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锦绣天府 再造一座产业新城

  • 2011年12月05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初冬,凛冽寒风撼不动成都平原涌动的热潮——四川,成都天府新区,塔吊林立,桩机轰鸣。作为天府新区起步项目的新川创新科技园已揭牌;联想西部产业基地、仁宝集团成都基地项目即将投产……一座国际化新城正在崛起。

      再造产业新城,成都举足轻重——在1578平方公里的天府新区版图上,成都就涉及1293平方公里,占据五分之四。拥有全省经济总量三分之一的成都,担纲天府新区建设主力军,责无旁贷。

      建设天府新区,成都使命如山——规划建设天府新区,省委对天府首善之区寄予殷殷期许:从四川实际出发,更大程度发挥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和带动力,增强成都作为成渝经济区“双核”之一的引擎作用。

      “成都落实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的一系列兴川大计,最首要、最重要的工作抓手就是推进天府新区建设。”11月20日,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在成都天府新区规划建设工作专题会上掷地有声:要把天府新区建设作为落实省委兴川大计的“一号工程”。

      全力以赴,只争朝夕。时下,成都正抓紧抓好起步区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落实“一号工程”的建设工作梯次展开。

      “效法先贤、超越前人,在成都这座千年名城旁再建一座世界之城、大美之城、宜人之城。”成都市决策层如是说。

      “一号工程”的历史抉择

      题记——成都落实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的一系列兴川大计,最首要、最重要的工作抓手就是推进天府新区建设,把天府新区建设作为落实省委兴川大计的“一号工程”。

      2011年8月10日,四川召开贯彻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暨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工作动员大会,吹响了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的进军号角。

      建设天府新区,这是历史给予成都的重大机遇,更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责任。

      成都深知:建设天府新区,必然要站在全省大局的高度谋划,立于全球大势的维度前瞻。

      在全国的坐标内,成都作为成渝经济区“双核”之一引擎作用的不断增强,必将推动川渝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部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格局。

      在全省的战略中,天府新区建设,有助于推动成都市域经济圈和泛成都经济圈紧密联系,做大做强成都这个极核,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打造新的增长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成都郑重提出:要把天府新区建设作为落实省委兴川大计的“一号工程”。

      重大决策绝非朝夕之功、一时之念。成都市委、市政府把建设天府新区工作,作为在“新成都市情再认识”基础上的历史选择,态度坚定。

      成都市域经济三大圈层定位明确,如同首尾相衔的“雁群”翱翔长空。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成都中心城区的承载能力早已接近极限,环境容量逼近阀值,仅靠现在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接近9000人的中心城区,无法承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宏大愿景。

      实现成都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广阔的地理空间、更宽裕的环境容量、更良好的生态本底。天府新区建设,恰为成都按照科学理念重构城市空间、调整产业格局、塑造田园形态提供了主体平台,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广阔天地的大门。

      产业成都的光荣和理想

      题记——“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在成都这个 “极核”打造更为庞大的产业链、产业带、产业群,事关一个崛起的梦想能否在天府新区“开花结果”。

      西部方阵崛起、百舸竞相争流,谁将成为下一个崛起的板块?从引领珠三角经济腾飞的深圳,到成为长三角引擎的浦东新区,再到带动环渤海崛起的滨海新区,沿着现实的脉络,“成功战略”异常清晰:要在未来发展中拥有新的引擎,在未来竞争中获得新的优势,“产业”无疑是立城之基、兴城之本。

      “再造一个产业成都”,肩负历史重任。面对外资西进与内资西移,究竟该以怎样的姿态承接好产业转移的浪潮,成都对此格外清醒:这不是一次简单、粗糙地对东部乃至全球产业转移的承接,而是一次决胜未来的战略布局。

      成都要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欠缺的是“充分国际化”,薄弱的是国际化的产业支撑。建设天府新区的产业,必须弃走中心城区产业形态的自然演化之路,以世界眼光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构建“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的现代产业格局。在“双核”竞合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中,哪个极核的功能更强大,经济区内各种生产要素向强极核流动的趋势就会越发明显。

      筑牢天府新区“产业之基”,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成都肩负着义不容辞的重任,也坐拥不可替代的优势。天府之国,千年水旱从人;市域范围内海拔从500米到5000米,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历史人文景观众多,生态、文化早已成为世界新兴产业浪潮竞相追逐的深层次要素;地处西部,成都综合交通枢纽名副其实,通航42个国际地区,一年航空旅客吞吐量近2600万人次,进入欧洲经济体的航空成本甚至比华东、华南还具优势;身处内陆,成都投资标杆城市世所公认,政府的高效服务、迅猛发展的基础设施,吸引了20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实际利用外资继续稳居中西部第一……

      厚积薄发,成都紧紧抓住产业这条主线,着力把天府新区建成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的国际化新城区,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必将有力推动我省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

      天府新区的民生情怀

      题记——一座城市的发展取向,无论是“宜业”、“宜商”还是“宜居”,归根到底是要“宜人”,天府新区的规划和建设将深刻体现成都决策层的民生情怀。

      作为一座1578平方公里、600多万人口的新城,既有产业、项目这类恢弘篇章,也有百姓生活的“柴米油盐”。

      愿百姓得真切实惠——民生为本的情怀渗透在成都执政者的方略中,体现在细节里。 

      秉持对成都人民福祉极其负责、对千年之后历史有所交代的庄严态度,把尊重人的需要作为城市建设的出发点,成都市决策层确立天府新区的民生坐标:努力把天府新区建成世界之城、大美之城、宜人之城。

      成都主导,这样一座新城将坚持着力发展高端化的城市业态,筑牢天府新区的“产业之基”;把生态系统作为最优先的基础设施来抓,坚持着力构建田园化的城市生态,使其容纳更多生态元素、承载优美田园风光,展示天府新区的“自然之美”。

      成都力推,天府新区的城市建设要鲜明凸显成都文化的特色和本底,坚持着力培育特色化的城市文态,凝聚天府新区的“文化之魂”;按照“产城融合”的规划理念,坚持着力构建现代化的城市形态,成就天府新区的“人居之乐”。

      宏观上,高起点规划城市,科学设计空间;构建生态系统,提高环境承载;巧布公共设施,完善基础配套。微观到,每个片区设置多少张病床,每千人拥有多大面积的健身场地,配备多少停车位、自行车位才够用,步行几百米能到达公交站。事无巨细,考虑周全……

      “一年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穿越千年的历史激流,体悟蜀人的建城艰辛。站在2300多年后的今天,古蜀人的后裔们将延承先辈的勇气和毅力,在这座千年名城的旁边,再建一座产业新城。

      新使命,新任务,新起点。以庄严态度和饱满激情全力以赴“一号工程”,省会成都,再迈征程。(记者 王怀 张守帅)
    责任编辑: 暴雨将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锦绣天府 再造一座产业新城

  • 2011年12月05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初冬,凛冽寒风撼不动成都平原涌动的热潮——四川,成都天府新区,塔吊林立,桩机轰鸣。作为天府新区起步项目的新川创新科技园已揭牌;联想西部产业基地、仁宝集团成都基地项目即将投产……一座国际化新城正在崛起。

      再造产业新城,成都举足轻重——在1578平方公里的天府新区版图上,成都就涉及1293平方公里,占据五分之四。拥有全省经济总量三分之一的成都,担纲天府新区建设主力军,责无旁贷。

      建设天府新区,成都使命如山——规划建设天府新区,省委对天府首善之区寄予殷殷期许:从四川实际出发,更大程度发挥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和带动力,增强成都作为成渝经济区“双核”之一的引擎作用。

      “成都落实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的一系列兴川大计,最首要、最重要的工作抓手就是推进天府新区建设。”11月20日,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在成都天府新区规划建设工作专题会上掷地有声:要把天府新区建设作为落实省委兴川大计的“一号工程”。

      全力以赴,只争朝夕。时下,成都正抓紧抓好起步区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落实“一号工程”的建设工作梯次展开。

      “效法先贤、超越前人,在成都这座千年名城旁再建一座世界之城、大美之城、宜人之城。”成都市决策层如是说。

      “一号工程”的历史抉择

      题记——成都落实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的一系列兴川大计,最首要、最重要的工作抓手就是推进天府新区建设,把天府新区建设作为落实省委兴川大计的“一号工程”。

      2011年8月10日,四川召开贯彻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暨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工作动员大会,吹响了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的进军号角。

      建设天府新区,这是历史给予成都的重大机遇,更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责任。

      成都深知:建设天府新区,必然要站在全省大局的高度谋划,立于全球大势的维度前瞻。

      在全国的坐标内,成都作为成渝经济区“双核”之一引擎作用的不断增强,必将推动川渝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部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格局。

      在全省的战略中,天府新区建设,有助于推动成都市域经济圈和泛成都经济圈紧密联系,做大做强成都这个极核,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打造新的增长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成都郑重提出:要把天府新区建设作为落实省委兴川大计的“一号工程”。

      重大决策绝非朝夕之功、一时之念。成都市委、市政府把建设天府新区工作,作为在“新成都市情再认识”基础上的历史选择,态度坚定。

      成都市域经济三大圈层定位明确,如同首尾相衔的“雁群”翱翔长空。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成都中心城区的承载能力早已接近极限,环境容量逼近阀值,仅靠现在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接近9000人的中心城区,无法承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宏大愿景。

      实现成都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广阔的地理空间、更宽裕的环境容量、更良好的生态本底。天府新区建设,恰为成都按照科学理念重构城市空间、调整产业格局、塑造田园形态提供了主体平台,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广阔天地的大门。

      产业成都的光荣和理想

      题记——“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在成都这个 “极核”打造更为庞大的产业链、产业带、产业群,事关一个崛起的梦想能否在天府新区“开花结果”。

      西部方阵崛起、百舸竞相争流,谁将成为下一个崛起的板块?从引领珠三角经济腾飞的深圳,到成为长三角引擎的浦东新区,再到带动环渤海崛起的滨海新区,沿着现实的脉络,“成功战略”异常清晰:要在未来发展中拥有新的引擎,在未来竞争中获得新的优势,“产业”无疑是立城之基、兴城之本。

      “再造一个产业成都”,肩负历史重任。面对外资西进与内资西移,究竟该以怎样的姿态承接好产业转移的浪潮,成都对此格外清醒:这不是一次简单、粗糙地对东部乃至全球产业转移的承接,而是一次决胜未来的战略布局。

      成都要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欠缺的是“充分国际化”,薄弱的是国际化的产业支撑。建设天府新区的产业,必须弃走中心城区产业形态的自然演化之路,以世界眼光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构建“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的现代产业格局。在“双核”竞合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中,哪个极核的功能更强大,经济区内各种生产要素向强极核流动的趋势就会越发明显。

      筑牢天府新区“产业之基”,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成都肩负着义不容辞的重任,也坐拥不可替代的优势。天府之国,千年水旱从人;市域范围内海拔从500米到5000米,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历史人文景观众多,生态、文化早已成为世界新兴产业浪潮竞相追逐的深层次要素;地处西部,成都综合交通枢纽名副其实,通航42个国际地区,一年航空旅客吞吐量近2600万人次,进入欧洲经济体的航空成本甚至比华东、华南还具优势;身处内陆,成都投资标杆城市世所公认,政府的高效服务、迅猛发展的基础设施,吸引了20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实际利用外资继续稳居中西部第一……

      厚积薄发,成都紧紧抓住产业这条主线,着力把天府新区建成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的国际化新城区,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必将有力推动我省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

      天府新区的民生情怀

      题记——一座城市的发展取向,无论是“宜业”、“宜商”还是“宜居”,归根到底是要“宜人”,天府新区的规划和建设将深刻体现成都决策层的民生情怀。

      作为一座1578平方公里、600多万人口的新城,既有产业、项目这类恢弘篇章,也有百姓生活的“柴米油盐”。

      愿百姓得真切实惠——民生为本的情怀渗透在成都执政者的方略中,体现在细节里。 

      秉持对成都人民福祉极其负责、对千年之后历史有所交代的庄严态度,把尊重人的需要作为城市建设的出发点,成都市决策层确立天府新区的民生坐标:努力把天府新区建成世界之城、大美之城、宜人之城。

      成都主导,这样一座新城将坚持着力发展高端化的城市业态,筑牢天府新区的“产业之基”;把生态系统作为最优先的基础设施来抓,坚持着力构建田园化的城市生态,使其容纳更多生态元素、承载优美田园风光,展示天府新区的“自然之美”。

      成都力推,天府新区的城市建设要鲜明凸显成都文化的特色和本底,坚持着力培育特色化的城市文态,凝聚天府新区的“文化之魂”;按照“产城融合”的规划理念,坚持着力构建现代化的城市形态,成就天府新区的“人居之乐”。

      宏观上,高起点规划城市,科学设计空间;构建生态系统,提高环境承载;巧布公共设施,完善基础配套。微观到,每个片区设置多少张病床,每千人拥有多大面积的健身场地,配备多少停车位、自行车位才够用,步行几百米能到达公交站。事无巨细,考虑周全……

      “一年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穿越千年的历史激流,体悟蜀人的建城艰辛。站在2300多年后的今天,古蜀人的后裔们将延承先辈的勇气和毅力,在这座千年名城的旁边,再建一座产业新城。

      新使命,新任务,新起点。以庄严态度和饱满激情全力以赴“一号工程”,省会成都,再迈征程。(记者 王怀 张守帅)
    责任编辑: 暴雨将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