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攀枝花市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分析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主要特点
(一)消费规模继续增加,市场运行稳步回升。2015年攀枝花市消费品市场总量需求有所扩大,呈现出逐季回升的态势。一季度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9%;上半年实现138.3亿元,增长11.3%;前三季度实现207.5亿元,增长11.5%;全年实现28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0.1亿元,增长11.8%,增速比1-6月提高0.5个百分点,比1-9月提高0.3个百分点。
(二)零售业增速有所回升,餐饮业稳步提高。2015年,攀枝花市零售业企业(单位)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加强企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改善购物环境、保障商品质量,利用自身优势挖掘企业经营潜力,利用会展推出节庆、店庆等多种优惠促销活动,提高服务水平。全年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32.5亿元,占攀枝花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1.2%,比上年同期增长11.3%,增速比1-9月提高0.2个百分点。当前在大众消费的助推下,餐饮、休闲旅游业发展比较红火,带动攀枝花市餐饮企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实现零售额35.5亿元,增长13.8%。
(三)消费结构优化,新兴业态显现。2015年,消费品市场结构逐步优化,消费需求不断升级,部分智能电子产品、投资类产品等消费受青睐。全年限额以上企业商品中,通讯器材类产品增速加快,建筑及装潢类商品需求较旺,金银珠宝类,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需求增加明显,其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0.8%、30.7%、24.4%、24.2%和16%,增幅分别比1-9月提高30.4、1.4、2.6、0、3.1个百分点。随着电商企业线上线下互动的便捷购物方式的发展,越来越被更多消费者认可,这种营销模式成为当前居民消费方式的新常态,攀枝花市也积极发展传统电商平台,在限额以上企业中具有网上交易零售额的企业发展到4家,实现网上商品零售额0.3亿元,比上年增长43.8%。
二、消费品市场运行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增长缓慢,重点企业拉动作用小。2015年攀枝花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2个百分点,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在四川省排第17位。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107.9 亿元,同比增长8.7 %,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通过对攀枝花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法人单位统计分析显示:一是从119家有零售额的批发零售业法人企业看,其中32家企业呈现负增长,负增长面达26.9%;二是从零售额排名前10位的重点批发零售企业看,前10位的重点批发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4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其中3家零售额比上年同期下降10%以上。重点企业增速放缓直接影响攀枝花市消费品市场发展。限额以上企业增速放缓,导致长期以来攀枝花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主要依靠限额以上企业拉动的格局发生变化,对攀枝花消费品市场的增长产生深远影响。
(二)大宗商品支撑不足,增幅回落较大。限额以上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速由上年同期正增长转为下降8.2%,同比回落13个百分点。其中,12月当月回落18.9个百分点。石油类商品零售额占攀枝花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较大,对消费市场的拉动作用减弱,新的消费热点还未形成,短期内消费增长缺乏新增动力。
(三)限上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滞后,规模较小。网上购物给传统零售企业带来较大冲击,攀枝花市几家大型百货商场零售额同比呈现下降趋势,限上服装、鞋帽、针织品类零售额下降7.2%,其中服装类下降10.7%。全年攀枝花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仅占限上零售额的0.3%,而四川省商品网上零售额占限上零售额的比重为4.9%,比重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增速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34.9个百分点,传统企业通过电商实现销售的发展较为滞后。
(四)四个县区社消零增速回落,四个县区未达到四川省平均水平。攀枝花市5个县区消费品市场均呈现平稳增长态势,但相比上年均有回落。全年,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1.8%、11.7%、11.8%、12.0%、11.6%。东区、西区、米易县、盐边县分别回落0.4、0.3、1.3、0.5个百分点。只有米易达到四川省平均水平,东区、西区、仁和区、盐边县分别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0.2、0.3、0.2、0.4个百分点。
三、几点建议
11月2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部署消费升级来引领产业升级,并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来增加新供给,满足创造新消费,形成新动力。2016年攀枝花市消费市场既面临挑战又存在机遇,为确保攀枝花市消费品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振居民消费信心。目前,居民消费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因此,未来一段时间进一步扩大消费,各级政府应继续加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收入分配政策,认真落实最低工资制度,使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础教育、保障性住房、失业、社会援助以及最低生活补助等保障体系建设,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增加社会保障项目,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消除居民对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改革引发的后顾之忧,从而提高居民消费信心。
(二)大力发展关联产业,提高联动发展。抓紧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提升流通渠道效率;大力发展金融业,为消费市场提供更多、更便捷的资金平台;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为消费市场发展提供优质产品;大力发展房地产相关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推动批发零售业发展。通过部门间供需作用,为消费市场的发展构建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及条件,实现部门间的联动发展,提高消费的影响力。
(三)努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提高消费层次。从供给侧改革谋划,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点,引导、刺激居民消费。认真落实国务院发布的《指导意见》,将着力点放到国家大力扶持的产业和领域,积极完善教育、文化、健身、旅游等基础设施,促进新型电子产品、智能家电、节能环保汽车、环保家居建材等绿色产品消费,以形成有效、持续的消费热点。国家商务部于2013年发布了《关于促进中国品牌消费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将以创建品牌消费集聚区为重点,扩大品牌消费。对此,要根据自身优势,完善规划布局,充分发挥其对本地品牌的集聚效应,逐步培育一批集商贸、文化、休闲、旅游和餐饮等为一体的品牌消费集聚区。同时鼓励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提高企业竞争力。支持百货商场、连锁店、专业市场等传统流通企业依托线下资源优势开展电子商务,实现线上线下资源互补;开展以促进网络消费为目的的各类网络购物推介活动,拓展新型消费模式。适度减少企业税收,加大优惠政策力度,鼓励企业向外发展,积极推出销售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提高本地企业的竞争力。
(四)丰富服务内涵,推进商贸企业转型发展。“练好内功”,商贸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自身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是关键。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安全、美味的食品,提供舒适、温馨的服务,让消费者满意,这才是商贸业发展的“硬道理”。要树立创新服务理念,抓细抓小,将企业的文化融入到服务当中,关注服务品质的提升。坚持特色服务,个性化服务,避免行业“同质化”,不断加大对从业人员的系统学习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企业负责人、管理层和服务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