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区的全域大扶贫
--乐山市金口河区推进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实录
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林封存彝家新寨宛若世外桃源
既地处雅安、凉山、眉山、乐山四市州交界处,又“蜗居”在小凉山脉腹地,“富“与“穷”这对反义词与乐山市金口河区如影相随。
富,在金口河。2010年,工业化率达76.6%,位居全省第二,工业经济对区级财力的贡献率达85%以上。全区人均GDP达37735元,位居乐山市第二,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穷,也在金口河。境内山高坡陡,山地面积占99%,平均海拔2250米。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240元,只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4,相当于全省落后水平。
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贫富落差大。严峻现实,横亘眼前,成为“金口河之痛”--“跛脚”前行,不是科学发展,“贫困”不脱,难建“经济强区”。
随着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全面启动和推进,金口河迎来跨越发展机遇期。“让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金口河,一个总人口仅5.3万人的“小区”,开始全域推动“大扶贫”。其思路与实践,顺时势,合民情,得民心,显出“示范”作用,具有“标本”意义。
跟随“五件套”,一同走进彝家新寨的还有干净卫生、健康文明的新生活
1
知难而奋进
统筹城乡 全域推进大扶贫
共安彝族乡林丰村,金口河区的纯彝寨。“30年前的林丰村,是共安乡最穷的村子。人均粮食仅300公斤,住房60%是草房。全村只有一个50千瓦的小水电站。吃水要到近1公里外的地方去背。”村主任阿者可布回忆说。
扶贫,老问题,持久战。
金口河区辖6个乡镇、41个行政村,其中彝族人口6600余人。贫困人口分散于各个村落,呈杂居状态。
没有共同富裕,不算真正富裕,更不是科学发展。
这一共识一经形成,扶贫“接力棒”便一站传一站。近年来,金口河区委、区政府已在贫困村开发水电资源、扶持农业,开展基础设施“会战”和危房改造工程,完善低保制度,以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和生存问题。
阿者可布说,彝家新寨建设启动前,通过实施形象扶贫工程和人畜安全饮水工程,120户村民的住房困难得到解决,过去的三锅桩、叉床现在也没有了。全村电视覆盖率达100%,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器。
金口河人民一直没有停止过和贫困的抗争,党和国家也没有忘记他们。2010年,金口河区被纳入全省《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2011年1月,中央“四川省大小凉山扶贫开发工作协调小组会议”在北京召开,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行动。金口河区委、区政府将此作为彝区最大的民生工程,编制了相关规划和10个专题实施方案等,明确了工作目标、路径和举措。
一场新的扶贫开发攻坚战在金口河的热土上再次打响。
自2011年10月就任金口河区委书记以来,刘吉祥马不停蹄,很快走遍了金口河的山山水水,深感贫困地区的状况“超出想象”。看得越仔细,心情越沉重,信心越坚定: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将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改善民生,深入实施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全面提高全区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
刘吉祥流露出强烈的使命感与迫切感:金口河全力响应“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的号召,现在到了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的关键时刻。
知难而奋进。
全区动员,全民行动。截至目前,全区54个单位,41个扶贫工作组,500余名干部,上山下乡,跋山涉水,当起扶贫攻坚的“排头兵”。金口河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驶入“快车道”。全区41个村全部纳入彝家新寨实施范围,计划每年实施6-8个村,2015年全面完成,新(改)建住房2420户。
幅员面积不到600平方公里,“小区”魄力十足,以统筹城乡推动全域“大扶贫”。
瞄准贫困人口,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整合资金集中投入;广大群众积极主动,投工投劳;社会各界结对帮扶。各方力量、各种资源集合在大扶贫的旗帜下。
两年来,金口河投入资金1.26亿元,全面完成2010、2011年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10个专题65个项目。
大扶贫,大发展,大变化。
贫困地区经济全面发展。金口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加快,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 4240元上升至 2011年的5147元。
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两年来,统筹安排资金1645万元,为12个彝家新寨实施新 (改)建村道37.6公里,硬化连户路48公里,民俗广场1个、村级活动场所5个、村卫生室8个、“农家书屋”11个、环卫设施42处;解决了6个村1620人安全饮水问题和312户群众用电困难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平方公里。
贫困地区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扶贫与扶智并重,第二轮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进展顺利,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标准按年均10%的增速在提高;以“数字校园”为抓手,今年将实现中心校以上学校“班班通”全覆盖;整合“青年夜校”、职教中心等,针对18岁到40岁的青年,开展就业扶贫培训,今年将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2万人次。
天堑变通途--气势磅礴的金(口河)乌(斯河)公路大峡谷段
2
谋定而后动
多头并进 助推彝家新寨建设上新台阶
3
力行而后得
“穷地掘金”扶贫外力化为致富内力
4月3日,“明前茶”最后的采摘日期逼近。
林丰村村民阿曲一大早起床,在距彝家新寨“几步之遥”的茶园里开始忙活。“经过政府牵线搭桥,林丰村成为峨眉雪芽的茶叶基地,每天都有人来收购,今年鲜叶60元/斤。”阿曲乐呵呵地算了笔账,一天的收入100多元不是问题。
贫困农民要稳定脱贫致富,贫困地区要可持续发展,关键要开发式扶贫,要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引资修建6座小水电站,总装机达5300千瓦,解决就业60余人;种植茶叶1720亩,人均2.2亩,去年每亩收入约1500元;培育养殖大户3户、辐射带动12户,养殖野猪300头……在林丰村,随着路通、水通、电通等基础设施大变样,居住环境大改善的同时,一项项富民产业在扶贫开发中开花结果。
大扶贫,大战役,大视野。
扶贫伊始,林丰村培育巩固工业原料林12000亩,人均达到15.4亩,15年后轮伐800亩,预计人均增收8200元。经此一举,扶贫增收产业具有了连续性、持续力,已实现脱贫的贫困村、贫困户不再担心再度“返贫”,扶贫外力转化为致富内力。
“跳出扶贫抓扶贫”,金口河将绿水青山的“穷地”变成脱贫致富的“金矿”。
扶贫两年时间不到,金口河特色产业向适宜区域集中,彝区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向规模化的现代农业转变。
截至目前,金口河已种植曼地亚红豆杉8000亩,建成年产5000公斤紫杉醇浸膏提取生产线一条,红豆杉产业化项目被国家科技部纳入“十二五”规划重点储备和扶持项目;新种植红豆杉、乌天麻、川牛膝等特色产业基地4.5万亩……由此,金口河跻身 “四川省中药材现代化种植特色示范基地”。
企业+基地+农户,一家家深加工企业扎根落户,一个个生产基地拓展壮大,一户户农民脱贫致富。2011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147元,增幅创7年来新高,其中特色产业人均收入2676元,占52%。
“雄性的大瓦山昂起你的傲骨,我爱你,大峡谷……”一首荡气回肠的《金口河大峡谷之歌》唱出了金口河壮美的自然风光,展现了富集的旅游资源。
大峡谷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大瓦山湿地公园--国家湿地公园,金口河坐拥两大“国字号”旅游名片;最低海拔530米,最高海拔3321米,最大落差2700米,金口河被誉为天然生物基因库,国家级保护动物大鲵和大熊猫频繁出没……然而,在全省的旅游版图上,金口河却鲜为人知。
这一情况在悄然转变。“金口河将安全、稳健开发大峡谷地质公园和大瓦山湿地公园旅游资源,适时推出旅游线路。”金口河旅游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我国唯一的铁道兵博物馆正在抓紧建设,预计今年5月将开馆迎客。
大瓦山国家湿地公园散布着5大高山湖泊群,出产川牛膝等名贵中药材
4
伺机而后发
优势凸显 打造经济强区
2011年10月,一条长达8.4公里的水泥路从永胜乡镇通向五池村。川牛膝可以顺利下山了。
路,曾是产业发展之痛。如今,路通产业兴,五池村的川牛膝种植总规模已突破3000亩,成为高山中药材示范村。
新居建到哪里,产业发展到哪里,道路总是先一步修到哪儿。不断延伸的县、乡、村道,牵引着彝区综合扶贫开发的坚实脚步。
突出交通先行,集中资金、重点投入,把彝家新寨与新农村建设、异地移民搬迁工程、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先后投入公路建设资金2.4余亿元,截至目前,全区6个乡镇均100%通油路(水泥路),41个村全部通公路,54%的村通了水泥路。
按照“打开通道、完善路网”思路,交通建设全面提速。
金(口河)-洪(雅)公路、金(口河)-甘 (洛)公路进入规划设计;2013年完成金(口河)乌(斯河)公路15公里改建;2015年完成53公里断头路、58公里联网路、21公里县乡路、264公里通村通组路改造,实现乡镇通等级公路、村村通水泥路目标。
随着乐(山)汉(源)高速公路今年开工建设,“十二五”期间,金口河将实现高速公路“零”的突破,进入乐山 “一小时经济圈”。
融入成渝,连接攀西,蜀道变通途,金口河跃升重要交通节点。
“交通改变金口河,区位条件的极大改善和提升,将带来资源、环境、人居、文旅优势的凸显。”刘吉祥如是说。
伺机而动,金口河站上了科学发展、发挥后发优势的新“跳台”。
到2015年,县级经济综合评价在全省综合排位进入前40位,在全省民族县、山区县排位进入前5位,努力建设全省民族地区经济强区和山区经济强区。
目标既已确定,未来5年的扶贫开发思路更加清晰:
今后5年,金口河将突出抓好红豆杉、乌天麻、川牛膝等优势农业的产业化和特色化。建成红豆杉种植基地2万亩、乌天麻基地10万平方米、道地中药材基地1.2万亩,力争到2015年建成“全国最大的曼地亚红豆杉种植基地”和“全省优质道地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
今后5年,金口河将重点加快推进总装机170万千瓦的枕头坝、沙坪电站建设,加快推进铁合金、工业硅和物理法太阳能级硅等项目建设,打造乐山重要的水电能源产业和冶炼产业“两基地”。
今后5年,金口河将活用枕头坝、沙坪电站库区“高峡平出湖”的美景,打造“五十里山水长卷”、“沿河两岸一新城”的精品山城。抢抓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的重大机遇,重点打造新型工业镇金河镇、商贸休闲镇永和镇、生态旅游乡永胜乡,使小集镇成为城乡统筹的 “联结点”、工业发展的“承载体”、服务业发展的“孵化器”。
将新一轮扶贫攻坚与大型水电工程相结合,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金口河为民族贫困地区探索出了一条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到上世纪末,大小凉山的贫困群众大多还居住在木板房、茅草房、石板房。破旧、潮湿的居住环境一度成为大小凉山地区极度贫困的集中表现。
那么,如何才能尽快让贫困户搬出旧房住进新房,安居乐业呢?
谋定而后动。
“不搞一刀切,按照农户实际情况和经济承受能力进行划分。经济条件好的集中起来统归统建,经济条件稍微差的就地改建。”金口河区区长段俊辉表示,新建和改建结合的办法大大加快了彝家新寨的建设进度。
大扶贫,大智慧,大创新。
围绕 “三打破、三提高”的总体要求,金口河敢闯先试,以家、园、寨为重点,创新规划“三到”:规划到村庄、布局到院落、设计到农户。区财政列支专项经费30万元,聘请专业公司对全区41个彝家新寨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了3类12种汉族风貌户型和4类6种彝族风貌户型,免费供农民自主选择。
青山葱翠,溪水叮咚,灰色西式瓦配上土黄色墙面,红黄色绘出彝族风情……4月6日,我们走进林丰村彝家新寨,改建一新的彝式民居依山傍水,错落有致,让人仿佛置身大自然的童话世界。
2011年5月,林丰村被纳入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彝家新寨”建设项目,道路交通、供电通讯、安全饮水、清洁能源、环境绿化等基础设施与彝家新寨同步推进。
娘喜的家邻近林丰村寨门。看到我们的到来,她出人意料地领着我们去参观村里的化粪池。“住进好房子更要享受好生活。经过村民一事一议,大家一致赞成投入60万元扶贫开发资金用于建设垃圾池及污水处理设施。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蹲式便池,干净又卫生,生活与城里别无两样。”娘喜自豪地说。
政府主导的同时,组织群众算、议、选,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金口河在扶贫开发中始终坚持这一点。
彝家新寨建设启动之初,村民意见不统一,区里把新建和改建的补助标准交给群众,帮助群众算好经济账、长远账、发展账,群众自主决定是否新(改)建住房;区住建部门测算出不同户型、不同面积的成本价,为群众自主选择提供参考;截至目前,12个实施村开展“一事一议”活动46次,讨论决定民主决策事项98项……
积贫积弱,彝家新寨建设资金从何而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金口河毅然选择合力攻坚。向上争一点、财政拿一点、部门帮一点、社会捐一点、群众筹一点的“五个一点”办法被创新出来。
“连片开发、整村推进”,政策向彝家新寨倾斜、资金向彝家新寨集中、项目向彝家新寨整合、力量向彝家新寨聚集,规划一片、开发一片、见效一片。2010年至2011年,金口河已投资6984万元,完成12个彝家新寨建设,新(改)建住房626户。
金口河永和镇胜利村是立体扶贫最好的例证之一。
作为省政协定点帮扶村,胜利村抓住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的契机,顺利实施移民搬迁和风貌改造工程,全村生产生活条件脱胎换骨。2011年,该村实现人均纯收入6800元,成功入选 “四川省2010年度环境优美示范村庄”。
统计数据显示,金口河区级各部门、区属骨干企业通过 “挂包帮”、“村企联姻”等方式筹集资金120余万元;省政协、省煤田地质局、夹江县以及市级部门捐赠对口帮扶资金48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