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自评报告》的公示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2022年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方案〉的通知》(国教督办〔2022〕4号)要求,四川省围绕自评内容开展自查自评,形成《202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自评报告》,现予以公示。
公示期内,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可通过来信、来电等方式,向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反映。
公示时间:2022年10月17日—10月23日
受理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地址:成都市青羊区陕西街26号
联系方式:郑老师028—86112341
邮箱:scjyddb@126.com
邮编:610041
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
2022年10月17日
202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
自评报告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2022年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方案〉的通知》(国教督办〔2022〕4号)要求,我省认真开展自查自评,形成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2021年以来,四川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统筹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省教育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化党建引领育人
落实省领导联系高校制度,省领导常态化“上讲台”,作形势政策报告21场。贯彻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印发中小学校党组织议事规则示范文本,发挥党建带团建队建、“党建带关建”作用,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深入开展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创建“党建工作品牌”,推广“优秀支部工作法”。实现52所民办高校党组织书记(督导专员)选派全覆盖。高校配备专职组织员1854人,专职辅导员配齐率较上年提升11个百分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把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纳入“双一流”建设评价。实施“课程思政百千万工程”,选树国家级示范课程12门和省级示范专业141个、示范课程1123门。
(二)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
聚焦建设教育强省目标,印发《四川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深入实施“十大工程”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编制实施《四川省高等学校设置“十四五”规划》,不断优化高校布局结构。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1733.1亿元,较上年增长2.8%。完善教育经费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6项。完成300余所公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及设备购置,普惠园覆盖率85.73%,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5.79%,率先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2个。优化基础教育校点布局4468个,推动学区制治理改革、教师岗编适度分离。安排中央和省级义务教育补助资金178亿元,支持各地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改善义务教育薄弱环节与能力提升,建立省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机制,推动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县6个、省级督导评估试点县区8个。安排7亿元政府债券支持县域高中发展。实施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支持15所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4所中职院校纳入国家“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及时足额落实学生资助中央和省级补助经费近60亿元,惠及在校学生287.3万人次。安排资金6710万元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形成省、市、县、校四级保障体系。
(三)探索特色育人路径,全面落实“五育并举”
全维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民族团结我践行”等活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实现民族地区36万在园幼儿学普全覆盖。全力推进中小学生“五项管理”落实落地。出台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工作实施方案,强化体教融合,打造“贡嘎杯”等品牌赛事。全省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较上年提升5.61个百分点,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覆盖率97.34%。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持续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实现全覆盖。4个市(县)被评为全国劳动教育实验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落实国家统编教材使用要求。出台5个教材监管制度,33项教材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
(四)统筹教育改革发展,推动重点任务落地
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启动高考综合改革,2022年秋季学期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持续推进“双减”工作,学生、教师课后服务参与率分别达97.6%、93.3%,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减少93.3%。出台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实施方案,暂停新校审批,实施公民同招,明确85所“公参民”学校属性,完成治理51所。
深入开展“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实施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重点行动方案(2021—2025年)。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持续提升,统筹7亿元资金支持高校学科建设,8所高校14个学科通过评估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各1所,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108个,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3个,新增本专科专业布点522个、撤销179个。新增医药类专业38个,推进医教协同。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入选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42个。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硕士学位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获批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23所,3所高校入选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揭榜挂帅”项目“悬榜”高校名单。推进“双高计划”建设,省级立项建设高水平高职学校22所。严格执行招生计划,创新推出“四川云招考”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居全国前列,就业工作在国务院办公厅《政务情况交流》刊载。将智慧教育纳入省“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试点、四川智慧教育大脑建设和“四川云教”提质升级。依托“四川终身学习在线平台”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全面深化教育评价改革,遴选23个试验区和试点高校先行先试。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出台教育督导问责实施细则,问责处理市县级政府、学校人员112人次;制定督导评估工作规程,完善教育评估监测体系。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严格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建立教师违反职业道德信息查询系统。严格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全省183个县(市、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均实现两个“不低于”要求。印发教师减负18项清单,大幅取消省级层面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提高中小学、中职学校正高级教师比例,加强教师培训力度。
(六)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开展职业学校办学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把买卖生源、违规组织实习列入教育系统常态化扫黑除恶乱点乱象治理范围。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十条禁令”,规范教育收费。全面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将校园安全纳入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防设施设备配备实现“6个100%”。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印发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六大行动计划”和学校突发事件处置细则,做好疫情防控、校园维稳、食品安全管理等工作。依法治理校园欺凌、校闹等事件。开展风险隐患专项摸排行动,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
二、2021年评价反馈问题整改情况
2021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评价反馈6个省份存在“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比较突出”的现象,其中四川存在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科学、英语等学科专任教师短缺的情况。我省高度重视,深入研究查摆,加大力度整改,多渠道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一是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和挖潜创新加强管理工作制度,加大缺编区域统筹力度,累计为凉山、甘孜调增编制1.2万余名。二是加大短缺学科教师招聘支持力度,2021年以来新招录中小学教师5.8万人,按规定对音体美等学科教师实行考核招聘。开展“三区”支教、校对校和组团式帮扶,实施公费师范生、地方优师专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年度定向培养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346名,小学科学教师100名,心理健康教师120名,优先满足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紧缺学科教师需求。做好优秀退役军人和退役运动员到中小学任教工作。三是深化“县管校聘”改革,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治理,多形式开展教师交流、走教。四是加强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培训,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培训53万余人,信息技术2.0专题培训62.8万人次,通过在线选学等实现教师培训全覆盖。
三、主要问题
对标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要求,四川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一)党组织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部分民办学校党建基础相对薄弱,个别民办幼儿园和校外培训机构未建立党组织、未配齐组织员。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还存在编制职数缺口。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均衡,民办高校专职辅导员距1:200配置要求还有差距,部分年轻辅导员基本理论素养、政治能力欠缺。
(二)教育投入和需求矛盾仍然突出。四川教育规模较大,现有财政投入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个别生均经费指标相对靠后。受经济下行和疫情叠加影响,教育投入增长放缓,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县(市、区)差异较大,2021年部分县(市、区)未完全实现“两个只增不减”。
(三)教育资源配置不够优化。公办幼儿园建设速度滞后于城镇化进程,保教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优质资源配置不充分,区域、城乡、校际发展仍不平衡,农村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存在“城挤乡弱村空”现象,部分城区学位紧张,寄宿制学校供需矛盾突出,城镇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学校新建、改建、扩建任务重。少数县域普通高中办学条件相对落后,校舍面积不足,设施设备存在差距,现有资源不能满足选课走班需求。中职学校布局不够优化,“空小散”问题突出,中高职学校办学条件核心指标达标率不高。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两端延伸不够,保障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短板,公办幼儿园教职工总量不足,中小学教师编制总量达标但个别区域仍不均衡。部分地方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职称申评较难,部分农村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中小学教师减负与能力提升统筹不够,教师培训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四)“五育并举”成效有待提升。课程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线开放课程共享不够,课程实施监测有效性科学性不足。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待加强。市、县、校体育竞赛体系有待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有待提高。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足,师资保障区域差距较大。劳动教育课程系统性不够,各学段连贯性不够。
(五)教育改革力度有待加强。教育评价体系不够健全,评价改革联动机制不完善,部分地方、学校改革内生动力不足。“双减”落实还有差距,课后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推进“公参民”学校转制等仍存在矛盾风险,财政投入和编制保障压力较大。教材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教材管理和编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语言文字工作发展不平衡,民族地区群众普通话普及率有待提高。智慧教育大脑还未完全建成,教育信息化治理能力还不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还需深化,校企合作配套政策还需完善,存在“学校热、企业冷”问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还不能很好支撑全省产业转型升级。
(六)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不足。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匹配度有待提高,存在重专业申报、轻专业建设情况,招生就业与专业设置、教育教学联动机制不够健全。医教协同教育教学体系尚不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尚不健全。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水平有待提升,学位授权点结构不优,一流学科建设体系还需完善。高校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力有待提升。
(七)学校规范管理仍有短板。民办职业学校违规办学问题治理任务艰巨,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工作不够到位。部分民办初、高中存在代管费中收取复印费等问题,个别市(州)未建立校外培训监管专门机构,校外违规培训查而不绝。校外托管类机构增长过快,管理制度不健全,有以托管为名开展隐形培训的现象,存在监管风险。部分单位安全责任落实还不够到位,部分学校保安整体年龄偏大、履职能力较弱。部分地方联动机制和应急机制不健全,应急处理能力有差距,教育安全干部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部分学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从业人员安全培训还不到位。防范校园欺凌家校共育指导还不充分,女生欺凌现象呈上升趋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突出,有效干预机制不健全。
四、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选好配强学校领导班子特别是党组织书记和校长。持续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提升高校党建质量。督促指导民办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加强党建工作,全面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配齐配强高校辅导员、专职思政课教师和党务工作者队伍,着力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做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全覆盖。
(二)持续加大财政教育投入保障。深化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育作为财政保障重点,强化政策设计、制度设计和标准设计,不断健全完善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确保“两个只增不减”全面落实。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并优化支出结构,在满足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民生需求的基础上,实施一批教育领域重点工程,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调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财政激励奖补机制、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完善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提高职业教育阶段生均拨款水平。将教育经费保障纳入对下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加强对各地财政资金投入保障、预算执行、项目推进等情况动态监管。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进一步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
(三)着力优化各类教育资源配置。稳步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基础教育学校布局和建设,增加城镇学位供给。加快建设寄宿制学校,盘活用好乡村教育闲置资源,持续化解大班额,有效解决“城挤乡弱村空”问题。加大人口集中地区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提升保教质量,推进幼小科学衔接。深入推进学区制治理、集团化办学,推动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遴选义务教育优质共同体领航学校,探索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县创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全面提高县域高中发展质量。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打好中职“三名工程”、高职“双高计划”等组合拳。实施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阶段“两头”延伸。
(四)全面强化“五育并举”育人功能。扎实推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共学共进。开齐开足国家课程,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扩大课程应用规模,不断提升课程质量和教学服务。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师队伍。启动实施体育、美育教师及场地器材配备三年行动计划,完善省、市、县、校四级体育竞赛体系,推进艺术类科目进中考。实施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加强家校共育,把心理健康纳入平安校园建设重要内容,完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发现、监管、转介机制。
(五)加快推进教育改革重点任务。科学完善教育评价制度体系,强化协调联动和培训提能,统筹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同步落实“双减”与“五项管理”,提高课堂教育质量,加大课后服务保障。完善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机制,依法整治违规培训,用好校外培训机构信息管理平台,全面落实全流程监管。健全教材管理机制,成立省级教材工作领导机构,完善配套政策和编审专家库。加强精品教材建设,培育和推动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创建。开展专项调查和动态监测,“一地一策”精准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深入实施民族地区“学前学会普通话2.0”行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计划”等。持续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工作,建设四川智慧教育大脑,探索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资源的双向协同机制。丰富以“四川云教”为主体的免费、优质学习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出台中职学校设置管理制度,清理“空小散弱”学校。完善产教融合激励制度,推进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双元”育人制度。持续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结果运用,加大问责力度,着力推动教育重大决策部署落实。
(六)奋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2022年全省高校工作会议精神,持续推进“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深入开展,以钉钉子精神狠抓工作落实。健全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完善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动态调整、协同育人、实践育人等机制,强化精准就业指导服务。全力推进“双一流”高质量建设,全力支持高校参与建设天府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扎实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工业“5+1”、农业“10+3”、服务业“4+6”现代产业体系重大科技需求,启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聚源兴川”行动。出台科技体制改革行动方案,加快破除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大对共建高校支持力度,在经费支持、平台建设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七)持续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进一步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师风要求贯穿教师准入、考核评价等管理全过程。加大统筹调剂推进力度,着力解决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缺员问题,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突出分类施策,加强教师精准培训,加强名师名校长培育,培养教育改革发展带头人。强化教师培训过程管理、项目验收和绩效评价,促进教师培训提质增效。深化教师评价改革,加强中小学教师聘用与岗位管理。统筹推进中小学教师减负与能力提质。
(八)从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落实民办学校年检制度,进一步优化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促进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切实规范教育机构办学行为,严格落实校务公开和收费公示制度,建立学校乱收费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发展民办义务教育,出台非营利性中小学收费管理办法。切实规范职业学校招生行为,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评价方式,出台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细则。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建立党政统筹领导、部门齐抓共管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安全排查整治。持续深化“护校安园”工作,着力加强校园安防建设,加强校园周边治安整治。完善联动应急机制,提升应急处理能力。落实学校食品安全责任,强化人员培训。加强防范校园欺凌治理,严厉打击“校闹”等事件,加强“警校共育”,制定未成年人保护社会环境综合治理行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