚年的幸福家园。

      79岁的何乾贵老人清晰记得搬进福利院的日子--2008年6月14日。地震中,何大爷家的房子倒塌了,他在猫儿岩伐木的儿子也不幸遇难,他和老伴廖方琴住进了什邡市社会福利救助中心。在食宿、医疗、娱乐都有保障的福利中心,在护理人员悉心照料下,何大爷老两口脸上的阴霾渐渐淡去。

      福利中心绿树环绕,空气清新,每天早上和老伴一起散步成为何大爷最喜欢的事。走进何大爷的房间,不仅有独立卫生间,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节水马桶等设施。

      与何大爷一样,181名“三孤”人员在这里得到妥善照顾,渐渐走出地震阴影。

      敬老院办得像个家

      “小党恩两岁半了,聪明得很,简直就是福利院的开心果。”13日下午,77岁的鄢正勋老人抱着“孙女”谢党恩,与孩子一起玩玩具。

      2008年8月,谢党恩出生几天便遭遗弃,被送到当时的皂角敬老院。住在皂角敬老院的鄢正勋和老伴陈英云主动代养这个弃婴,视其为亲孙女。来到什邡市社会福利救助中心后,为方便老人照顾小党恩,福利中心特意给他们安排了一间朝南的屋子,并承担孩子的一切费用支出。孩子起先没有名字,福利中心工作人员给她取了名:谢党恩。

      小党恩一天天成长,让两位老人感受到弥足珍贵的天伦之乐。

      福利中心就是这样一个大家庭,大家互帮互助,力所能及地帮助生活不能自理和看病就医行动不便的老人。每天,护理人员还组织老人们唱歌、跳舞、做广播体操、做小游戏、看书、看报等,每月开展一次门球活动,每季度组织一次比赛,老人们生活得其乐融融。

      走进双流安康家园

      “爸爸”“妈妈”的爱融化创伤

      5月13日下午,随着双流棠湖小学放学铃声响起,与学校一墙之隔的安康家园顿时热闹起来,“安康娃娃”纷纷归来,“家”里充满了童稚笑声。

      这里是全国最大的汶川地震灾区孤困儿童安置基地,由山东日照钢铁集团捐资修建,2009年秋季投入使用,安置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失去父母、亲人的孤困孩子。安康家园里有“爸爸”、“妈妈”,孩子们在这里享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马永杰和张明皓,今年不到5岁,是安康家园里最小的孩子。“现在,他们可以独自睡觉、洗澡了。”“妈妈”艾艳说,一年前她每晚还要搂着两个小家伙,讲故事哄他们入睡。

      他俩的房间装扮得很温馨,墙上贴着山楂图案,房顶挂着蓝色的星星,还张贴着“礼仪标兵”等奖状,记录成长中的每一次进步。

      安康家园共有86名专职生活老师,叫做“安康妈妈”。她们平均年龄30岁,80%以上有幼师教育或医护工作经历,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和学习辅导。每天早上,“妈妈”准时叫孩子们起床、洗漱、吃饭,然后排队行至棠湖小学侧门,交给“安康班”的老师。“我们就像所有的父母一样,送孩子上学。”“妈妈”苑爱英说。

      像其他家庭一样,安康家园的“爸爸”、“妈妈”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培养孩子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每晚9点熄灯前进行20分钟的卧谈,“妈妈”们坚持了两年。一次,一个女孩对“妈妈”付小凤说:“你能抱抱我吗?”付小凤默默把女孩揽入怀中。在母爱的滋养下,女孩渐渐走出了地震的阴影。

      每到周末,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志愿者来到安康家园,为孩子们举办各种兴趣班,周末也是“爸爸”们最忙的时候。2010年,29名学生考上大学,日照钢铁集团承担了他们上大学的费用。如今,“安康娃娃”从最初的712名减少到625名,他们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因家境改善回到故乡。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王玉凤教授及其团队去年的测试显示,与全球同类灾难中的群体相比,“安康娃娃”们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病率最低。

      大爱的暖流,使这些孤困孩子向着太阳,茁壮成长。

      走进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

      以新的方式“站”起来,“走”向新生活

      5月11日下午,阳光洒落在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的院子里,躺在移动病床上的王林在医护人员帮助下,尽情欣赏久违的蓝天、白云、鲜花……

      三年前,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正在北川中学念高中的她被几块垮塌的楼板损伤了颈椎,不仅导致高位截瘫,还引发肺部感染,不得不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

      4月28日,王林从医院转到八一康复中心。中心综合内科副主任戚龙向她郑重承诺:我们一定让你重新呼吸新鲜空气!

      为此,中心组织了跨科室的康复治疗小组。几经讨论,小组作出决定:在心肺治疗的同时,对王林进行身体培训和呼吸训练,进行短时间的撤机实验。

      白天的测试结果令人欣喜:在专业治疗和每天各10分钟的耸肩运动、咳嗽练习、深呼吸和吹气球康复训练辅助下,王林可以在半小时甚至一小时内暂时脱离呼吸机。

      关键是夜间。病人在睡眠状态下容易发生呼吸暂停缺氧,因而对呼吸机产生心理依赖。为让王林安心睡眠,小组安排主治医生和护士24小时陪护在她的病床边,密切关注她的呼吸情况。入院第二晚,王林从睡梦中惊醒,要求接上呼吸机。戚龙鼓励她:“你是安全的,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

      小组成员的昼夜陪伴和鼓励给了王林安睡的勇气。3天后,她晚上不再需要呼吸机辅助;在到达八一康复中心第14天,她第一次离开病房,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

      戚龙表示,在王林心肺功能逐步稳定后,中心还将为她进行专门水疗、康复训练,力争能够基本生活自理。

      在八一康复中心,类似的“奇迹”不断发生:高位截瘫的王兰可以自己翻身、发短信;双腿截肢的魏玲穿上假肢,扶着双拐行走了……作为解放军四总部援建、为地震伤员而设的“交钥匙工程”,让更多地震伤员康复是八一康复中心的使命。在众多医护人员的专业治疗、爱心关怀和耐心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地震伤员正以新的方式“站”起来,“走”向新生活。

      4月18日,八一康复中心派出专家组分赴重灾区“找”病人,行程数千公里。截至5月13日,中心已收治地震伤员69名,预计近期还将有100多名地震伤残人员陆续入住。 (记者 龙腾飞 张守帅 夏丽莎)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