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中国力量创造“中国奇迹”——汶川地震灾区重建奇迹启示录

  • 2011年05月11日 00时00分
  • 来源: 新华网四川频道
  • 【字体:
  • 播报
  •   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色彩艳丽的藏羌碉楼、现代风格的场馆、宽敞平整的街道……很难想象这就是3年前被8级大地震摧毁的汶川映秀镇。 

      仅仅3年,这片废墟上屹立起一座美丽的新城,百姓们为新生活忙碌着,一切又充满祥和的气息。 

      映秀的奇迹,是整个汶川地震灾区重建的缩影。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形成无坚不摧、攻无不克的中国力量所创造出的“中国奇迹”!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决定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科学决策、果断指挥,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应对特大自然灾害 

      汶川8级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重建任务最重的一次地震灾害,造成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极重灾区县和重灾区县51个,1.2亿多平方米民房倒塌,8万多人遇难、失踪,1500多万人无家可归,7400多所学校损坏,直接经济损失8400多亿元…… 

      大地震刚发生,新华社记者就迅速深入各重灾区采访。当时记者采访汶川县水磨镇居民高守明,所感受到的是,面对满目疮痍的家园,他深陷绝望之中。而今年4月初记者再次在水磨镇禅寿老街见到他时,他简直判若两人,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喜悦。他说,这条千米禅寿老街我走了40多年。最近一年多,却经常在这条街上打不到方向。 

      的确,这是一种幸福的迷失。震前污水横流的寿溪河,现在已建成一个碧波荡漾的湖泊;昔日粉尘飞扬的小镇已经成为旅游热点的“现代桃花源”。水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今年4月在纽约召开的“第六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上,汶川水磨镇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市设计项目获得“全球灾后重建规划设计最佳范例”称号。联合国友好理事会主席努尔·布朗博士说,水磨镇是世界灾后重建的灯塔。 

      北川新县城边上矗立着既现代又有民族特色的新北川中学,记者看到校舍的墙壁和屋顶都以羌族服饰中最常见的红、黄、蓝、绿、黑五种颜色粉饰。站在学校门口,可以看见37米高的北川第一羌族碉楼高高耸立。随着5000多套安居房的完工,3万多名老北川居民在去年底开始陆陆续续乔迁于此。 

      四川省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近3万个项目的完工率和投资完成率均超过九成,纳入省定灾区县需恢复重建的1.3万多个项目也已完工八成。其中,340多万户住房完成修复,170多万户住房基本完成重建,学校、医院、道路等重建项目也基本完工。 

      据粗略统计,在过去的1000多天里,在汶川特大地震严重损毁的13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平均每天有1所医院、3所学校、1700多套住房在灾区建成;平均每月有200多亿元重建资金投向贫困灾区、700多个重建项目破土动工;平均每年有上万名援建者,千里迢迢从全国各地来到地震灾区,参与这场惊天动地的灾后重建。 

      3年里,170多万套城乡住宅陆续建成并交付使用,近3000所崭新学校竣工,1100多个医疗项目惠泽上千万灾区群众,近8000亿元资金在地震灾区开花结果…… 

      短短3年,在这块破碎的土地上,如此庞大规模的灾后重建工程就基本完成了,而且实现了跨越历史的大变化,难怪几乎所有到灾区来的中外人士,无不惊叹,只有中国,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纵观中外救灾史,汶川灾后重建就是一个人间奇迹! 

      而这一奇迹,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创造的。 

      人们不会忘记,大地震发生后仅仅24天,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研究部署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震后仅仅一个月,中央就正式作出对口支援的决策。随着中央一声令下,19个对口支援省市,带着700多亿元援建资金,肩负着神圣的国家使命,像军队一样奔赴灾后重建的战场。 

      在这3年里,虽然国际国内发生了许多大事,尤其是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但都没有影响中央灾后重建资金和对口支援省市援建资金的安排。3年来,中央共调度、安排了各类政府性资金和公益性资金3000多亿元,确保了灾后重建顺利进行。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口支援省市财政收入一度出现大幅减少,但已确定的援建资金没有缩水,有的省市甚至通过压缩本地行政开支,以确保援建资金的及时到位。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决定了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科学决策、果断指挥,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应对特大自然灾害。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国家救援制度,极大地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灾后重建工作顺利进行。 

      重建不仅有国家行为,更多的还有市场行为,灾后重建难以置信的高效率,展现了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活力,它是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 

      今年清明前夕,记者在汶川县三江乡采访朱晓红时,他正忙着给自己的新房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新房子坐落在当地倾力打造的“藏家风情园”内,是一栋两层藏式小楼,房前屋后青草依依,楼上楼下瓷砖铺面。朱晓红说,国家补贴2万元,向银行贷款2万元,加上自己震前的积蓄4万多元,就建起了这所房子,2010年春节前入住。 

      “建房不能光靠国家,我们自己也要努力奋斗。这两年不断地添置新家具、新家电,新房子也越来越像个家了。”朱晓红说。 

      “藏家风情园”里居住了30多户受灾群众,许多住户还利用新居空闲的房屋办起家庭旅馆、做起藏家旅游的生意。 

      朱晓红们很快走出了地震阴影,在重建的新家园里开始了新的生活。而在大地震中损毁严重的经济力量中坚--国有大型企业如何? 

      汶川地震中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损失最为惨重,300余人遇难,100多万平方米厂房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近27亿元。这个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国有大型企业,在废墟上很快恢复生产,当年就基本挽回了经济损失。汶川大地震一周年,记者在东汽采访时,只见新厂区刚搭起“骨架”,而2010年记者再次到东汽时,年产值几百亿元的新工厂已经投产了。这么大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建设难度和复杂程度都很高,而建成只用一年零九个月,很难想象。 

      而这些不敢想象的奇迹,正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市场经济的活力实现的。 

      都江堰市委书记刘俊林说:“都江堰市共有12万户农民受灾,近8万户房屋倒塌或损毁,需要重建资金100多亿元。这对都江堰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受灾农民自身无力承担。钱从哪里来?只有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 

      他算了一笔账:如果把散居农户变为集中居住,全市就可以节约集体建设用地约6万亩,而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将这6万亩集体建设用地盘活,完全可以“变”出一笔巨资。加上国家补助和自筹,就能解决农村住房重建难题,都江堰就是这样干的。 

      据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魏宏介绍,目前四川全省已经完成了近8000亿元的重建投资,其中3400亿元是政府性资金和公益性资金的外来援助,其余4000多亿元则更多地靠市场找、银行贷、社会投,通过建立完善市场运作机制,确保了重建资金总体平衡。所以说,“汶川奇迹”的创造,离不开改革开放30多年来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用的发挥。 

      灾后重建以难以置信的高速度完成,展现了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活力,它是中国力量背后的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

      灾难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汶川地震灾区被打破,奇迹一个一个地创造。在13万平方公里的灾区土地上,温情穿越了灾难,大爱洒满了人间,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得到精彩诠释

      汶川地震发生后的一个月之内,在成都召开了好几个关于如何应对灾害性心理创伤研讨会。一些专家表示十分忧虑,从一般的规律总结了许许多多的灾难,得出结论,汶川灾区至少有1000万人口受到严重的心理创伤,并预言震后3年内将会出现自杀高峰。 

      直到今天,地震灾区不仅没有出现所谓的“自杀高峰”,反而处处都散发着希望和新生的气息。无论是重生小镇还是农民新村,看到那些坐在街边竹椅上晒着太阳的老人、奔跑在巷道欢快嬉戏的孩童、忙着装修收拾新房的男女,无不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情。 

      在灾区,这3年中确实有自杀的,而了解到的仅有5人。这5人都是基层干部。为什么?地震时,他们不仅要救群众,还要安抚群众,而自家却无法顾及加上亲人遇难,这种精神压力和歉疚感难以承受。而普通群众则因为获得了各级组织和全社会给予的温暖和关爱,带着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度过了那段灾难时光。 

      一个普遍性的心理规律在汶川失灵了。 

      历史永远记着,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抗震救灾的最前线,和人民在一起。 

      魏宏说,为了又好又快地推动灾后重建,中央不仅优先保证灾后重建资金,并及时拨付地震灾区,还专门为灾后重建制定了88项政策,从金融支持到土地利用,从税收减免到产业发展,几乎涵盖了灾后重建的方方面面。 

      还有无数共产党员,他们为灾区恢复重建流血流汗,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参与援建,将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时任广东惠州援建汶川县三江乡重建工作组组长、共产党员范中杰说,“我们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在灾区拼命干,就是对受灾群众受创心理的最好治疗。” 

      在3年重建中,援建者们不畏万难、忘我工作,告慰了逝去的生命,也为生者点燃希望。“白加黑”“5+2”“夜总会”,成了很多援建干部对“白天晚上都工作,每周工作7天,白天下工地、夜里开总结会”状态的一种形象比喻。 

      在地震中痛失3名亲人的北川五星小学教师、共产党员贾德春,在紧急安置受灾群众期间,先后被组织安排负责一个临时救助站和一个板房区的几千人的吃喝拉撒。尽管处在极度悲伤期,但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刻,没有任何‘说不’的余地。” 

      为了确保受灾群众在临时安置区不受冻挨饿,为了随时解决受灾群众重建困难,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在震后一年多时间里,从机关抽调了上千名党员干部下村组、住农家,帮助解决受灾农户“吃穿铺盖”等实实在在的困难。 

      从地震发生后8万人获救、3个月紧急安置千万受灾群众温暖过冬,到一年后的“创造了没有流民、饥荒、疫情和社会动荡的奇迹”、150多万户受灾农户在新房中过新年,再到今天近3万个重建项目完成、100多个小镇涅槃重生、1000多万受灾群众全部入住新房,灾难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汶川地震灾区被打破,奇迹一个一个地创造。在13万平方公里的受灾土地上,温情穿越了灾难,大爱洒满了人间,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得到一次精彩注解。 

      “科学发展观”始终贯穿在整个灾后重建中,物质、文化、社会、精神的全方位重建,充分体现了其巨大指导作用和推动力   

      彭州市磁峰镇鹿坪村的“鹿鸣荷畔”,是成都住房灾后重建最早的范本。这里是一个全新的灾后新农村形象。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配套齐全,观景荷塘旁震后新建的乡村酒店别具一格。鹿坪村村民高玉华感慨地说:“通过灾后重建,我们的日子至少向前迈进了20年。” 

      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说:“我们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全面推进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努力把重灾区建设成为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样板。” 

      地震之后,成都市花了三个多月时间,对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4个重灾市县,先后两次开展重建规划设计大会战,动员和协调国内外200多所高水平规划设计机构、4000多名设计人员参与规划编制设计,从农村住房到院落场镇,编制完成了灾后重建总体实施规划和9大类专项36个子项的重建规划。所有的规划都做到“当地产业和经济要素结合的发展性、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的多样性、周边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相融性、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的共享性”。 

      像成都这样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整个灾后重建,已成为整个灾区的共识,水磨镇重建就是科学发展的一个典型。 

      地震之前有60多家高污染企业的水磨镇,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几十家高污染企业,通过关停并转,保留了环评排放全部达标的5家。昔日污水横流的寿溪河,现在已建成一个碧波荡漾的湖泊。一座“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已经在这里崛起,水磨镇获得了真正的新生。今年春节七天,整洁漂亮的小镇吸引了上万名中外游客。 

      北川新县城,堪称规划层次最高的中国县城。新县城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规划,并多次召开高规格的规划协调会,广泛征求了全国建筑规划领域专家的意见;为了建好新映秀,安德鲁、贝聿铭、何镜堂、吴良镛等一大批国内外一流建筑设计大师汇聚映秀;为了建好新什邡,北京的援建者带来了奥运场馆的王牌施工队…… 

      走进北川新县城,46%的绿化率,采用步行、慢行为主的绿色交通体系,从任何一个小区出发到城中心只需三五分钟,所有路灯都采用LED节能灯,大型公共场馆采用更先进的地源热泵集中供暖、制冷,安居房全部采用聚苯板外墙保温材料和中空玻璃等节能环保材料……一个被大地震毁灭的城市,如今已建成绿色低碳、与环境友好相容的城市。 

      世界旅游组织执行主任索丹·索莫基说:“灾区的实地考察,让我深切感受到灾区重建后基础设施和旅游业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切都表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不是一个简单的在废墟上回到原来的起点,而是站在了科学发展的更高起点上。 

      为了科学规划,国务院正式发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汇聚了30多个部门的智慧,历时4个多月,并经过10余次实地调研、专家咨询、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之后形成的。与此同时,四川省也先后组织协调了省内外300多家规划设计单位、4000多名规划技术人员,集中开展灾后重建的规划编制工作,形成了目标明确、层次分明、范围清晰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体系。 

      为了奠定地震灾区灾后发展的产业基础,深处于贫困山区的地震重灾区县在援建省市的帮扶下建立起了初具规模的工业产业体系,提升了灾区产业水平和发展后劲。据四川省统计,对口支援四川省地震灾区的18个援建省市与6个灾区市(州)合作共建了24个特色产业园区和农业示范园区,协议产业援助项目698个,落实了产业合作项目483个、资金178亿元。 

      而地震灾区原有的优势产业企业,也在灾后重建中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利用重建契机积极调整产业发展规划,大幅提高核能、光伏等新能源产品结构比例。“重装之都”德阳市正依托东电、二重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努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已经连续两年跻身“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 

      汶川地震灾区重建,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物质、文化、社会、精神的全方位重建。 

      广州市在援建汶川县城威州镇过程中,援建工作组根据汶川县的实际情况,参照广州市工程和资金管理制度,帮助汶川县制订了一系列灾后重建和城市管理的制度、办法、细则,近百项的制度建设和管理办法,被编成了厚厚的一本书。 

      山东、浙江、上海等援建省市为了帮助地震灾区提升管理水平,不断开展对地震灾区干部、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并将他们交流到沿海发达城市一些关键部门挂职锻炼。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地震灾区中的每一个县城、乡镇或是村落,都在重建中修建了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并不定期组织当地群众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重灾区的汶川县、北川县、茂县是我国羌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其灾后重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羌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北川的石椅羌寨、汶川的云中羌城、茂县的羌文化展览馆等一批羌文化保护、展示和传承基地已在重建中得以恢复和扩展。目前,四川省规划了文化重建项目近6000个,已有九成项目完工。 

      通过积极的文化重建、精神重建,有效地帮助了灾区群众迈过“心理废墟”这道坎,形成了感恩、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 

      为了尽快修复地震灾区的生态,四川省落实了200多个生态修复项目,概算总投资130多亿元。 

      “3年来,我们把生态重建作为灾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结合地质灾害治理,综合运用人工修复、自然修复、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大力实施大熊猫栖息地生态植被修复工程等项目。”成都市市长葛红林说,截至3月底,18个生态恢复项目完成投资9亿多元,完成林草植被恢复15万多亩、大熊猫栖息地39万多亩,灾区生态系统、野生生物栖息地、自然景观等加快恢复,曾经满目疮痍的灾区重现青山绿水、田园风光。 

      汶川县曾经的荒山,在震后立即开始了修复和绿化。如今,近万亩荒山已种上了树木、灌木和青草。 

      记者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灾后3年重建的全过程。在采访中,记者无不感受到,“科学发展观”始终是灾区重建的重要指导思想,贯穿于物质、文化、社会、精神的全方位重建,是创造灾后重建奇迹的重要思想之源!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国力量创造“中国奇迹”——汶川地震灾区重建奇迹启示录

  • 2011年05月11日 00时00分
  • 来源: 新华网四川频道
  •   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色彩艳丽的藏羌碉楼、现代风格的场馆、宽敞平整的街道……很难想象这就是3年前被8级大地震摧毁的汶川映秀镇。 

      仅仅3年,这片废墟上屹立起一座美丽的新城,百姓们为新生活忙碌着,一切又充满祥和的气息。 

      映秀的奇迹,是整个汶川地震灾区重建的缩影。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形成无坚不摧、攻无不克的中国力量所创造出的“中国奇迹”!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决定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科学决策、果断指挥,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应对特大自然灾害 

      汶川8级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重建任务最重的一次地震灾害,造成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极重灾区县和重灾区县51个,1.2亿多平方米民房倒塌,8万多人遇难、失踪,1500多万人无家可归,7400多所学校损坏,直接经济损失8400多亿元…… 

      大地震刚发生,新华社记者就迅速深入各重灾区采访。当时记者采访汶川县水磨镇居民高守明,所感受到的是,面对满目疮痍的家园,他深陷绝望之中。而今年4月初记者再次在水磨镇禅寿老街见到他时,他简直判若两人,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喜悦。他说,这条千米禅寿老街我走了40多年。最近一年多,却经常在这条街上打不到方向。 

      的确,这是一种幸福的迷失。震前污水横流的寿溪河,现在已建成一个碧波荡漾的湖泊;昔日粉尘飞扬的小镇已经成为旅游热点的“现代桃花源”。水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今年4月在纽约召开的“第六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上,汶川水磨镇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市设计项目获得“全球灾后重建规划设计最佳范例”称号。联合国友好理事会主席努尔·布朗博士说,水磨镇是世界灾后重建的灯塔。 

      北川新县城边上矗立着既现代又有民族特色的新北川中学,记者看到校舍的墙壁和屋顶都以羌族服饰中最常见的红、黄、蓝、绿、黑五种颜色粉饰。站在学校门口,可以看见37米高的北川第一羌族碉楼高高耸立。随着5000多套安居房的完工,3万多名老北川居民在去年底开始陆陆续续乔迁于此。 

      四川省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近3万个项目的完工率和投资完成率均超过九成,纳入省定灾区县需恢复重建的1.3万多个项目也已完工八成。其中,340多万户住房完成修复,170多万户住房基本完成重建,学校、医院、道路等重建项目也基本完工。 

      据粗略统计,在过去的1000多天里,在汶川特大地震严重损毁的13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平均每天有1所医院、3所学校、1700多套住房在灾区建成;平均每月有200多亿元重建资金投向贫困灾区、700多个重建项目破土动工;平均每年有上万名援建者,千里迢迢从全国各地来到地震灾区,参与这场惊天动地的灾后重建。 

      3年里,170多万套城乡住宅陆续建成并交付使用,近3000所崭新学校竣工,1100多个医疗项目惠泽上千万灾区群众,近8000亿元资金在地震灾区开花结果…… 

      短短3年,在这块破碎的土地上,如此庞大规模的灾后重建工程就基本完成了,而且实现了跨越历史的大变化,难怪几乎所有到灾区来的中外人士,无不惊叹,只有中国,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纵观中外救灾史,汶川灾后重建就是一个人间奇迹! 

      而这一奇迹,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创造的。 

      人们不会忘记,大地震发生后仅仅24天,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研究部署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震后仅仅一个月,中央就正式作出对口支援的决策。随着中央一声令下,19个对口支援省市,带着700多亿元援建资金,肩负着神圣的国家使命,像军队一样奔赴灾后重建的战场。 

      在这3年里,虽然国际国内发生了许多大事,尤其是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但都没有影响中央灾后重建资金和对口支援省市援建资金的安排。3年来,中央共调度、安排了各类政府性资金和公益性资金3000多亿元,确保了灾后重建顺利进行。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口支援省市财政收入一度出现大幅减少,但已确定的援建资金没有缩水,有的省市甚至通过压缩本地行政开支,以确保援建资金的及时到位。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决定了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科学决策、果断指挥,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应对特大自然灾害。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国家救援制度,极大地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灾后重建工作顺利进行。 

      重建不仅有国家行为,更多的还有市场行为,灾后重建难以置信的高效率,展现了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活力,它是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 

      今年清明前夕,记者在汶川县三江乡采访朱晓红时,他正忙着给自己的新房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新房子坐落在当地倾力打造的“藏家风情园”内,是一栋两层藏式小楼,房前屋后青草依依,楼上楼下瓷砖铺面。朱晓红说,国家补贴2万元,向银行贷款2万元,加上自己震前的积蓄4万多元,就建起了这所房子,2010年春节前入住。 

      “建房不能光靠国家,我们自己也要努力奋斗。这两年不断地添置新家具、新家电,新房子也越来越像个家了。”朱晓红说。 

      “藏家风情园”里居住了30多户受灾群众,许多住户还利用新居空闲的房屋办起家庭旅馆、做起藏家旅游的生意。 

      朱晓红们很快走出了地震阴影,在重建的新家园里开始了新的生活。而在大地震中损毁严重的经济力量中坚--国有大型企业如何? 

      汶川地震中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损失最为惨重,300余人遇难,100多万平方米厂房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近27亿元。这个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国有大型企业,在废墟上很快恢复生产,当年就基本挽回了经济损失。汶川大地震一周年,记者在东汽采访时,只见新厂区刚搭起“骨架”,而2010年记者再次到东汽时,年产值几百亿元的新工厂已经投产了。这么大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建设难度和复杂程度都很高,而建成只用一年零九个月,很难想象。 

      而这些不敢想象的奇迹,正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市场经济的活力实现的。 

      都江堰市委书记刘俊林说:“都江堰市共有12万户农民受灾,近8万户房屋倒塌或损毁,需要重建资金100多亿元。这对都江堰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受灾农民自身无力承担。钱从哪里来?只有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 

      他算了一笔账:如果把散居农户变为集中居住,全市就可以节约集体建设用地约6万亩,而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将这6万亩集体建设用地盘活,完全可以“变”出一笔巨资。加上国家补助和自筹,就能解决农村住房重建难题,都江堰就是这样干的。 

      据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魏宏介绍,目前四川全省已经完成了近8000亿元的重建投资,其中3400亿元是政府性资金和公益性资金的外来援助,其余4000多亿元则更多地靠市场找、银行贷、社会投,通过建立完善市场运作机制,确保了重建资金总体平衡。所以说,“汶川奇迹”的创造,离不开改革开放30多年来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用的发挥。 

      灾后重建以难以置信的高速度完成,展现了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活力,它是中国力量背后的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

      灾难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汶川地震灾区被打破,奇迹一个一个地创造。在13万平方公里的灾区土地上,温情穿越了灾难,大爱洒满了人间,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得到精彩诠释

      汶川地震发生后的一个月之内,在成都召开了好几个关于如何应对灾害性心理创伤研讨会。一些专家表示十分忧虑,从一般的规律总结了许许多多的灾难,得出结论,汶川灾区至少有1000万人口受到严重的心理创伤,并预言震后3年内将会出现自杀高峰。 

      直到今天,地震灾区不仅没有出现所谓的“自杀高峰”,反而处处都散发着希望和新生的气息。无论是重生小镇还是农民新村,看到那些坐在街边竹椅上晒着太阳的老人、奔跑在巷道欢快嬉戏的孩童、忙着装修收拾新房的男女,无不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情。 

      在灾区,这3年中确实有自杀的,而了解到的仅有5人。这5人都是基层干部。为什么?地震时,他们不仅要救群众,还要安抚群众,而自家却无法顾及加上亲人遇难,这种精神压力和歉疚感难以承受。而普通群众则因为获得了各级组织和全社会给予的温暖和关爱,带着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度过了那段灾难时光。 

      一个普遍性的心理规律在汶川失灵了。 

      历史永远记着,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抗震救灾的最前线,和人民在一起。 

      魏宏说,为了又好又快地推动灾后重建,中央不仅优先保证灾后重建资金,并及时拨付地震灾区,还专门为灾后重建制定了88项政策,从金融支持到土地利用,从税收减免到产业发展,几乎涵盖了灾后重建的方方面面。 

      还有无数共产党员,他们为灾区恢复重建流血流汗,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参与援建,将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时任广东惠州援建汶川县三江乡重建工作组组长、共产党员范中杰说,“我们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在灾区拼命干,就是对受灾群众受创心理的最好治疗。” 

      在3年重建中,援建者们不畏万难、忘我工作,告慰了逝去的生命,也为生者点燃希望。“白加黑”“5+2”“夜总会”,成了很多援建干部对“白天晚上都工作,每周工作7天,白天下工地、夜里开总结会”状态的一种形象比喻。 

      在地震中痛失3名亲人的北川五星小学教师、共产党员贾德春,在紧急安置受灾群众期间,先后被组织安排负责一个临时救助站和一个板房区的几千人的吃喝拉撒。尽管处在极度悲伤期,但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刻,没有任何‘说不’的余地。” 

      为了确保受灾群众在临时安置区不受冻挨饿,为了随时解决受灾群众重建困难,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在震后一年多时间里,从机关抽调了上千名党员干部下村组、住农家,帮助解决受灾农户“吃穿铺盖”等实实在在的困难。 

      从地震发生后8万人获救、3个月紧急安置千万受灾群众温暖过冬,到一年后的“创造了没有流民、饥荒、疫情和社会动荡的奇迹”、150多万户受灾农户在新房中过新年,再到今天近3万个重建项目完成、100多个小镇涅槃重生、1000多万受灾群众全部入住新房,灾难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汶川地震灾区被打破,奇迹一个一个地创造。在13万平方公里的受灾土地上,温情穿越了灾难,大爱洒满了人间,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得到一次精彩注解。 

      “科学发展观”始终贯穿在整个灾后重建中,物质、文化、社会、精神的全方位重建,充分体现了其巨大指导作用和推动力   

      彭州市磁峰镇鹿坪村的“鹿鸣荷畔”,是成都住房灾后重建最早的范本。这里是一个全新的灾后新农村形象。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配套齐全,观景荷塘旁震后新建的乡村酒店别具一格。鹿坪村村民高玉华感慨地说:“通过灾后重建,我们的日子至少向前迈进了20年。” 

      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说:“我们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全面推进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努力把重灾区建设成为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样板。” 

      地震之后,成都市花了三个多月时间,对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4个重灾市县,先后两次开展重建规划设计大会战,动员和协调国内外200多所高水平规划设计机构、4000多名设计人员参与规划编制设计,从农村住房到院落场镇,编制完成了灾后重建总体实施规划和9大类专项36个子项的重建规划。所有的规划都做到“当地产业和经济要素结合的发展性、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的多样性、周边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相融性、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的共享性”。 

      像成都这样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整个灾后重建,已成为整个灾区的共识,水磨镇重建就是科学发展的一个典型。 

      地震之前有60多家高污染企业的水磨镇,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几十家高污染企业,通过关停并转,保留了环评排放全部达标的5家。昔日污水横流的寿溪河,现在已建成一个碧波荡漾的湖泊。一座“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已经在这里崛起,水磨镇获得了真正的新生。今年春节七天,整洁漂亮的小镇吸引了上万名中外游客。 

      北川新县城,堪称规划层次最高的中国县城。新县城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规划,并多次召开高规格的规划协调会,广泛征求了全国建筑规划领域专家的意见;为了建好新映秀,安德鲁、贝聿铭、何镜堂、吴良镛等一大批国内外一流建筑设计大师汇聚映秀;为了建好新什邡,北京的援建者带来了奥运场馆的王牌施工队…… 

      走进北川新县城,46%的绿化率,采用步行、慢行为主的绿色交通体系,从任何一个小区出发到城中心只需三五分钟,所有路灯都采用LED节能灯,大型公共场馆采用更先进的地源热泵集中供暖、制冷,安居房全部采用聚苯板外墙保温材料和中空玻璃等节能环保材料……一个被大地震毁灭的城市,如今已建成绿色低碳、与环境友好相容的城市。 

      世界旅游组织执行主任索丹·索莫基说:“灾区的实地考察,让我深切感受到灾区重建后基础设施和旅游业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切都表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不是一个简单的在废墟上回到原来的起点,而是站在了科学发展的更高起点上。 

      为了科学规划,国务院正式发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汇聚了30多个部门的智慧,历时4个多月,并经过10余次实地调研、专家咨询、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之后形成的。与此同时,四川省也先后组织协调了省内外300多家规划设计单位、4000多名规划技术人员,集中开展灾后重建的规划编制工作,形成了目标明确、层次分明、范围清晰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体系。 

      为了奠定地震灾区灾后发展的产业基础,深处于贫困山区的地震重灾区县在援建省市的帮扶下建立起了初具规模的工业产业体系,提升了灾区产业水平和发展后劲。据四川省统计,对口支援四川省地震灾区的18个援建省市与6个灾区市(州)合作共建了24个特色产业园区和农业示范园区,协议产业援助项目698个,落实了产业合作项目483个、资金178亿元。 

      而地震灾区原有的优势产业企业,也在灾后重建中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利用重建契机积极调整产业发展规划,大幅提高核能、光伏等新能源产品结构比例。“重装之都”德阳市正依托东电、二重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努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已经连续两年跻身“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 

      汶川地震灾区重建,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物质、文化、社会、精神的全方位重建。 

      广州市在援建汶川县城威州镇过程中,援建工作组根据汶川县的实际情况,参照广州市工程和资金管理制度,帮助汶川县制订了一系列灾后重建和城市管理的制度、办法、细则,近百项的制度建设和管理办法,被编成了厚厚的一本书。 

      山东、浙江、上海等援建省市为了帮助地震灾区提升管理水平,不断开展对地震灾区干部、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并将他们交流到沿海发达城市一些关键部门挂职锻炼。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地震灾区中的每一个县城、乡镇或是村落,都在重建中修建了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并不定期组织当地群众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重灾区的汶川县、北川县、茂县是我国羌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其灾后重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羌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北川的石椅羌寨、汶川的云中羌城、茂县的羌文化展览馆等一批羌文化保护、展示和传承基地已在重建中得以恢复和扩展。目前,四川省规划了文化重建项目近6000个,已有九成项目完工。 

      通过积极的文化重建、精神重建,有效地帮助了灾区群众迈过“心理废墟”这道坎,形成了感恩、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 

      为了尽快修复地震灾区的生态,四川省落实了200多个生态修复项目,概算总投资130多亿元。 

      “3年来,我们把生态重建作为灾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结合地质灾害治理,综合运用人工修复、自然修复、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大力实施大熊猫栖息地生态植被修复工程等项目。”成都市市长葛红林说,截至3月底,18个生态恢复项目完成投资9亿多元,完成林草植被恢复15万多亩、大熊猫栖息地39万多亩,灾区生态系统、野生生物栖息地、自然景观等加快恢复,曾经满目疮痍的灾区重现青山绿水、田园风光。 

      汶川县曾经的荒山,在震后立即开始了修复和绿化。如今,近万亩荒山已种上了树木、灌木和青草。 

      记者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灾后3年重建的全过程。在采访中,记者无不感受到,“科学发展观”始终是灾区重建的重要指导思想,贯穿于物质、文化、社会、精神的全方位重建,是创造灾后重建奇迹的重要思想之源!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