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口粮” “杂粮”让百姓精神生活更富足

  • 2011年03月13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四川代表团的小组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基本“口粮”、“主食”要由政府提供,多元化的“杂粮”由社会提供。

      “十二五”期间,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如何大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记者采访了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

      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青川的文化活动中心去年底就已经开放了。”全国人大代表、青川县木耳香菇种植大户左万军说,文化中心里有全新的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在左万军这样的灾区代表眼中,精神家园建设是重建家园不可缺少的部分。

      郑晓幸介绍,汶川禹羌博物馆、松潘民俗博物馆、绵竹年画博物馆等37个非遗保护项目已建成,245个灾后文物抢救保护项目全部开工,北川、映秀、汉旺的地震遗址实现局部开放,伏龙观、二王庙等保护工程也已正式竣工。

      截至上个月,全省1018个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重建项目开工率94%,完工率84%;56个文化产业项目开工率达90%;1575个文化市场服务网点恢复重建项目已全部完成;51个精神家园恢复重建项目开工率达67%。“这意味着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已得到基本保障。”郑晓幸说。

      以灾后重建为题材的文化艺术作品也不断出炉:大型话剧《坚守》、电影《坚强》、大型舞蹈诗剧《永久北川》、原生态史诗剧《羌风》……弘扬灾区人民自强自立、热爱生活、重建美好家园的精神风貌。

      加强对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民族地区文化不止是唱唱歌、跳跳舞。”全国人大代表、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表示。

      领衔提出 《关于加强对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和秦巴山区(四川部分)文化建设支持的建议》,阿来把目光投向四川文化资源富集、同样也是文化生态脆弱的区域。

      “这些地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人才建设都比较滞后。”阿来认为,文化包含着所有生产生活方式,跟自然生态一样,对脆弱的地区需要保护。他建议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支持这些地区文化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甘孜州人民医院手术室主任兼麻醉科主任英措过去的建议集中在医疗、民生领域,今年她将目光投向文化:“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的推进改善了生活条件,文化产业发展也要与之相适应,我希望加大对手工艺制品生产和创新的支持力度。”

      英措代表认为,对民族手工艺品的传承,也是一项惠民工程,可以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开办教学基地、打通销售渠道等方式来扶持。

      “群众缺什么补什么”

      全国人大代表、珙县王家镇和平村妇女主任王明容说,此前刚参加完市两会,是在刚刚竣工的宜宾大剧院召开的:“新剧院很美,条件很好,大家也都需要这样的场所。”

      与这一“川南地区功能最齐全的剧院”同时建设的,还有四川省图书馆新馆、泸州大剧院、达州文化艺术中心等重点文化工程项目。

      “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已出现井喷。”郑晓幸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高度关注民生工程,从注重国强到注重民富,包括精神生活的“富足”。“平和社会心态”在“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及,由高速发展带来的心态浮躁、文化缺失问题亟待解决。他提出,要高度关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文化发展主题、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坚守、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心态、多元多样多变的精神文化需求中的文化引领、艺术繁荣发展中的文化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攀枝花市市长刘晓华认为,在进一步改善群众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要加强文化投入,“群众缺什么补什么”。

      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除了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公共服务能力:今年内,继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省内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场所都将逐步免费开放。这对场馆提供的服务内容、质量、管理都带来挑战,意味着会加大投入实现上档升级。下一步,四川还将打造省、市(州)、县(区)、乡镇和社区为基础,流动文化服务与数字文化装备为补充的五级公共服务网络。

      金融业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由文化资源大省转变为文化强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一条重要路径。”全国政协委员张庆成说。“十二五”期间,我省的文化产业要实现升级,除了通过政府予以专项的资金扶持外,更多的是要摸索出融资渠道和文化企业自我“造血”功能。

      今年初,省文化厅与工商银行四川分行签下《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未来5年内,工行省分行将提供100亿元以上的融资支持,用于“十二五”期间推进我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这是金融助推文化产业升级的积极探索。

      张庆成建议,目前省内还有许多中小型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例如影视剧创作、动漫产业等,因为无形资产难以评估,这些文化企业和项目获取金融支持有一定困难,“四川的金融业应当主动与它们“靠近”,制定出适应文化产业特征的金融服务政策,为四川的文化企业提供流程更优化、贷款范围更广的信贷服务。

      深入发掘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

      目前,四川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2.2%。而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硬性指标之一,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5%以上。

      我省提出要由文化资源大省转变为文化强省,把文化产业培育成重要支柱性产业。到2015年,文化产业实现总收入达到1000亿元,年增速20%以上。产业发展的目标怎样实现?

      全国人大代表、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侯雄飞认为,要深入理解和发掘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文化是一个大概念,谈到文化产业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艺术、演艺等纯文化产业。大到建筑,小到一双鞋,都拥有文化附加值,文化广泛体现于工业、服务业中,包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也是文化”。

      “最明显的例子,旅游产业中,文化占了很大比重。文旅发展带来的交通、住宿、旅游配套产品的消费,都是文化产业拉动消费的体现。”侯雄飞还表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互为基础、互相依托、互为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崛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口粮” “杂粮”让百姓精神生活更富足

  • 2011年03月13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四川代表团的小组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基本“口粮”、“主食”要由政府提供,多元化的“杂粮”由社会提供。

      “十二五”期间,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如何大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记者采访了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

      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青川的文化活动中心去年底就已经开放了。”全国人大代表、青川县木耳香菇种植大户左万军说,文化中心里有全新的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在左万军这样的灾区代表眼中,精神家园建设是重建家园不可缺少的部分。

      郑晓幸介绍,汶川禹羌博物馆、松潘民俗博物馆、绵竹年画博物馆等37个非遗保护项目已建成,245个灾后文物抢救保护项目全部开工,北川、映秀、汉旺的地震遗址实现局部开放,伏龙观、二王庙等保护工程也已正式竣工。

      截至上个月,全省1018个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重建项目开工率94%,完工率84%;56个文化产业项目开工率达90%;1575个文化市场服务网点恢复重建项目已全部完成;51个精神家园恢复重建项目开工率达67%。“这意味着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已得到基本保障。”郑晓幸说。

      以灾后重建为题材的文化艺术作品也不断出炉:大型话剧《坚守》、电影《坚强》、大型舞蹈诗剧《永久北川》、原生态史诗剧《羌风》……弘扬灾区人民自强自立、热爱生活、重建美好家园的精神风貌。

      加强对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民族地区文化不止是唱唱歌、跳跳舞。”全国人大代表、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表示。

      领衔提出 《关于加强对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和秦巴山区(四川部分)文化建设支持的建议》,阿来把目光投向四川文化资源富集、同样也是文化生态脆弱的区域。

      “这些地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人才建设都比较滞后。”阿来认为,文化包含着所有生产生活方式,跟自然生态一样,对脆弱的地区需要保护。他建议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支持这些地区文化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甘孜州人民医院手术室主任兼麻醉科主任英措过去的建议集中在医疗、民生领域,今年她将目光投向文化:“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的推进改善了生活条件,文化产业发展也要与之相适应,我希望加大对手工艺制品生产和创新的支持力度。”

      英措代表认为,对民族手工艺品的传承,也是一项惠民工程,可以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开办教学基地、打通销售渠道等方式来扶持。

      “群众缺什么补什么”

      全国人大代表、珙县王家镇和平村妇女主任王明容说,此前刚参加完市两会,是在刚刚竣工的宜宾大剧院召开的:“新剧院很美,条件很好,大家也都需要这样的场所。”

      与这一“川南地区功能最齐全的剧院”同时建设的,还有四川省图书馆新馆、泸州大剧院、达州文化艺术中心等重点文化工程项目。

      “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已出现井喷。”郑晓幸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高度关注民生工程,从注重国强到注重民富,包括精神生活的“富足”。“平和社会心态”在“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及,由高速发展带来的心态浮躁、文化缺失问题亟待解决。他提出,要高度关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文化发展主题、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坚守、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心态、多元多样多变的精神文化需求中的文化引领、艺术繁荣发展中的文化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攀枝花市市长刘晓华认为,在进一步改善群众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要加强文化投入,“群众缺什么补什么”。

      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除了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公共服务能力:今年内,继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省内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场所都将逐步免费开放。这对场馆提供的服务内容、质量、管理都带来挑战,意味着会加大投入实现上档升级。下一步,四川还将打造省、市(州)、县(区)、乡镇和社区为基础,流动文化服务与数字文化装备为补充的五级公共服务网络。

      金融业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由文化资源大省转变为文化强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一条重要路径。”全国政协委员张庆成说。“十二五”期间,我省的文化产业要实现升级,除了通过政府予以专项的资金扶持外,更多的是要摸索出融资渠道和文化企业自我“造血”功能。

      今年初,省文化厅与工商银行四川分行签下《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未来5年内,工行省分行将提供100亿元以上的融资支持,用于“十二五”期间推进我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这是金融助推文化产业升级的积极探索。

      张庆成建议,目前省内还有许多中小型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例如影视剧创作、动漫产业等,因为无形资产难以评估,这些文化企业和项目获取金融支持有一定困难,“四川的金融业应当主动与它们“靠近”,制定出适应文化产业特征的金融服务政策,为四川的文化企业提供流程更优化、贷款范围更广的信贷服务。

      深入发掘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

      目前,四川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2.2%。而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硬性指标之一,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5%以上。

      我省提出要由文化资源大省转变为文化强省,把文化产业培育成重要支柱性产业。到2015年,文化产业实现总收入达到1000亿元,年增速20%以上。产业发展的目标怎样实现?

      全国人大代表、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侯雄飞认为,要深入理解和发掘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文化是一个大概念,谈到文化产业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艺术、演艺等纯文化产业。大到建筑,小到一双鞋,都拥有文化附加值,文化广泛体现于工业、服务业中,包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也是文化”。

      “最明显的例子,旅游产业中,文化占了很大比重。文旅发展带来的交通、住宿、旅游配套产品的消费,都是文化产业拉动消费的体现。”侯雄飞还表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互为基础、互相依托、互为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崛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