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播洒灾区 紫荆花开蜀中

  • 2010年07月26日 15时4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香港特别行政区援助四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纪实

      投入100亿港元支持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香港特区政府承诺;斥资5000万港元,为地震伤残人士免费安装假肢--香港红十字会承诺;5年里组成庞大义工后盾,助四川灾区同胞“踏上新路”--香港爱心市民和义工团体承诺……

      一个个承诺满载的,是血脉相连的骨肉深情和守望相助的大爱真情。

      从政府到民间,从个人到团体,两年多来,香港同胞用各种方式倾力支援四川地震灾区,以爱心和恒心践行承诺。

      截至7月16日,香港特别行政区已确定援助项目190个,资金总额达84.31亿元人民币,项目覆盖我省12个受灾市(州)58个县(市、区),已累计开工115个项目,其中4个项目已完工。

      在绵阳民族初级中学,由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援建的新教学楼已经投入使用,学校也有了新的名字:绵阳紫荆民族中学。香港同胞播洒的无疆大爱,生发为一朵朵美丽的紫荆花,绽放在地震灾区土地上,绽放在四川人民心中。

      “两只手握在一起,将带来爱心的温暖和行动的力量”

      突如其来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牵动700万香港同胞的心。一场香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救灾赈灾行动兵分三路迅速展开:

      --震后第三天,特区政府派出的搜救队、医疗队、防疫大队和飞行服务队陆续开赴汉旺、都江堰、映秀等重灾区进行救援;一笔3亿港元的紧急赈灾拨款第一时间汇至四川,30多吨救灾物资火速运往灾区。

      --走上街头募捐,小商小贩义卖,个人公司捐款……震后不到7天,香港社会各界已捐款10亿港元。

      --香港艺人、义工和商界人士自发奔赴灾区,或赈灾义演,或派发救灾物资,或抚慰受灾群众,积极投身于救灾行动中。

      “政府牵头,全民参与”。从救灾到援建,香港同胞援助四川地震灾区的热度始终不减。

      2008年6月底,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亲赴四川地震灾区考察,并提出香港将在3至5年内投入100亿港元,支持灾区恢复重建。“灾后重建的道路艰辛而漫长,但只要川港同心,就一定能将重建工作做好。”

      “香港特区支援四川地震灾区重建督导委员会”和“支援四川地震灾区重建工作信托基金”相继成立,援建工作有序展开。

      10月,川港两地政府正式签订《就香港特别行政区支援四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合作的安排》,就援建工作的基本原则、项目管理、资金管理以及沟通协调机制等事宜定下合作框架,援建实质性启动。

      “我们将为灾区人民付出最大的努力和贡献”。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支援四川地震灾区重建督导委员会负责人唐英年多次赴川,实地督导推进特区援建项目开展;特区协调机制各政策局的官员、专家先后70余次赴川,深入12个市(州)开展援建工作;特区立法会议员也两次赴川实地考察。

      虽面对金融危机严峻形势,香港社会各界仍不遗余力支援四川灾区:香港赛马会捐出10亿港元支援四川灾区重建,是其成立125年来在内地最大的一笔慈善捐款;香港红十字会承诺5年投入5000万港元,免费为地震伤残人士安装假肢,曾荫权的夫人、红十字会会长曾鲍笑薇几度亲赴川考察……

      地震两周年前夕,香港特区政府宣布:立法会通过拨款90亿港元,加上赛马会的10亿港元拨款和民间捐款,援建资金达到承诺的100亿港元。

      “我们都是中国人,当你看到左手有伤,右手怎么可能不去帮忙?”在香港义工曹秋雯看来,同胞间的骨肉亲情是这场“全民行动”的原动力,她相信“两只手握在一起,将带来爱心的温暖和行动的力量”。

      “灾区同胞的福祉是援建的最大目标”

      投资20亿元人民币的绵茂公路(汉旺至牛圈沟段)是连接两个地震极重灾区的“生命通道”,也是香港援建金额最大的一个项目。公路建成后,汉旺、茂县和沿线乡镇超过18.8万名居民将受益,“不仅基本生活物资运输将得到保障,而且将缩短成都至九寨沟的距离,极大促进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谈及香港援建,德阳市委常委、绵竹市委书记兰开驰满怀感激之情。

      作为香港重点援助的地区,卧龙自然保护区的重建受到了香港同胞的极大关注。“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大熊猫,而是希望既能恢复卧龙自然保护区,也可协助区内居民重新恢复正常生活。”香港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介绍说,总投资13.86亿元人民币的重建工程将围绕野外保护及监测、大熊猫科研、社区基础设施三个重点方向的23个子项目展开。

      据统计,香港特区目前已确定援助项目共190个,其中特区政府151个,香港赛马会6个,香港非政府组织33个,安排援助资金总额84.31亿元,这些援助项目几乎都集中在教育、医疗康复、基础和公共设施、社会福利等民生领域。“灾区同胞的福祉是援建的最大目标。”唐英年说,香港援建的宗旨就是以民为本。

      如何确保这些民生工程的质量?如何确保援建资金用得其所、到位和有效?川港双方在灾后重建协调机制下进行了系列探索:

      --针对设计、招标、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订立了严谨的标准、程序和监察制度,不仅将部分项目捆绑招标,吸引较高质素和较大规模的工程单位承包工程,同时由港方聘请独立的专业顾问公司,对每个项目进行实地技术检查;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援助项目管理制度,通过实地考察、评估论证以及磋商会谈等形式,双方共同协调解决援助项目推进实施中的问题。

      --双方协调机制吸纳工程、财物、造价、工程监理等专业人员,建立联合督查的监管机制,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

      由香港工程界社促会援建的德阳市旌阳区袁家学校在去年秋季已经投入使用。援建过程中,香港人对工程质量的“较真”和敬业让校长曾大玉深有感触。“在检查中他们一定要用锤子敲开混凝土柱子,仔细看里面钢筋大小如何、接口做得怎么样”。曾大玉说。

      在香港特区政制与内地事务局局长林瑞麟看来,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配套兼顾,可以确保援建取得最好的成效。据介绍,由香港红十字会、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香港理工大学等非政府组织援建的项目中,有不少心理抚慰、医疗康复和师资培训等支援服务项目。“香港的医生带来了新的理念,心理抚慰、物理治疗乃至职业训练都让我们耳目一新。”香港红十字会援建的德阳市假肢与康复中心里,德阳市残联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过香港医护人员的辅导,两年间中心已有上百名地震伤残人士重返社会。

      截至7月16日,香港特区援助项目已累计开工115个,其中4个项目已完工,包括卧龙规划编制专案、汶川县水磨初级中学、德阳袁家小学和绵阳民族初级中学。据悉,目前香港特区援助项目已逐渐进入建设高峰期,预计到明年底前将完成约九成项目,达到3年基本完成的目标。

      互利共赢:川港交流合作迈向新阶段

      “灾后重建协调机制建立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援建层面。”省港澳办主任崔志伟认为,自2008年10月协调机制建立后,通过良好的交流与协调,川港双方克服了体制、机制以及工作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不仅保证了援建工作规范、有序、高效推进,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增进了了解,为双方未来加强和深化交流合作搭建起了平台。

      --2008年11月,“四川抗震救灾致谢会暨灾后重建投资说明会”在香港举行,71个项目当场签约,总投资额达726亿港元;次年12月,香港经贸代表团来川,15个行业的100多位企业家考察了四川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来川发展信心倍增。

      --今年6月,来自香港特区100所中学的1000名师生踏上“薪火相传、情系巴蜀”的访川之旅,实地见证了四川灾后恢复重建取得的巨大成就,增进了两地师生的了解和友谊;2009-2011年的三年时间里,我省也将选派7位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工作者赴港担任教学指导工作。

      来往之间,川港双方的了解进一步加深,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

      以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以现有援建协调机制为平台,川港双方开始谋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以实现互利共赢:

      --发挥川港双方经济互补优势,大力推进和承接产业转移,支持香港企业参与改造四川传统服务业,发展新兴服务业,来川开拓金融、保险、物流、信息服务、管理咨询等业务;

      --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扩大市场开放程度,促进双方旅游、劳务、技术和人文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发挥CEPA的机制优势和香港的桥梁纽带作用,携手开拓国际市场;

      --借助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平台,建立旅游合作保障机制,推进川港旅游资源分享和延伸,促进旅游产品互补和旅游市场互动,实现资源共用、市场共拓、信息共享;

      --发挥四川的科技资源优势和香港的区位、资金和金融等优势,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方面加强合作。

      一个旨在推动川港合作向纵深发展的新机制新举措呼之欲出:在已建立的援建协商机制的基础上,建立长效的川港高层协商合作机制,由双方高层每年定期举行会晤,通过高层推动、政府规划、企业运行,积极促进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本报记者王小玲实习记者吴璟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大爱播洒灾区 紫荆花开蜀中

  • 2010年07月26日 15时4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香港特别行政区援助四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纪实

      投入100亿港元支持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香港特区政府承诺;斥资5000万港元,为地震伤残人士免费安装假肢--香港红十字会承诺;5年里组成庞大义工后盾,助四川灾区同胞“踏上新路”--香港爱心市民和义工团体承诺……

      一个个承诺满载的,是血脉相连的骨肉深情和守望相助的大爱真情。

      从政府到民间,从个人到团体,两年多来,香港同胞用各种方式倾力支援四川地震灾区,以爱心和恒心践行承诺。

      截至7月16日,香港特别行政区已确定援助项目190个,资金总额达84.31亿元人民币,项目覆盖我省12个受灾市(州)58个县(市、区),已累计开工115个项目,其中4个项目已完工。

      在绵阳民族初级中学,由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援建的新教学楼已经投入使用,学校也有了新的名字:绵阳紫荆民族中学。香港同胞播洒的无疆大爱,生发为一朵朵美丽的紫荆花,绽放在地震灾区土地上,绽放在四川人民心中。

      “两只手握在一起,将带来爱心的温暖和行动的力量”

      突如其来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牵动700万香港同胞的心。一场香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救灾赈灾行动兵分三路迅速展开:

      --震后第三天,特区政府派出的搜救队、医疗队、防疫大队和飞行服务队陆续开赴汉旺、都江堰、映秀等重灾区进行救援;一笔3亿港元的紧急赈灾拨款第一时间汇至四川,30多吨救灾物资火速运往灾区。

      --走上街头募捐,小商小贩义卖,个人公司捐款……震后不到7天,香港社会各界已捐款10亿港元。

      --香港艺人、义工和商界人士自发奔赴灾区,或赈灾义演,或派发救灾物资,或抚慰受灾群众,积极投身于救灾行动中。

      “政府牵头,全民参与”。从救灾到援建,香港同胞援助四川地震灾区的热度始终不减。

      2008年6月底,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亲赴四川地震灾区考察,并提出香港将在3至5年内投入100亿港元,支持灾区恢复重建。“灾后重建的道路艰辛而漫长,但只要川港同心,就一定能将重建工作做好。”

      “香港特区支援四川地震灾区重建督导委员会”和“支援四川地震灾区重建工作信托基金”相继成立,援建工作有序展开。

      10月,川港两地政府正式签订《就香港特别行政区支援四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合作的安排》,就援建工作的基本原则、项目管理、资金管理以及沟通协调机制等事宜定下合作框架,援建实质性启动。

      “我们将为灾区人民付出最大的努力和贡献”。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支援四川地震灾区重建督导委员会负责人唐英年多次赴川,实地督导推进特区援建项目开展;特区协调机制各政策局的官员、专家先后70余次赴川,深入12个市(州)开展援建工作;特区立法会议员也两次赴川实地考察。

      虽面对金融危机严峻形势,香港社会各界仍不遗余力支援四川灾区:香港赛马会捐出10亿港元支援四川灾区重建,是其成立125年来在内地最大的一笔慈善捐款;香港红十字会承诺5年投入5000万港元,免费为地震伤残人士安装假肢,曾荫权的夫人、红十字会会长曾鲍笑薇几度亲赴川考察……

      地震两周年前夕,香港特区政府宣布:立法会通过拨款90亿港元,加上赛马会的10亿港元拨款和民间捐款,援建资金达到承诺的100亿港元。

      “我们都是中国人,当你看到左手有伤,右手怎么可能不去帮忙?”在香港义工曹秋雯看来,同胞间的骨肉亲情是这场“全民行动”的原动力,她相信“两只手握在一起,将带来爱心的温暖和行动的力量”。

      “灾区同胞的福祉是援建的最大目标”

      投资20亿元人民币的绵茂公路(汉旺至牛圈沟段)是连接两个地震极重灾区的“生命通道”,也是香港援建金额最大的一个项目。公路建成后,汉旺、茂县和沿线乡镇超过18.8万名居民将受益,“不仅基本生活物资运输将得到保障,而且将缩短成都至九寨沟的距离,极大促进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谈及香港援建,德阳市委常委、绵竹市委书记兰开驰满怀感激之情。

      作为香港重点援助的地区,卧龙自然保护区的重建受到了香港同胞的极大关注。“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大熊猫,而是希望既能恢复卧龙自然保护区,也可协助区内居民重新恢复正常生活。”香港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介绍说,总投资13.86亿元人民币的重建工程将围绕野外保护及监测、大熊猫科研、社区基础设施三个重点方向的23个子项目展开。

      据统计,香港特区目前已确定援助项目共190个,其中特区政府151个,香港赛马会6个,香港非政府组织33个,安排援助资金总额84.31亿元,这些援助项目几乎都集中在教育、医疗康复、基础和公共设施、社会福利等民生领域。“灾区同胞的福祉是援建的最大目标。”唐英年说,香港援建的宗旨就是以民为本。

      如何确保这些民生工程的质量?如何确保援建资金用得其所、到位和有效?川港双方在灾后重建协调机制下进行了系列探索:

      --针对设计、招标、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订立了严谨的标准、程序和监察制度,不仅将部分项目捆绑招标,吸引较高质素和较大规模的工程单位承包工程,同时由港方聘请独立的专业顾问公司,对每个项目进行实地技术检查;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援助项目管理制度,通过实地考察、评估论证以及磋商会谈等形式,双方共同协调解决援助项目推进实施中的问题。

      --双方协调机制吸纳工程、财物、造价、工程监理等专业人员,建立联合督查的监管机制,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

      由香港工程界社促会援建的德阳市旌阳区袁家学校在去年秋季已经投入使用。援建过程中,香港人对工程质量的“较真”和敬业让校长曾大玉深有感触。“在检查中他们一定要用锤子敲开混凝土柱子,仔细看里面钢筋大小如何、接口做得怎么样”。曾大玉说。

      在香港特区政制与内地事务局局长林瑞麟看来,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配套兼顾,可以确保援建取得最好的成效。据介绍,由香港红十字会、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香港理工大学等非政府组织援建的项目中,有不少心理抚慰、医疗康复和师资培训等支援服务项目。“香港的医生带来了新的理念,心理抚慰、物理治疗乃至职业训练都让我们耳目一新。”香港红十字会援建的德阳市假肢与康复中心里,德阳市残联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过香港医护人员的辅导,两年间中心已有上百名地震伤残人士重返社会。

      截至7月16日,香港特区援助项目已累计开工115个,其中4个项目已完工,包括卧龙规划编制专案、汶川县水磨初级中学、德阳袁家小学和绵阳民族初级中学。据悉,目前香港特区援助项目已逐渐进入建设高峰期,预计到明年底前将完成约九成项目,达到3年基本完成的目标。

      互利共赢:川港交流合作迈向新阶段

      “灾后重建协调机制建立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援建层面。”省港澳办主任崔志伟认为,自2008年10月协调机制建立后,通过良好的交流与协调,川港双方克服了体制、机制以及工作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不仅保证了援建工作规范、有序、高效推进,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增进了了解,为双方未来加强和深化交流合作搭建起了平台。

      --2008年11月,“四川抗震救灾致谢会暨灾后重建投资说明会”在香港举行,71个项目当场签约,总投资额达726亿港元;次年12月,香港经贸代表团来川,15个行业的100多位企业家考察了四川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来川发展信心倍增。

      --今年6月,来自香港特区100所中学的1000名师生踏上“薪火相传、情系巴蜀”的访川之旅,实地见证了四川灾后恢复重建取得的巨大成就,增进了两地师生的了解和友谊;2009-2011年的三年时间里,我省也将选派7位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工作者赴港担任教学指导工作。

      来往之间,川港双方的了解进一步加深,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

      以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以现有援建协调机制为平台,川港双方开始谋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以实现互利共赢:

      --发挥川港双方经济互补优势,大力推进和承接产业转移,支持香港企业参与改造四川传统服务业,发展新兴服务业,来川开拓金融、保险、物流、信息服务、管理咨询等业务;

      --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扩大市场开放程度,促进双方旅游、劳务、技术和人文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发挥CEPA的机制优势和香港的桥梁纽带作用,携手开拓国际市场;

      --借助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平台,建立旅游合作保障机制,推进川港旅游资源分享和延伸,促进旅游产品互补和旅游市场互动,实现资源共用、市场共拓、信息共享;

      --发挥四川的科技资源优势和香港的区位、资金和金融等优势,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方面加强合作。

      一个旨在推动川港合作向纵深发展的新机制新举措呼之欲出:在已建立的援建协商机制的基础上,建立长效的川港高层协商合作机制,由双方高层每年定期举行会晤,通过高层推动、政府规划、企业运行,积极促进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本报记者王小玲实习记者吴璟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