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引领治蜀兴川 新成就谱写壮丽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一
一、经济总量跃升至全国第六位,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五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着力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跃升至全国第6位。新常态下,全省上下稳中求进追赶发展,经济增长速度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8.5%,比全国(7.2%)高1.3个百分点。经济总量稳步扩大,2012年经济总量为23872.8亿元,2015年突破3万亿,2016年达到32680.5亿元,比2012年增加了8807.7亿元,年均增加2201.9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的排位从2012年的第8位跃升至第6位。
人均GDP增加万元以上。2016年,人均GDP达到39695元,比2012年增加10087元。按2016年平均汇率1美元兑换6.6423元人民币折算,2016年四川人均GDP为5976美元,若作为一个经济体参与排位,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16年各国GDP及人口,可排在世界各经济体第84位。2013-2016年,全省人均GDP年均增长8.0%,比全国高1.4个百分点。
财政实力持续提升。2016年,全省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88.9亿元,是2012年的1.4倍,年均增长8.8%,比同期GDP年均增速快0.3个百分点,2013-2016年累计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589.5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10.1%提高到2016年的10.4%。财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进一步提升,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8008.9亿元,是2012年的1.5倍,年均增长10.1%。
二、三次产业加快发展,实体经济基础更加巩固
五年来,全省上下狠抓产业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推动工业转型发展,大力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实体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提升。
农业生产稳定。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3297.2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4000.2亿元,年均增长3.8%;第一产业增加值从3245.9亿元增加到3924.1亿元,年均增长3.7%。“三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2013-2016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9万亩,2016年末有效灌溉面积4220.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41.8%,比2012年提高3.7个百分点。粮食稳定增收,2016年粮食总产量3483.5万吨,比2012年增产167.8万吨,增5.1%。经济作物增产,2016年油料、蔬菜、中草药、茶叶、水果产量分别比2012年增长9.5%、16.6%、11.1%、28.2%、19.2%。畜牧业生产保持稳定,2016年肉类总产量696.3万吨,比2012年增长3.9%。各类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量涌现,2016年末已发展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873个,比2012年增加367个。
工业稳步发展。工业坚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等各项政策措施,稳定增长的基础不断得到夯实和巩固。2013-2016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1%,比全国高1.6个百分点。2016年全省实现工业增加值11569.8亿元,是2012年的1.2倍,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4.7%,比2012年提高0.1个百分点。41个行业大类中,汽车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保持较快发展态势,2013-2016年分别年均增长16.5%、11.1%和11.0%。效益稳步回升,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176.1亿元,比上年增长5.4%,扭转了连续两年来的下降态势。
服务业发展加快。服务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9386.8亿元增加至2016年14831.7亿元,居全国第8位;2013-2016年均增长9.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GDP增速1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12年的36.1%提升至2016年的51.5%,提高15.4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2016年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599.9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37.8%。“互联网+”经济加速发展,2016年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33.1%。旅游业加快发展,2016年接待国内游客6.3亿人次,比2012年增加2亿人次;接待入境游客308.8万人次,比2012年增加8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705.5亿元,是2012年的2.3倍。
三、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转型发展成效明显
五年来,面对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的挑战,全省上下坚定推进转型发展,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转型发展成效明显。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2.0:42.6:45.4,产业结构从“二、三、一”调整为“三、二、一”型,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比2012年降低1.6、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6.1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四川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国民经济实现由工业主导向工业与服务业主导并重转变。
工业结构持续调整。七大优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3-2016年七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0%、8.8%、4.1%和5.2%,2016年总量达到8392.3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72.5%,比2012年提高11个百分点。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等支柱产业保持稳定增长;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产业快速增长;水力发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产业为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高技术产业发展加快,2016年高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910亿元,占规上工业总量的13.5%,比2012年提高1个百分点,年均增速达到11.0%,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工业新产品不断涌现,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平板显示器、数控金属成形机床(数控锻压设备)、智能手机等产品保持高速增长。
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四大城市群”建设、“百万安居工程”和“百镇建设行动”成效明显,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9.2%、比2012年提高5.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吸纳农业转移人口100万人以上,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6282个,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新型城乡关系逐步形成。
民营经济持续壮大。2016年,全省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8252.4亿元,是2012年的1.4倍,2013-2016年均增长9.6%。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53.8%提高到2016年的55.9%,2016年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2%,拉动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
四、多点多极战略深入实施,区域发展协同共兴
五年来,全省上下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在提升首位城市的同时,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形成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多点多极共兴、同步全面小康的发展新局面。
市州经济追赶发展。成都市首位优势突出,2012年经济总量为8138.9亿元,2014年进入“万亿俱乐部”,2016年达到12170.2亿元,是2012年的1.5倍,占全省经济总量的37.2%。市州间追赶发展势头喜人,全省经济总量千亿以上市州个数从2012年的9个增加到2016年的15个,其中绵阳、德阳、宜宾、南充4市经济总量均超过1500亿元。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成都平原经济区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2016年经济总量达到20774.2亿元,是2012年的1.4倍,年均增长8.9%,比同期全省GDP年均增速快0.4个百分点;川南经济区是全省经济第二极,2016年经济总量达到5667.2亿元,年均增长9.1%;川东北经济区经济总量5381.8亿元,年均增长8.5%;攀西经济区年均增长7.7%,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年均增长7.2%。
县域经济竞相发展。2016年,全省183个县(市、区)有112个县(市、区)GDP总量超过100亿元,比2012年增加27个,其中超过300亿元的县(市、区)由2012年的17个增加到2016年的33个。民族自治地方稳定发展,藏区“六大民生工程计划”和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深入实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6年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总量突破2千亿元,达到2031.7亿元。
新兴增长极加快发展。天府新区自建立以来,经济保持较快发展态势,2016年四川天府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66.1亿元,经济总量居全国18个国家级新区中的第6位;比上年增长8.3%,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6和0.6个百分点。川南经济区作为重点打造的新兴增长极,2013-2016年GDP年均增长速度比全省高0.6个百分点。
五、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明显,投资规模稳步扩大
五年来,全省上下全力以赴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加快项目开工建设,一大批重点项目落地实施,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投资规模稳步扩大,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
投资规模稳步扩大。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38.9亿元,2013年突破2万亿元,2016年达到29126.0亿元,是2012年的1.6倍,增加了1.1万亿元。2013-201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接近10万亿元,每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12.7%,比同期GDP年均增速高4.2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2013-2016年,第一产业投资累计完成3168.1亿元,年均增长26.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比2012年提高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累计完成3万亿元,年均增长5.9%,占比降低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累计完成6.7万亿元,年均增长15.6%,占比提高6.5个百分点。2013-2016年工业投资累计接近3万亿元,达到2.97万亿元,年均增长6.0%;其中,技改投资年均增长8.7%,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从2012年的56.6%提高到62.5%。民间投资保持稳定增长,2013-2016年全社会民间投资年均增长11.0%,占比超过全部投资的一半。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雅康高速、汶马高速、中电科网络信息安全园、英特尔骏马等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实施,亭子口水利枢纽等20处大中型水利工程基本建成,全省水电装机容量达7095万千瓦,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初步建成。交通领域投资连续5年居全国前列,雅乐高速、成自泸高速、遂资眉高速、成都第二绕城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成绵乐城际铁路、成渝高铁建成通车运营,西成客专2017年9月底即将通车,2016年末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铁路营运里程、高等级航道里程分别达6610公里、4623公里、1515公里,进出川大通道达29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成都市多条地铁建成运营,极大改善城市交通;天府国际机场获批并开工建设,一举奠定成都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地位。
房地产市场稳步发展。2013-201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达到1.83万亿元,年均增长12.8%。商品房供给充足,商品房竣工面积累计达到2.2亿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累计1.6亿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012年的 32.25平方米增加到34.91平方米。住房保障工程扎实推进,2013-2016年共建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25万套(其中公租房21.6万套),改造城镇危旧棚户区109万套,对稳定房价、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六、积极开拓内外两个市场,发展空间扩展延伸
五年来,全省上下狠抓消费稳定增长,着力打造“川”字号品牌,不断开拓消费品市场,推动消费需求转型升级;同时,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为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
社消零总额突破万亿。五年来,“川货全国行”、“惠民购物全川行动”等市场拓展活动成功开展,消费品市场规模迈上新台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2年的9622亿元增长到2016年15601.9亿元,年均增长12.8%,比GDP增速高4.3个百分点。2013-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的增量均保持在1300亿元以上,并且呈现增量稳步攀升的良好发展态势。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50%提高到2016年的52.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8%,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
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深入实施“全企入网、全民触网、电商示范”三大工程,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社区、进农村,推动电商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网上商品零售快速增长。2015年,全省仅1家网上零售平台被列入国家重点监测,全年网上零售额仅0.76亿元;2016年发展到6家,且每家的年销售额均超亿元,6家网上零售平台共实现交易额36.9亿元,比上年增长1.3倍。其中,“1919”成为全国酒类流通最大O2O电商平台,被誉为“线上线下融合的典范”;新华文轩创建“供应链云平台”模式,成为行业发展模式的标杆;同时还涌现出中药材天地网、九正建材、哈哈农庄、看书网、吉峰易购等全国行业领军企业。
开放型经济稳步提升。省委、省政府准确把握全球开放大势和四川历史方位,鲜明提出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对内靠改革、对外靠开放”,紧紧围绕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建设,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机遇,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2013-2016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2357.7亿美元。成功承办举办了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华商大会、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川商返乡发展大会、西博会、科博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国际性会议和投资促进活动,全方位展示了开放四川、创新四川的良好形象,累计引进到位省外、境外资金超过5万亿元,2016年末驻蓉领事馆达16家,在川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321户,其中境外世界500强232家,居中西部第一。
全面开放呈现新格局。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实现了“成都+川南临港片区”的空间布局;拓展与泛珠三角各省区的合作交流,吸引来自泛珠区域资金占同期四川引进国内省外资金近30%。中德合作平台成功落地,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全面合作;中法成都生态园高水平拓展同法国及欧盟的交流合作,苏伊士环能、标致雪铁龙佛吉亚等30多家法国企业入驻。在美国、中国香港等重点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8个商务或投促代表处。
七、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创新创业蓬勃发展
五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全面创新改革作为引领发展的“一号工程”,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明显成效,科技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
“三去一降一补”扎实推进。持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取得积极成效。去产能方面,2013-2016年全省关闭各类小煤矿缩减产能7129万吨,2016年全面取缔“地条钢”,化解钢铁过剩产能420万吨。去库存方面,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较快,2016年全年增长21.2%;2016年末商品住房消化周期8.7个月,比上年缩短3.7个月。降成本方面,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8.8%,比上年降低0.9个百分点;企业利息支出从上年的增长3.6%转为下降5.6%。补短板方面,基础设施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30.7%,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初显。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构成中,农业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12年的59.0%提高到2016年的60.9%,林业从3.2%提高到3.6%,渔业从3.2%提高到3.4%,畜牧业从34.6%下降到32.1%。特色效益农业保持较快发展,2016年油料、蔬菜、水果及茶叶四大品种的产值达到2439.0亿元,比2012年增加788.3亿元,四大品种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5.7%,比2012年上升6.0个百分点。
科技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大。2016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561.4亿元,比2012年增长60.0%,年均增长12.5%,比全国高1.4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呈稳定上升趋势,2016年达到1.72%,比2012年提高0.25个百分点。财政支出中科技支出101.1亿元,比2012年增长70.2%,年均增长14.2%。军民深度融合发展,10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完成投资407亿元,军民融合上市企业达30家。2016年专利申请受理14.3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4万件,分别比2012年增长1.1倍和2.3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建成各类孵化载体600余家,在孵企业和创业团队超过3万家(个)。2014年以来,每年新增中小微企业2万户以上,2016年全省新增市场主体突破74万户。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2016年研发经费中企业资金为291.5亿元,比2012年增长89.5%,年均增长17.3%;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51.9%,比2012年提高8.1个百分点。
八、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绿色发展成效凸显
五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节能降耗工作,扎实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保护,全省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绿色发展步伐加快。省委、省政府提出“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主动下调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下决心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动力结构、能源结构,推动形成更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方式。以壮士断腕勇气主动淘汰落后产能,2013年以来关停小煤矿753处、淘汰落后产能1488户,提前完成“十二五”国家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和2016年去产能任务。节能降耗取得显著成效。2013-2016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0.1%,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1.0%。绿色能源消费比重上升,能源消费由原来的以煤炭消费为主逐步向水电、天然气等绿色清洁能源转变,2016年水电消费量占能源消费量比重比2012年提高6.3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量占比提高2.3个百分点,煤炭消费量占比降低15.8个百分点。
环境治理卓有成效。2013-2016年,省财政累计下达生态环保资金1168.6亿元,“铁腕治污”成效明显。加强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深入实施减排、抑尘、压煤、治车、控秸五大工程。全面落实河长制,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实施水污染防治四大工程,全省10个国控出川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国家考核标准,长江干流四川段和金沙江流域优良水质率100%。全面开展土壤环境监测预警、耕地土壤污染分类管控、建设用地污染风险防范、工矿企业污染综合整治、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等五大行动,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把全省40.6%的国土面积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统筹实施植树造林、山水保护、生态修复、功能提升,构建“四区八带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2013年以来累计营造林4500万亩、增加森林面积1180万亩,2016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36.88%。加强脆弱地区生态修复,2013年以来累计退耕还林16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17平方公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大熊猫公园体制试点,2016年末有自然保护区169个,卧龙、九寨沟、王朗等保护区成为全国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范本,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九、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和灾后恢复重建,民生保障持续加强
五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大力发展民生事业,坚持以“绣花”功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奋力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脱贫攻坚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全省头等大事,牢牢锁定“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聚焦“四大片区”和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和驻村帮扶机制,扎实推进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就业增收、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低保兜底、金融扶贫等,创新设立“四项基金”,广泛开展“四好村”创建,抓好省内外对口帮扶,2016年全省实现5个贫困县摘帽、2350个贫困村退出、105万人口脱贫的年度任务,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750万人减少到2016年末的272万人,减少47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1.5%下降到4.3%。
灾后恢复重建取得显著成效。面对突如其来的“4·20”芦山强烈地震,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为出发点,强力推进科学重建,三年重建任务圆满完成,解决30万余户受灾群众住房问题,1035个公共服务重建项目、370个基础教育重建项目、123个卫计重建项目、251个文体广电重建项目全面完工;地震灾区经济重建成效显著,主要受灾地区雅安市2016年GDP总量达到545.3亿元,是2013年的1.3倍;重灾县经济恢复发展,芦山、天全、宝兴三个重灾县2014-2016年分别年均增长12.0%、11.2%和11.9%,高于全省和雅安市平均水平,“户户安居乐业、民生保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同步奔康致富”正在成为美好现实。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335元,2013-2016年均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03元,年均增长10.8%,比同期GDP年均增速和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分别快2.3和2.0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倍差从2012年的2.72下降到2016年的2.53。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660元,比2012年增长37.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192元,比2012年增长89.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12年的40.4%降为2016年的34.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12年的46.8%降为2016年的38.1%。
社会保障不断增强。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城镇新增就业逐年上升,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104.1万人,比2012年增加14.5万人,2013-2016年累计新增就业395.7万人,平均每年新增就业98.9万人。2016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2157.6万人,比2012年增长33.6%;参加城镇职工失业保险人数799.1万人,比2012年增长36.5%;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等其他三种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是1440.7、694.5和713.1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长16.1%、0.7%、9.0%。2016年末全省社会收养类机构共有2953个,实有床位36.0万张,比2012年增加1.1万张。
十、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五年来,全省不断加大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领域的投入,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加快推进全面建设体育强省步伐,着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2016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310亿元,比2012年增长49.7%,年均增速10.6%。文化产业法人单位41815个,比2012年增长80.4%;其中,文化骨干企业1543家,比2012年增长1.3倍,实现营业收入2588.0亿元,比2012年末增长82.4%,实现利润总额191.8亿元,比2012年增长1.8倍。文化产业投入加大,2016年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256.9亿元,比2012年增长1.4倍。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16年,全省教育经费支出1301.8亿元,比2012年增加308.6亿元,年均增长7.0%。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07%,比2012年提高2.37个百分点;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9.61%,比2012年提高9.94个百分点;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78%,比2012年提高0.28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91%,比2012年提高8.27个百分点;共有普通高校109所,在校生144.7万人,比2012年增加22.3万人。
体育事业不断进步。2016年,全省健身站(点)累计15496个,共建设全民健身路径累计17931条,比2012年分别增加2991个、12231条,年均分别增长5.5%、33.2%。2016年末,共有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15所、省级21所,市(县)级业余训练重点单位28所。2016年,体育彩票销售额47.6亿元,比2012年增加9.6亿元,年均增长5.8%;共筹集公益金13.7亿元,比2012年增加3.1亿元,年均增长6.6%。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2016年,全省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772.2亿元,比2012年增加347.9亿元,年均增长22.1%。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9516个,比2012年增加2961个;实有床位数51.9万张,比2012年增加12.9万张。医疗卫生人员总数67.1万人,比2012年增加12.14万人;每千人口拥有职执业(助理)医师2.04人、注册护士2.27人,分别比2012年增加0.24人和0.56人。居民健康水平提升,全省平均预期寿命76.38岁,比2012年增加1.63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过去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团结一心,不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推动治蜀兴川事业再上新台阶,在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征途中谱写了壮丽篇章。展望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省上下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统揽,继续埋头苦干、奋发有为,为决胜全面小康、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