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为汶川发展铺设新“轨道”
“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经济有发展、设施有提高、生态有改善”。这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广东省对口援建汶川县描绘的美好蓝图。记者从广东省对口援建汶川工作组获悉,到今年9月底,广东投资82亿元援建的702个项目竣工。
“重建后的汶川就像一列崭新的高速列车,不仅各种设施装备一新,更重要的是换上了新‘引擎’,铺设了新‘轨道’,可以实现跳跃式发展。”广东省对口援建汶川工作组组长陈茂辉形象地说。
八成对口援建资金用于民生工程
在灾后重建中,广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80%的对口援建资金用于民生工程,涵盖城乡居民住房、教育、卫生、供水、道路、社会福利、文化体育、农村公共服务、农副产品流通、防灾避灾等众多领域。
马康渠居住的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被誉为“云朵上的街市”。这个古老羌寨没有水源,人们一直上山背水吃。马康渠背了60多年水,“这辈子一半时间在为水忙活”。
地震后,广东江门市工作组寻遍群山,在萝卜寨对面海拔2000米的大山深处发现一处清泉,足以满足萝卜寨人的饮水需要。江门市投资366万元,在高山上修建了取水坝和过滤池,并铺设13.5公里管道,将清水引至萝卜寨,接通到各家各户,让古羌寨告别了上山背水的历史。
经过日夜奋战,广东援建住房重建、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十大民生工程”奇迹般呈现。此外,汶川县广播电视、工人文化宫、文化活动中心、体育馆、非物质文化传习所等文体设施和防灾避灾设施一应俱全,达到“8级抗震、9度设防”的要求。汶川人惊喜地发现,自己可享受的公共服务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比震前有了极大提升。
“借灾后重建的契机,统筹城乡建设民生工程,让汶川农村和城镇一样美丽,让农民和城里人享有同等的福利。”陈茂辉介绍,广东统一规划乡镇和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水平的差异基本得到解决。
布局“一心两廊四区”
“援建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让老百姓走上致富路。”广东援建坚持民生重建和产业重建并重,着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按照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广东与汶川科学制定了“一心两廊四区”产业布局规划,将县城建设成行政中心;将映秀镇打造成精品旅游集镇和防震减灾示范区,并争创国家5A级景区;将水磨、三江打造为教育、旅游、现代服务区;将漩口建设成为新型工业集中发展区,将卧龙打造为大熊猫自然遗产精品保护区;努力把境内国道213线、317线和省道303线建设成民俗文化和生态家园走廊、大熊猫遗产走廊。
定位为“水乡藏寨”的汶川三江乡,建成景观大桥、旅游栈道、民俗步行水街等20多个设施,升格为4A级景区。300多户居民发展“藏家乐”,每年创收近千万元。
在威州砂窝子,广州援建者不到3个月就建起阿坝州最大规模的专业化市场,并于2009年5月底投入使用。半年来,通过“公司+市场+采购商”的经营模式,威州市场聚集了汶川及周边地区农民生产的蔬菜、水果、家禽等农畜产品,源源不断销往成都乃至全国。
广东和汶川联手合作,在成都金堂县设立广东汶川工业园,安排援建资金4亿元建设跨地域工业集中区,并在香港、广州成功举办大型招商引资活动,共签约46个项目。目前已有5户企业落户工业园,投资9.5亿元。
将水磨打造成“四川的丽江”
科学援建,必须消除地质灾害威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广东坚持规划先行,组织编制了《汶川县灾后恢复重建村镇体系规划》、《汶川县地震小区规划》等,根据地震地质灾害分布特点,对全县规划建设区范围内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安全性评价,引导人口和产业向相对安全地域转移集聚。
在汶川第二大镇水磨,昔日烟囱林立的工厂已不见踪影,佛山援建的2.8万平方米寿溪湖景区、占地1100亩的新阿坝师专工程等正在紧张施工。近1公里长的商业步行街禅寿老街整饬一新,风格古朴,行人络绎不绝。
佛山援建水磨工作组组长刘宏葆告诉记者,这个仅有18个行政村的小镇,由于发展模式粗放,境内原有63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佛山援建组明确了在重建中推动产业升级,重点发展商贸旅游业、教育服务业和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定位。并在阿坝州支持下,迁走了58家企业,力争将水磨打造成“四川的丽江”。
责任编辑:
sx12345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