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深入基层和群众的服务力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认真学习贯彻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必须着力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升文化深入基层和群众的服务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文化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所有群众都能享受到基本文化服务,让文化真正深入基层、覆盖城乡、服务群众。
提升文化深入基层和群众的服务力,阵地是载体。要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全面覆盖、结构合理、功能健全、适用高效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工程。“十一五”以来,我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已基本形成省—市—县—乡—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构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当前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短资金、少投入”,基层公共文化网络不全、供给不足;二是“重硬件、轻软件”,许多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处于闲置、管理不善;三是“缺人才、低素质”,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进一步提升文化深入基层和群众的服务力,就要继续加大公共文化基础建设投入力度,在“软件”上实现升级转型,加快造就高素质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使用的长效机制,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力度,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
提升文化深入基层和群众的服务力,文化产品是核心。要大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采取特殊的支持政策,支持和鼓励文化企业生产质优价廉的公共文化产品。要立足四川文化资源大省实际,深入挖掘和开发利用底蕴深厚、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形式新颖、影响广泛、地域风格浓厚的特色文化品牌,带动生产更多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精神需求的文化精品。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基层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社区、村镇、校园、企业、机关文化,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开展文化活动,推动群众文化蓬勃发展。广大文化工作者要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广泛开展“流动博物馆”、“流动图书馆”、“流动舞台”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惠民活动,让文化的春风吹遍广袤的四川大地。要将现代信息手段和时代元素融入“送文化”的活动中,广泛借助新技术、新媒体搭建新的传播平台。积极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文化列车”、“送欢乐下基层”等公益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总之,提升文化深入基层和群众的服务力,必须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均衡发展,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成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本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