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青山绿水 从脱贫致富奔向全面小康
2005年,蒋巨峰第一次到升钟库区调研时,从成都到库区车程8个多小时。此行,从高速公路转入全线硬化的县、乡、村道,全程不到4小时。已经打造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的升钟湖山青水碧,一座座旅游村落也成为这幅山水画卷中的景致。
在蒋巨峰的亲自关心下,升钟库区三年扶贫开发后,库区群众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039元增加到2008年的2998元,去年达到4580元。旅游、蚕桑、干果、畜禽等优势产业在库区初步确立。
农民生活大变样了,游客多了,南部县升钟镇探索BOT模式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依靠群众缴费和财政补贴运营。升水镇建起生活污水处理站,日处理污水500吨。蒋巨峰与当地干部探讨,进一步创新思路,构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
网箱养鱼过去曾严重污染升钟库区水质,蒋巨峰要求坚决取缔。面对现在的一湖清水,办起了“渔家乐”的升水镇临江坪村村民宋策勇说:“过去闻到湖水的腥味都吃不下饭,现在环境好了,城里的游客进我们房子不仅不再捂鼻子,还要睡一晚。我还接待过俄罗斯游客。”蒋巨峰详细询问村民们还有什么困难,叮嘱大家一手抓旅游业,一手培育其他特色产业,并且要特别重视保护好生态环境。
“要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消费够。”蒋巨峰对当地干部说,要围绕促进库区群众增收这个核心,把旅游业作为富民产业来抓。要突出特色定位,分析目标游客心理和需求,研究自身比较优势,提供符合客源定位和旅游业发展方向的旅游产品。要在大的区域背景下研究景区规划,与周边景区共享客源,并在功能分区上突出自身特色。要把景区交通建设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完善“内交通”,打造特色通道,延长游客滞留时间。要结合旅游产品设计和新村规划,打造若干旅游节点。要突出休闲度假特色,增强游客参与性,创新特色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要加强对库区群众的旅游接待知识、礼仪知识和环保知识培训。
在库区环线,围绕“绸都”的优势产业,升水镇金鸭场村的园区化养蚕、双峰乡胖土地村的密植育苗、保城乡的粮桑分离模式,各具特色,造就了不少年收入2万元以上的产业化农民。蒋巨峰说,南充已经成为东桑西移的主要承接地,要尽快上规模,提高科技含量和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深加工。
蒋巨峰指出,库区群众要更好更快发展,从根本上讲还得靠产业培育。要因地制宜,在继续抓好旅游和蚕桑产业的同时,同步发展其他有市场前景的特色产业。要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探索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和保障措施。青山绿水是库区最大的资源,对发展旅游业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要未雨绸缪,把植树造林与发展林产业富民结合起来,同时做好自然灾害防范工作。
蒋巨峰指出,在三年扶贫开发规划完成后,要继续推进相关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要帮助库区偏远山村群众培育有稳定收入来源的产业,对特困家庭要一户一户地研究,增强其“造血”功能,并在有条件的村适度发展集体经济。
省政府秘书长于伟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调研。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