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华蓥市2010年农村居民收支分析

  • 2011年02月25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字体:
  •   2010年,华蓥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积极推动农村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根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结果,2010年,华蓥市农民人均家庭总收入8465元,比上年增长14.3 %;人均家庭总支出4833元,增长6.8%;人均纯收入6151元,比上年增加877元,增长16.6%,同比提高8.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再创历史新高。 

      一、收入增长特点

      ㈠劳务挑起增收大梁。2010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224元,较上年增加566元,增长21.3%,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总额比重52.4%,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64.5%,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不仅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收入来源,而且也成为拉动我市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增加。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我市外出务工人员数量与去年相比,今年,我市外出务工人员增长28.3 %,其中,县外省内增长6.3%、省外国内增长22.1%。

      2、外出务工人员综合素质明显提高。2010年,在我市外出务工人员中,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人员较去年同期增长19.4%,其中,省外国内增长24.9%。外出务工农民从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工资收入明显增长的主要因素,在外地务工的农民工收入人均达1776.4元,同比增长22.4%。

      3、招商引资成效显著。近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少外地企业纷纷落户华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农民在本地企业务工人均收入达826.3元,同比增长21.5%,有力拉动了我市农民工资收入的快速增长。

      ㈡家庭经营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2010年,华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2650元,占纯收入总额的43.1%,人均增加272元,较上年增长14.5%,家庭经营收入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1%,其中第一产业人均收入1657元,增加171元,增长11.5%,第二产业人均纯收入440元,增长14.7%,第三产业人均纯收入552元,增长8.8%。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2010年,华蓥市风调雨顺,自然灾害相对较少,主要农作物都喜获丰收。其中,稻谷、玉米、蔬菜产量较去年分别增长3.8%、10.1%、3%,为农民收入增长打下了基础。农民从种植业中得到的人均纯收入为853元,增加101元,同比增长13.5%。

      2、畜牧业健康发展。华蓥市认真贯彻落实《广安市关于健康发展生猪产业》文件精神,并出台一系列发展生猪产业链的激励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农民从事养殖业的积极性。全年农民来自生猪、家禽的总收入较上年分别增长10.5%、5.6%,农民从牧业生产中得到的人均纯收入782元,增长9.6%,畜牧业收入占第一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额的47.2%,有力拉动了第一产业农民收入的增长。

      3、非农产业收入明显增长。今年,农民来自非农产业方面的收入进一步增长,人均收入达到993元,同比增长101元。其中:第二产业人均收入441元,增长14.7%;第三产业人均收入552元,增长8.8%。 

      ㈢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21.6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5%,成为农民纯收入增长的又一亮点。

      ㈣转移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有力补充。2010年,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255.5元,人均增加34.9元,同比增长15.8%,主要是由于城乡亲友赠送收入和城市亲友支付赡养收入增长拉动。

      二、支出变化特点

      ㈠家庭经营投入大幅增加。2010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费用支出1938元,同比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人均支出1020元,增长12.5%;第二产业人均324元,增长13.6%;第三产业人均支出594元,增长3.3%。

      ㈡农民生活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居民购买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15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31元,增长5.3%。其中,农民食品消费支出增长8.9%,衣着消费支出增长7.9%,家庭设备和日用品消费支出增长3.7%,其他消费支出增长4.8%,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农业生产效益有所下降。2010年,随着物价的上涨,农业生产经营费用一路攀升,推动农业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据2010年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农民从事第一产业人均总收入为2700元,同比增长11.9%,但是第一产业生产费用1020元,同比增长了12.5%,费用增幅高出收入增幅0.6个百分点,其中,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费用增幅分别高出收入增幅5.5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农民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农资价格持续高位运行,抵消了国家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

      ㈡农民家庭经营非农产业竞争力不强。2010年,虽然华蓥市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人均纯收入达到993元,比上年增加102元,增长11.4%,但非农产业人均纯收入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6.1%,对有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贡献率仅为11.5%,比第一产业低8个百分点,非农产业收入对农民纯收入增长贡献不大。

      ㈢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压力增大。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已进入减缓阶段,滞留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多数是文化素质偏低、择业观念陈旧、年龄较大,其就业竞争力不强,加剧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难度,靠劳动力转移数量为主来促进农民增收的效应已明显减弱。

      ㈣农村金融支持相对滞后,服务“三农”内在动力不足。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和农副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农副产业市场价格竞争激烈,多数农民想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扩大再生产,但通过金融部门贷款难度较大,成本过高,民间借贷又存在较大风险,资金短缺问题始终困扰着农民,“贷款难”、“难贷款”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难题。

      四、促进农民增收建议

      ㈠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提升农业经营效益。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集中优势打造特色农业,努力形成有一定规模、特色鲜明的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引导帮助农民适应市场消费需求变化,不断主动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重点发展无公害和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做大做强农村特色产业文章,提高农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㈡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多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就业市场,加大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拓展就业空间,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加强《劳动合同法》执法检查力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整合教育资源,继续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加大劳动交流服务站的建设力度,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步消除城乡居民在户口、报酬、保险、子女上学等就业条件上的差别,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㈢加快非农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抓住国家努力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在信息、项目、技术培训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服务与支持,引导和鼓励农民积极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增加非农产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为华蓥市农民增收开拓新的亮点。

      ㈣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确保农民增收。进一步理顺农产品价格管理体制,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加强政府调控,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努力避免农产品价格下行,防止谷贱伤农。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有效引导市场走势,促进粮食价格合理回升。搞好农产品购销和调运,密切产销衔接,畅通流通渠道,减免流通环节费用,完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从农产品价格上升、农产品加工增值中得到更多实惠。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广安华蓥市2010年农村居民收支分析

  • 2011年02月25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2010年,华蓥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积极推动农村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根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结果,2010年,华蓥市农民人均家庭总收入8465元,比上年增长14.3 %;人均家庭总支出4833元,增长6.8%;人均纯收入6151元,比上年增加877元,增长16.6%,同比提高8.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再创历史新高。 

      一、收入增长特点

      ㈠劳务挑起增收大梁。2010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224元,较上年增加566元,增长21.3%,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总额比重52.4%,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64.5%,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不仅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收入来源,而且也成为拉动我市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增加。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我市外出务工人员数量与去年相比,今年,我市外出务工人员增长28.3 %,其中,县外省内增长6.3%、省外国内增长22.1%。

      2、外出务工人员综合素质明显提高。2010年,在我市外出务工人员中,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人员较去年同期增长19.4%,其中,省外国内增长24.9%。外出务工农民从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工资收入明显增长的主要因素,在外地务工的农民工收入人均达1776.4元,同比增长22.4%。

      3、招商引资成效显著。近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少外地企业纷纷落户华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农民在本地企业务工人均收入达826.3元,同比增长21.5%,有力拉动了我市农民工资收入的快速增长。

      ㈡家庭经营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2010年,华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2650元,占纯收入总额的43.1%,人均增加272元,较上年增长14.5%,家庭经营收入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1%,其中第一产业人均收入1657元,增加171元,增长11.5%,第二产业人均纯收入440元,增长14.7%,第三产业人均纯收入552元,增长8.8%。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2010年,华蓥市风调雨顺,自然灾害相对较少,主要农作物都喜获丰收。其中,稻谷、玉米、蔬菜产量较去年分别增长3.8%、10.1%、3%,为农民收入增长打下了基础。农民从种植业中得到的人均纯收入为853元,增加101元,同比增长13.5%。

      2、畜牧业健康发展。华蓥市认真贯彻落实《广安市关于健康发展生猪产业》文件精神,并出台一系列发展生猪产业链的激励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农民从事养殖业的积极性。全年农民来自生猪、家禽的总收入较上年分别增长10.5%、5.6%,农民从牧业生产中得到的人均纯收入782元,增长9.6%,畜牧业收入占第一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额的47.2%,有力拉动了第一产业农民收入的增长。

      3、非农产业收入明显增长。今年,农民来自非农产业方面的收入进一步增长,人均收入达到993元,同比增长101元。其中:第二产业人均收入441元,增长14.7%;第三产业人均收入552元,增长8.8%。 

      ㈢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21.6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5%,成为农民纯收入增长的又一亮点。

      ㈣转移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有力补充。2010年,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255.5元,人均增加34.9元,同比增长15.8%,主要是由于城乡亲友赠送收入和城市亲友支付赡养收入增长拉动。

      二、支出变化特点

      ㈠家庭经营投入大幅增加。2010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费用支出1938元,同比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人均支出1020元,增长12.5%;第二产业人均324元,增长13.6%;第三产业人均支出594元,增长3.3%。

      ㈡农民生活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居民购买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15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31元,增长5.3%。其中,农民食品消费支出增长8.9%,衣着消费支出增长7.9%,家庭设备和日用品消费支出增长3.7%,其他消费支出增长4.8%,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农业生产效益有所下降。2010年,随着物价的上涨,农业生产经营费用一路攀升,推动农业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据2010年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农民从事第一产业人均总收入为2700元,同比增长11.9%,但是第一产业生产费用1020元,同比增长了12.5%,费用增幅高出收入增幅0.6个百分点,其中,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费用增幅分别高出收入增幅5.5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农民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农资价格持续高位运行,抵消了国家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

      ㈡农民家庭经营非农产业竞争力不强。2010年,虽然华蓥市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人均纯收入达到993元,比上年增加102元,增长11.4%,但非农产业人均纯收入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6.1%,对有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贡献率仅为11.5%,比第一产业低8个百分点,非农产业收入对农民纯收入增长贡献不大。

      ㈢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压力增大。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已进入减缓阶段,滞留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多数是文化素质偏低、择业观念陈旧、年龄较大,其就业竞争力不强,加剧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难度,靠劳动力转移数量为主来促进农民增收的效应已明显减弱。

      ㈣农村金融支持相对滞后,服务“三农”内在动力不足。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和农副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农副产业市场价格竞争激烈,多数农民想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扩大再生产,但通过金融部门贷款难度较大,成本过高,民间借贷又存在较大风险,资金短缺问题始终困扰着农民,“贷款难”、“难贷款”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难题。

      四、促进农民增收建议

      ㈠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提升农业经营效益。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集中优势打造特色农业,努力形成有一定规模、特色鲜明的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引导帮助农民适应市场消费需求变化,不断主动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重点发展无公害和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做大做强农村特色产业文章,提高农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㈡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多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就业市场,加大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拓展就业空间,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加强《劳动合同法》执法检查力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整合教育资源,继续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加大劳动交流服务站的建设力度,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步消除城乡居民在户口、报酬、保险、子女上学等就业条件上的差别,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㈢加快非农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抓住国家努力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在信息、项目、技术培训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服务与支持,引导和鼓励农民积极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增加非农产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为华蓥市农民增收开拓新的亮点。

      ㈣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确保农民增收。进一步理顺农产品价格管理体制,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加强政府调控,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努力避免农产品价格下行,防止谷贱伤农。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有效引导市场走势,促进粮食价格合理回升。搞好农产品购销和调运,密切产销衔接,畅通流通渠道,减免流通环节费用,完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从农产品价格上升、农产品加工增值中得到更多实惠。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