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以民生促民主 以民主保民生

  • 2011年03月14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回望两会,民主和民生成为最关注的两个词

      一年一度的两会即将落下帷幕。回望两会,记者感受最强烈的有两个词:民主、民生。以民生促民主,以民主保民生,成为今年两会最突出的特点。

      发扬民主、改善民生,民主和民生犹如两个相互咬合的齿轮,共同给力中国加速发展的车轮

      3月5日,出席两会的近3000名人大代表和2000多名政协委员,拿到了一本关乎祖国未来五年发展的规划书。

      118页、6.2万字,一部洋洋洒洒的“十二五”规划,人们拿在手中,沉甸甸的。因为它反映了民意,集中着民智。

      “请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2010年11月2日,国家发改委在网站上刊登启事,一场大规模的民意征集展开了。到活动结束时,64709份建议——“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征集的建议总量,大大超过“十一五”规划编制时的1万份。

      64709份建议促成了“十二五”规划中用更大的力度改善民生:“十二五”开局之年60%财政投入用于民生、开建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十二五”期间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

      民主和民生相互呼应。民生的福祉就在这样一个畅通无阻的民意表达中铺陈开来,绽放光彩。

      两会期间,3月5日下午、6日下午、8日上午,42个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列席了35个人大代表团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审议,听取意见和建议,接受代表们的询问。两会上,代表委员们情系民生,发扬民主,提出了560多件议案和5762件提案。

      特殊的国情和特殊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民生问题将始终贯穿在政治生活当中,民主进程必定会打上深深的民生烙印

      三月的北京,当代表委员们齐聚人民大会堂为国是民生建言献策的时候,位于大会堂西北方向古老的清华校园里,一位中国学者正在为一群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学生介绍两会、讲述中国的民生与民主这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他就是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十二五”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胡鞍钢教授。

      “不同历史,不同体制,就有不同的民主形式,没有普世的模式。世界有2000多个民族,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民主从来都是多元化。标准只有一个,适合本国国情、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安排。”

      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人均仍在100位之后,并没有改变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实,并没有改变仍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因此中国的民主不能不关注民生。同样,民生的改善必将不断地推进民主的发展。民生在民,民主亦在民,它们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交互扎根于民族土壤中的生命之树,浓荫匝地,生生不息。

      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民主与民生互动有着独特的特点和优势。胡鞍钢教授举例说,西方一些国家的施政报告,是没有征求民意环节的,它是通过议会监督来实现。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广泛征求意见,而且在起草组起草规划的同时,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也在同步调查研究,不断横向沟通。提交两会前还要经过代表初审。这种独特的民主形式,既集中了民智,又保证了效率。

      民生体现民主,民主保障民生,这是中国式民主与民生的真谛所在,也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希望

      “什么是民主?民主就是大家知道干什么、为什么干、怎么干。”操着浓浓河南乡音的李连成代表这样讲述对“民主”的理解。“民主,在村里就是不管什么事都让老百姓知道,村民知道的和我知道的一样多。”

      无独有偶,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实行财政预算公开,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多少事。

      一位普通农民的理解,和共和国总理的郑重宣誓,是那么的相似,表达了对民主进步的追求,饱含着对民生改善的向往。

      民主如果脱离了民生就会失去民心,民主就变得空洞。民生如果没有民主的保障,就可能变为恩赐的善政。离开民主求民生则民生不可得,离开民生求民主则民主不长久。

      中国的民生状况,决定了民主的发展阶段。随着民生的不断改善,民主将开辟更宽阔的空间。当中等收入者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体,当橄榄形的社会结构真正形成,民主必将在更高阶段发育、成熟。

      民主保障民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民生推动民主,是中国国情的现实反映;民主与民生的协同共进,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

      新华社记者 赵承 张旭东 王飞郑晓奕 张辛欣 何宗渝 刘铮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以民生促民主 以民主保民生

  • 2011年03月14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回望两会,民主和民生成为最关注的两个词

      一年一度的两会即将落下帷幕。回望两会,记者感受最强烈的有两个词:民主、民生。以民生促民主,以民主保民生,成为今年两会最突出的特点。

      发扬民主、改善民生,民主和民生犹如两个相互咬合的齿轮,共同给力中国加速发展的车轮

      3月5日,出席两会的近3000名人大代表和2000多名政协委员,拿到了一本关乎祖国未来五年发展的规划书。

      118页、6.2万字,一部洋洋洒洒的“十二五”规划,人们拿在手中,沉甸甸的。因为它反映了民意,集中着民智。

      “请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2010年11月2日,国家发改委在网站上刊登启事,一场大规模的民意征集展开了。到活动结束时,64709份建议——“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征集的建议总量,大大超过“十一五”规划编制时的1万份。

      64709份建议促成了“十二五”规划中用更大的力度改善民生:“十二五”开局之年60%财政投入用于民生、开建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十二五”期间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

      民主和民生相互呼应。民生的福祉就在这样一个畅通无阻的民意表达中铺陈开来,绽放光彩。

      两会期间,3月5日下午、6日下午、8日上午,42个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列席了35个人大代表团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审议,听取意见和建议,接受代表们的询问。两会上,代表委员们情系民生,发扬民主,提出了560多件议案和5762件提案。

      特殊的国情和特殊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民生问题将始终贯穿在政治生活当中,民主进程必定会打上深深的民生烙印

      三月的北京,当代表委员们齐聚人民大会堂为国是民生建言献策的时候,位于大会堂西北方向古老的清华校园里,一位中国学者正在为一群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学生介绍两会、讲述中国的民生与民主这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他就是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十二五”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胡鞍钢教授。

      “不同历史,不同体制,就有不同的民主形式,没有普世的模式。世界有2000多个民族,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民主从来都是多元化。标准只有一个,适合本国国情、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安排。”

      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人均仍在100位之后,并没有改变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实,并没有改变仍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因此中国的民主不能不关注民生。同样,民生的改善必将不断地推进民主的发展。民生在民,民主亦在民,它们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交互扎根于民族土壤中的生命之树,浓荫匝地,生生不息。

      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民主与民生互动有着独特的特点和优势。胡鞍钢教授举例说,西方一些国家的施政报告,是没有征求民意环节的,它是通过议会监督来实现。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广泛征求意见,而且在起草组起草规划的同时,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也在同步调查研究,不断横向沟通。提交两会前还要经过代表初审。这种独特的民主形式,既集中了民智,又保证了效率。

      民生体现民主,民主保障民生,这是中国式民主与民生的真谛所在,也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希望

      “什么是民主?民主就是大家知道干什么、为什么干、怎么干。”操着浓浓河南乡音的李连成代表这样讲述对“民主”的理解。“民主,在村里就是不管什么事都让老百姓知道,村民知道的和我知道的一样多。”

      无独有偶,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实行财政预算公开,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多少事。

      一位普通农民的理解,和共和国总理的郑重宣誓,是那么的相似,表达了对民主进步的追求,饱含着对民生改善的向往。

      民主如果脱离了民生就会失去民心,民主就变得空洞。民生如果没有民主的保障,就可能变为恩赐的善政。离开民主求民生则民生不可得,离开民生求民主则民主不长久。

      中国的民生状况,决定了民主的发展阶段。随着民生的不断改善,民主将开辟更宽阔的空间。当中等收入者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体,当橄榄形的社会结构真正形成,民主必将在更高阶段发育、成熟。

      民主保障民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民生推动民主,是中国国情的现实反映;民主与民生的协同共进,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

      新华社记者 赵承 张旭东 王飞郑晓奕 张辛欣 何宗渝 刘铮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