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2017年前三季度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一、对农村经济形势的总体评价
今年前三季度农业经济总体形势是:政策环境优良、总量稳中有增、种养结构优化、价格上涨明显、质量稳步提升、助农增收明显。1-9月,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32.30亿元,同比增长3.8%;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76.26亿元,同比增长3.9%。
二、农业生产的状况及特点
(一)粮油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种植结构不断优化。坚持“稳粮、优经、扩饲”的总体要求,切实开展高产创建,大力推广农机耕种收、测土配方等先进技术及新型品种和高产高效模式,加之今年气候条件较好,有利于农业生产,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今年1-9月,全市小春粮食播种面积158.54万亩,同比增长0.1%,总产41.46万吨,同比增长0.9%。油菜播面95.67万亩,同比增长1.1%,油菜籽产量13万亩,同比增长1.8%。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优化种植品种结构,积极发展经济效益好,商品率高的秋洋芋、鲜食、甜糯玉米、青贮饲草玉米等。预计大春粮食总产134.11万吨,同比增长1.4%。其中:水稻产量59.9万吨,增长1.2%;玉米产量59万吨,增长1.8%;红苕12.10万吨,增长0.8%;豆类产量1.12万吨,增长1.8%。
(二)经作产业持续壮大,经济效益提升明显。截至三季度,全市新增特色产业基地16.21万亩。一是新增茶叶基地4万亩,全市茶园面积达到84万亩,投产茶园面积49万亩,茶叶鲜叶收购价格57.7元/斤,同比增加5元/斤,增长9.5%。二是新增中药材基地5.81万亩,大力推广“药药、林药、果药、粮药”等套种模式,全市主栽中药材市场行情向好。截至9月底,全市中药材总产量6.6万吨,其中:成品川明参售价40元/公斤,较去年翻一倍,亩产值达1.32万元。通江县积极创建川东北药材基地“枳壳之乡”。三是新增食用菌基地0.6万亩,通江县引进福建福泉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6亿元在县春在工业园建设现代化食用菌精准扶贫产业园,该项目已进入规划设计阶段。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特色农产品(通江银耳)优势区工作,通江银耳荣获2017年四川优质品牌农产品称号。四是新增蔬菜基地3.5万亩,其中订单蔬菜3万亩,1-9月商品蔬菜总产量达30.4万吨,产值6亿元以上。五是新增水果基地0.3万亩,大力发展葡萄、猕猴桃等特色水果,建设1000以亩上的水果园区10个。红心猕猴桃、红心柚、黄金梨、草莓蓝莓等品种深受消费者青睐,供不应求。六是新增青贮饲用玉米2万亩。全市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
(三)畜牧产业稳中向好,发展势头不断加快。推进畜牧产业转型升级,适度发展生猪,大力发展牛、羊、家禽。建设了年产10万亩的有机肥加工厂2个,养殖集中区内配套大中型沼气工程和沼液灌溉系统全覆盖,确保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引进自贡天源兔业在通江县发展1000万只肉兔产业,目前正在加快建设原种兔场。建成了双泉100万只山地梅花鸡扩繁场,扩大巴州温氏养殖产业园区。1-9月,全市猪出栏209.48万头,同比增加0.1%;牛出栏13.97万头,同比下降1.2%;羊出栏48.10万头,与上年基本持平;禽出栏643.54万只,同比下降2.8%;兔出栏53.44万只,同比增长2.1%。全市肉类总产量18.23万吨,禽蛋产量4.82万吨。全市秋季发放柞蚕种38斤(近200万头),放养面积达1500亩,预计收获柞蚕茧10000公斤,蚕农茧款收入可达60万元。同时巴州区寺岭镇贺家河村东博、琳波柞蚕专业合作社探索“柞蚕-银(木)耳-茯苓”复合种养模式,每亩柞林实现产值提升1500余元,参与柞蚕养殖的贫困户户均收入超2万元,半年就可脱贫摘帽。
(四)渔业产业快速发展,助农增收效果显著。截至9月底,全市渔业水面达到23.6万亩,同比增加1万亩,增长4.5%。新建养殖水面达50亩以上水产养殖基地27个,新建白衣渔滩渔村和泥龙牛角坑等10个水产科技示范园区,建成南风南斯、高峰东升、土兴铧山等水产养殖集中区域25个,新增稻鱼、虾、蟹综合种养面积2.5万亩。1-9月,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4万吨,同比增加0.27万吨,增长8.6%;渔业经济总产值达6.3亿元,同比增长7.6%,农民人均增收57元。创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3处,向农业部新申报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5处、农业部无公害水产品2处。
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做法
(一)加大农业投资。全市在建市级重点农业项目16个,2017年计划投资31亿元。其中:6个新开工项目已经开工6个,开工率达100%,计划投资7亿元;续建项目10个,计划投资24亿元。积极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秦巴现代高科中药产业园、恩阳蜜柚产业园建设、肖家坡生态富硒茶叶加工等25个农业项目,签约金额72.04亿元,到位资金30.66亿元,其中市本级引进项目2个,到位资金0.4亿元。
(二)提升品牌影响力。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联动战略,重点打造“巴食巴适”“巴中云顶”区域公用品牌,三品一标认证达366个,其中绿色49个,无公害204个,有机100个,地理标志13个。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巴食巴适公用品牌建设的通知》,系统编制了“巴食巴适”品牌建设方案。成功举办农业投资商暨农产品采购商巴中行活动,推介巴食巴适农产品。组织巴中云顶茶叶企业参加第六届四川茶博会,参加全省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展示暨厅市州长农产品品牌推介活动推介巴食巴适品牌。
(三)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前三季度全市新增农民合作社178个、家庭农场102家、专业大户830户,土地流转面积12.35万亩。新增特色产业所有权、标准化基地用益物权证52本。颁发《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131本,畅通权益证书抵押融资渠道,探索创新社会融资担保机制,权证融资贷款达8亿元。同时,积极对外招商,前三季度全市农业系统小分队外出招商25次。
(四)加快农业产业融合。加快农旅融合,印发巴中市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方案,新建农业物联网基地5个,启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10个,新建休闲农业示范村22个,新建农村电商(农村电商专合社)260个,新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专业合作社78个,建成茶叶、水果、莲藕等农旅融合园区50个。成功举办第三届“巴中云顶”茶文化旅游节,现场签订销售合同金额2亿元,依托农业产业基地、园区组织开展芍药花节、银花节、桑椹采摘节、抢鱼节、桃花节等特色节会10余次,带动销售特色农产品2000万元。以特色产业为基础,新打造生态休闲旅游线路5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消费同比提升,累计接待游客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亿元。
四、当前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不大、产业链条短、标准化程度不高、领军龙头不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十分紧密,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弱。
(二)市场开拓能力不足。深加工农产品比重较低,附加值低,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还不完善,现代物联网、互联网技术运用还不完全,打造拳头农产品品牌集中闯市场意识不强,市场竞争力弱。
(三)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农业科技服务机制不活,科技服务水平不高,农村空心化,农户老龄化现象突出,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应用效果不佳。
(四)农业环保压力加大。根据中央环境保护督查相关要求,早年建成的个别养殖场环保设施没有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排入了土壤或水体现象时有发生,个别畜禽养殖场也没有足够的土地消污纳粪,导致周边环境有时污染,需要立即整改。按照禁养区划分区域,需要关闭、搬迁部分养殖场。财政投入农业生态保护的资金有限,对产业发展有影响。
五、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突出市场需求导向,树立“产业特色化、品种地方化、产品品牌化、消费中高端”的理念,大力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不断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温饱农业向效益农业、单一功能型农业向复合功能型农业、需求侧农业向供给侧农业“四个转型”,加快创建“两市两区三基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国家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市,国家产业融合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最大的高山富硒茶基地、秦巴山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川东北生物医药基地),实现农业提质增效、产品安全。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好农业产业基地。全市计划发展晚秋粮食25万亩,其中秋洋芋13万亩,秋玉米7万亩,秋红苕3万亩,秋杂粮2万亩,确保实现全年增产增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秋栽茶叶4万亩,食用菌0.1万亩,芦笋2万亩。组建产业专班推进特色产业。加强秋冬农作物田间管理和后期农业生产工作的指导; 抓好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基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抓好农业产业扶贫,推进农民依靠产业获得脱贫增收。
(二)提升农产品加工附加值。扭住茶叶、巴药、生态养殖、银耳等特色产业,支持发展一批规模可观、标准可依、质量可靠、安全可控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原材料生产企业、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联盟联营,开展加工本地特色农产品,形成由基地到市场、到柜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努力提升产品附加值。
(三)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依托“巴食巴适”、“巴中云顶”区域公用品牌,加大“三品一标”农产品培育,加强农业品牌打造和市场拓展,组织企业参加第十五届中国农产品交易会等展示展销会、全国优质农产品北京展现周活动。加大营销投入,以销带产,在全市特色旅游景点、宾馆、茶楼、餐饮店建成一批“巴食巴适”产品旗舰店、专营店、窗口店进行展示展销;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方案,支持企业在淘宝、京东等平台和顺丰、邮政等开展网络营销;组织好微信群体,发动“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公众微信”+“APP广告”跨平台、多领域的营销推广。
(四)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力争今年完成国家级农民合作社2个,省级家庭农场20家,省级农民合作社15个等申报评审工作;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扶持资金对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力度,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不断构建种养循环、产加销一体、三产融合的现代高效农业模式。发挥经营主体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作用,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生产环节收益,推进土地规模流转,采取租赁、代耕、转包等模式将土地向种植大户、种田能手适当集中,促进土地规模经营。转变服务方式,加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农业科技信息化服务、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推进结构升级,运用“互联网+”,实现产销一体、节本增效。大力推行承包经营、订单生产、股份合作、保底收购、保底分红、二次返利等多种生产发展的利益链结机制。
(五)提高科技推广应用水平。落实“万名农业科技人员进万村技术扶贫活动”,加强农业产业扶贫技术帮扶与指导,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利用农技宝、E农通等农技推广信息平台,运用现代媒体向农民提供各类农产品生产、销售信息和农业种养殖技术,实现农业专家在线问诊。大力推广粮油作物全程机械化耕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绿色防控、粮经复合种植、稻田综合种养、种养殖循环融合发展等轻简农业技术,突出抓好动物疫病防治、牲畜品种改良、果品贮藏保鲜、设施农业等技术的推广,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