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与民众互动 创新社会管理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创新社会管理成为许多政协委员的关注点。
社会管理创新:是管理问题更是民生课题
“创新”不仅是经济领域的热门词汇,企盼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声音也在加大。
施杰委员注意到,胡锦涛总书记不久前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施杰认为,社会管理创新得到如此重视,不仅因为它是管理学课题,更是重要的民生课题:社会建设滞后,以及过去社会管理中对效率的偏重,使社会服务资源总量不足,且在不同群体间分配不太合理,直接影响民生改善特别是公民发展能力的提升。“要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在社会管理的理念、制度、模式上加以创新。”
作为工会界别的委员,胡先春认为:“只有加强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特别是对关乎民生的城乡管理、社区管理、公共资源投入管理等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才能更好地保障社会困难群体的利益。”
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有机制指标约束
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社会管理体制建设,该如何着手?
赵振铣委员呼吁进一步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他认为,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提了好几年,也取得一定成果,但步伐还不够快。
“建服务型政府,重点是要形成一个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机制。”赵振铣委员认为:在决策环节,要加强广纳民意的机制建设,通过创新载体,广纳更多渠道的声音。在惠民政策的执行上,要把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上,把执行所需的资源细化到具体层级上,明确完不成任务如何追究责任等。比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住房保障工作实行省政府负总责、市县政府负直接责任,进一步细化责任就有利于落实。在监督环节,四川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累积了很多经验,可以推广。
“要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步伐,关键要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考核体系。”无论是在小组讨论中,还是在会后交谈中,刘家强委员都积极推介成都市优化社会管理的经验:如在基层政府中,取消或弱化乡镇GDP等经济指标考核,重点考核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社会保障等社会建设内容。
社会建设:政府不能唱“独角戏”
打造服务型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但社会建设不能由政府唱‘独角戏’。”委员们指出。
胡先春委员认为,随着基层经济社会活跃度提升,基层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需求正成倍增加,如果每个需求都由政府来承担,不太现实。“政府不妨多借助社会力量,协同推进。”胡先春建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公众的关系,逐步把一些社会管理职能以多种形式赋权给社会组织。
“当前,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投入比例逐步增大,要大力培育社会组织,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施杰进一步提出,当前要加快建立政府与其他社会管理主体共同开展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提高社会自我服务能力,提倡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这样,不仅可降低社会管理的行政成本和总成本,而且一些贴近基层的社会组织还能帮助政府把一些民生工作做得细致入微。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