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泸州市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 2017年03月14日 14时41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字体:
  •   2016年,泸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供给侧改革为核心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泸州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农村经济稳中向好 

      据统计,2016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8.6亿元,同比增长3.7%(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其中:农业总产值154.9亿元,同比增长4.1%;林业总产值12.0亿元,同比增长7.1%;畜牧业总产值116.3亿元,同比增长2.5%;渔业总产值10.9亿元,同比增长4.8%;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4.6亿元,同比增长9.3%。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80.9亿元,同比增长4.0%,比前三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8.1亿元,同比增长3.9%,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1个百分点。分产业看,农业106.1亿元,同比增长4.7%;林业7.9亿元,同比增长7.0%;畜牧业57.3亿元,同比增长1.9%;渔业6.7亿元,同比增长4.5%;农林牧渔服务业2.8亿元,同比增长6.5%。 

      (一)粮油产量稳中有增。2016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05.6万吨,比上年增长2.8万吨,增长1.4%,实现了连续6年增产;油料总产量4.93万吨,同比增3.3%。 

      (二)林业循环经济稳定发展。2016年全市新建竹林基地8.3万亩,改造竹林基地10万亩,新建工业原料林3.7万亩,新建木本油料基地4万亩。 

      (三)畜牧业整体发展良好。据统计,2016年全市出栏肥猪351.1万头,同比下降4.1%;出栏牛8.1万头,同比增长3.2%;出栏羊49.6万头,同比增长3.4%;出栏家禽3662.7万只,同比增长2.7%;全年禽蛋产量4.3万吨,同比增长1.2%。 

      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 

      2016年泸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50元,同比增长9.6%,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7位。其中:工资性收入5645.4元,同比增长6.1%;经营净收入4210.6元,同比增长10.7%;财产净收入249.8元,同比增长20.6%;转移净收入2344.2元,同比增长15.5%。 

      (一)工资薪酬收入稳步增长。一是外出务工人数增加。根据全市就业系统劳务输出实名制登记汇总数据显示,2016年第四季度农村外出务工160.56万人,与去年同期152.153万人相比增长了5.74%;劳务总收入246.459亿元,与去年同期219.94亿元相比增长了12.1%。二是农民工工资水平稳步提升。据农民工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泸州市农民工人均工资收入同比提高9.8%。 

      (二)财产性收支活跃。一是租赁活动日益活跃。政府积极鼓励城郊农民通过房屋、土地等资产和生产资料租赁取得收益。二是金融机构积极拓展服务“三农”领域,增强服务功能,增加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等服务。 

      (三)扶贫力度加大,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一是全民免费预防保健服务。今年,泸州市将全民预防保健作为为民办实事的惠民工程,体检项目包括生化检查、心电图、B超、中医药服务等项目,人均价值在100元以上,属于城乡居民的实物服务收入。二是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2016年7月1日起,泸州市城乡低保标准进行调整:农村低保统一由之前的2500元/人/年调整为年保障线3200元/人/年,提高28%。三是精准扶贫转移支付力度加大。特别是精准扶贫对象在建房、就业、安全饮水、生活用电、广播电视、就学入托、基本医疗、低保兜底等方面,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助。 

      三、泸州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虽然泸州市主导产业已基本形成,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叫得响的农业品牌还很少,在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等全产业链发展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农村劳动力缺乏、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广大农户标准化生产意识依然薄弱,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普遍存在等。 

      (二)农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强。很多地方基础设施薄弱,旱不能灌,涝不能排,单位面积产出率低,尤其是古、叙赤水河流域地区,“靠天吃饭”的现象十分严重。 

      (三)农业促农持续增收机制不力。新常态下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影响今后一段时期农业生产和农民就业形势。全市农民收入结构仍然不尽合理,且受经济结构调整、部分农产品价格下跌等多重因素影响,农民增收的不确定性不断加大。如何在整体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是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 

      四、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泸州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集中精力推进优势农业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加强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提升菜、果、茶、药等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大力推广肥水一体化等新型实用技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把“有机、绿色、无公害”作为泸州农产品发展方向,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筛选有优势、有特色、有规模的产品进行重点培育,着力打造省级和国家级农产品知名品牌。 

      (二)深化农村改革。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扩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及规范流转试点、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等,在关键领域、重点环节上取得重大突破。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适度规模经营风险担保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着力培育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为全面推进现代农业信息化奠定坚实基础。 

      (三)抓好产业脱贫攻坚。以乌蒙山区叙永、古蔺、合江为重点,切实抓好产业扶贫工作,扶持贫困农户大力发展精品果业、高山蔬菜、特色养殖、高效林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富民产业,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人员技术帮扶行动,加强技术指导,努力壮大发展规模,探索贫困村产业发展新模式,努力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贫困地区早日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16年泸州市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 2017年03月14日 14时41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2016年,泸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供给侧改革为核心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泸州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农村经济稳中向好 

      据统计,2016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8.6亿元,同比增长3.7%(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其中:农业总产值154.9亿元,同比增长4.1%;林业总产值12.0亿元,同比增长7.1%;畜牧业总产值116.3亿元,同比增长2.5%;渔业总产值10.9亿元,同比增长4.8%;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4.6亿元,同比增长9.3%。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80.9亿元,同比增长4.0%,比前三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8.1亿元,同比增长3.9%,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1个百分点。分产业看,农业106.1亿元,同比增长4.7%;林业7.9亿元,同比增长7.0%;畜牧业57.3亿元,同比增长1.9%;渔业6.7亿元,同比增长4.5%;农林牧渔服务业2.8亿元,同比增长6.5%。 

      (一)粮油产量稳中有增。2016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05.6万吨,比上年增长2.8万吨,增长1.4%,实现了连续6年增产;油料总产量4.93万吨,同比增3.3%。 

      (二)林业循环经济稳定发展。2016年全市新建竹林基地8.3万亩,改造竹林基地10万亩,新建工业原料林3.7万亩,新建木本油料基地4万亩。 

      (三)畜牧业整体发展良好。据统计,2016年全市出栏肥猪351.1万头,同比下降4.1%;出栏牛8.1万头,同比增长3.2%;出栏羊49.6万头,同比增长3.4%;出栏家禽3662.7万只,同比增长2.7%;全年禽蛋产量4.3万吨,同比增长1.2%。 

      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 

      2016年泸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50元,同比增长9.6%,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7位。其中:工资性收入5645.4元,同比增长6.1%;经营净收入4210.6元,同比增长10.7%;财产净收入249.8元,同比增长20.6%;转移净收入2344.2元,同比增长15.5%。 

      (一)工资薪酬收入稳步增长。一是外出务工人数增加。根据全市就业系统劳务输出实名制登记汇总数据显示,2016年第四季度农村外出务工160.56万人,与去年同期152.153万人相比增长了5.74%;劳务总收入246.459亿元,与去年同期219.94亿元相比增长了12.1%。二是农民工工资水平稳步提升。据农民工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泸州市农民工人均工资收入同比提高9.8%。 

      (二)财产性收支活跃。一是租赁活动日益活跃。政府积极鼓励城郊农民通过房屋、土地等资产和生产资料租赁取得收益。二是金融机构积极拓展服务“三农”领域,增强服务功能,增加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等服务。 

      (三)扶贫力度加大,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一是全民免费预防保健服务。今年,泸州市将全民预防保健作为为民办实事的惠民工程,体检项目包括生化检查、心电图、B超、中医药服务等项目,人均价值在100元以上,属于城乡居民的实物服务收入。二是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2016年7月1日起,泸州市城乡低保标准进行调整:农村低保统一由之前的2500元/人/年调整为年保障线3200元/人/年,提高28%。三是精准扶贫转移支付力度加大。特别是精准扶贫对象在建房、就业、安全饮水、生活用电、广播电视、就学入托、基本医疗、低保兜底等方面,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助。 

      三、泸州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虽然泸州市主导产业已基本形成,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叫得响的农业品牌还很少,在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等全产业链发展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农村劳动力缺乏、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广大农户标准化生产意识依然薄弱,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普遍存在等。 

      (二)农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强。很多地方基础设施薄弱,旱不能灌,涝不能排,单位面积产出率低,尤其是古、叙赤水河流域地区,“靠天吃饭”的现象十分严重。 

      (三)农业促农持续增收机制不力。新常态下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影响今后一段时期农业生产和农民就业形势。全市农民收入结构仍然不尽合理,且受经济结构调整、部分农产品价格下跌等多重因素影响,农民增收的不确定性不断加大。如何在整体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是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 

      四、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泸州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集中精力推进优势农业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加强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提升菜、果、茶、药等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大力推广肥水一体化等新型实用技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把“有机、绿色、无公害”作为泸州农产品发展方向,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筛选有优势、有特色、有规模的产品进行重点培育,着力打造省级和国家级农产品知名品牌。 

      (二)深化农村改革。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扩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及规范流转试点、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等,在关键领域、重点环节上取得重大突破。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适度规模经营风险担保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着力培育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为全面推进现代农业信息化奠定坚实基础。 

      (三)抓好产业脱贫攻坚。以乌蒙山区叙永、古蔺、合江为重点,切实抓好产业扶贫工作,扶持贫困农户大力发展精品果业、高山蔬菜、特色养殖、高效林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富民产业,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人员技术帮扶行动,加强技术指导,努力壮大发展规模,探索贫困村产业发展新模式,努力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贫困地区早日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