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增长低通胀继续保持 经济运行形势好于预期-上半年泸州市经济运行形势分析

  • 2010年07月29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字体:
  •   今年以来,面对发展新形势、新机遇,全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深入实施“四个四”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投资拉动、产业支撑和消费驱动,经济发展呈现出产业发展持续向好、内外需求协调增长、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效益大幅提升、要素供应比较有力、民生质量继续改善、运行环境保持稳定的良好态势。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基本态势

      据测算,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达334.2亿元,增长19.3%。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37.1亿元,增长3.9%;完成第二产业增加值199.2亿元,增长30.2%;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98.0亿元,增长9.1%。民营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上半年完成增加值195.1亿元,增长22.3%,占GDP的比重提升到58.4%。总体上判断,一是泸州经济基本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影响,或者说影响已降低到了最低程度;二是随着房地产等宏观调控措施实施效果开始显现,经济超常增长的势头受到了抑制,经济增长呈现相对减缓趋势;三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高增长低通胀的趋势还将继续保持。

      (一)产业发展持续向好

      1、农村经济形势稳定。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2.9亿元,增长4.0%。其中:农业产值22.6亿元,增长4.0%;林业产值2.0亿元,增长7.0%;牧业产值34.3亿元,增长3.4%;渔业产值2.7亿元,增长10.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3亿元,增长5.1%。小春生产再获丰收。全市小春粮食播种面积10.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75公顷,其中谷物、豆类、薯类播种面积分别为5.5万公顷、1.1万公顷、3.5万公顷。小春粮食产量27.9万吨,增长1.4%。经济作物获得快速发展,油菜播种面积1.9万公顷,增长1.1%,产量3.1万吨,增长2.0%;蔬菜播种面积2.6万公顷,增长1.0%,产量65.2万吨,增长2.5%。畜牧业生产保持健康发展。上半年,全市出栏生猪229.5万头,增长3.0%;出栏牛4.9万头,增长6.1%;出栏羊29.2万只,增长5.9%;出栏家禽2332.9万只,增长7.5%。肉类总产量22.8万吨,增长3.7%;禽蛋产量2.2万吨,增长5.4%。

      2、工业生产高位运行。上半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7.9亿元,增长34.7%,是继3月以来最高点。其中,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04.2亿元,增长41.3%;重工业完成增加值63.7亿元,增长25.3%。在各种经济类型中,股份制企业和包括私营企业在内的其他经济类型保持了快速增长,增速分别达到35.6%、35.4%。其余类型中,国有企业增长28.4%,股份制企业增长35.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7.1%。四大支柱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26.9亿元,增长31.8%。其中,酒类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6.3亿元,增长39.1%;能源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1.4亿元,增长26.6%;机械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9.4亿元,增长31.2%;化工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9.8亿元,增长5.2%。大部分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重点监测统计的30种产品中,有26种产品产量实现了增长,增幅较快的产品有:精甲醇增长345.2%、鲜冷藏肉增长217.7%、纱增长130.1%、大米增长101.3%。

      3、第三产业发展提速。上半年,在消费环境改善、家电下乡、通道建设、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等因素影响的推进下,第三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税收状况明显向好,发展加快,亮点增多。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98.0亿元,增长9.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1%,拉动经济增长3.3个百分点,其中运输邮电仓储业增长10.8%、金融业增长11.0%、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代表的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2.7%、以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为代表的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9.9%,增速均超过第三产业平均水平。房地产业过热现象有所抑制,但仍保持旺销势头。上半年,全市共销售商品房屋124.7万平方米,增长11.6%;销售额32.9亿元,增长43.4%,比上年同期提高39.9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13.3万平方米,增长11.3%;住宅销售额29.0亿元,增长44.0%。

      (二)内外需求协调增长

      1、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2.3亿元,增长30.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75.3亿元,增长26.6%;更新改造投资72.4亿元,增长49.3%。其主要特点:一是三次产业投资一降两升。上半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6.9亿元,下降5.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99.5亿元,增长39.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5.9亿元,增长24.1%。二是项目规模扩大化趋势明显。上半年,全市在建施工项目达1422个,增长2.3%,其中500万元以上的项目730个,增长29.9%,完成投资146.8亿元,占总投资额的80.5%,增长42.9%,是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三是项目建设资金充裕。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249.6亿元,增长51.2%。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8.8亿元,占3.5%;国内贷款19.0亿元,占7.6%,比同期增长166.9%;自筹资金184.1亿元,占73.8%,比同期增长45.9%;利用外资0.4亿元,比同期增长10.6倍;其他资金37.3亿元,占14.9%,比同期增长56.6%。四是房地产宏观调控措施实施效果显现,房地产投资稳中略降。上半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9.7亿元,下降1.2%。

      2、消费市场继续兴旺。城乡市场活跃,消费品增长加快。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5亿元,增长18.0%,其中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87.0亿元,增长17.8%,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31.5亿元,增长18.5%。消费品市场的主要特点:一是商品性消费和服务性消费比翼双飞。受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消费观念的改变、饮食文化发展以及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和商业基础设施投入的不断加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商品性消费和服务性消费得到快速发展。上半年,批发业完成销售额4.8亿元,增长16.4%,零售业完成销售额95.0亿元,增长17.7%,住宿和餐饮业完成18.8亿元,增长19.8%;二是国有经济增长快,实现零售额9.5亿元,增长76.9%,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达22.8%,拉动增长4.1个百分点。

      3、进出口强劲回升。1-5月,全市进出口总额3897万美元,增长19.7%,比同期提高37.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194万美元,增长45.7%,比同期提高87.9个百分点。出口产品仍以化工产品为主,完成出口1737万美元,占出口额的54.4%,增长32.1%。轻工业产品出口增势不减,完成出口761万美元,增长9.4倍,占出口总额的23.8%。

      (三)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1、工业结构继续优化。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中轻重工业比重为62.1:37.9,轻工业比重较去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随着轻重工业结构的调整,能源供应压力、降低单位能耗压力将得到逐步缓解。从行业分类来看,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75.6%,其中酒类制造业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优势优先”发展战略思想的继续贯彻将强力助推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整合。

      2、投资重点突出。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98.5亿元,增长38.6%;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59.8亿元,增长60.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43.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增长58.9%。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投资增长50.5%。

      3、消费升级加快。上半年,限额以上企业化妆品零售额增长112.0%,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增长82.0%,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增长49.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增长42.1%。高端消费成为拉动我市商品销售增长的主要力量。

      (四)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1、财政收入加快增长。上半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2.9亿元,增长44.4%。税收增幅稳中有升,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上半年,全市税收收入16.8亿元,增长48.0%,拉动全市财政收入增长34.3个百分点,其中增值税增长39.9%,营业税增长55.0%、企业所得税增长28.9%,个人所得税增长45.5%。财政支出39.6亿元,增长23.9%。

      2、工业效益继续向好。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5.0亿元,增长45.0%;实现利税总额72.9亿元,增长44.9%;实现利润总额40.7亿元,增长48.4%;亏损企业亏损面同比收窄2.7个百分点。

      (五)要素供应比较有力

      1、金融支撑增强。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759.8亿元,比年初增长12.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492.9亿元,比年初增长13.7%。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373.2亿元,比年初增长20.4%,其中中长期贷款238.9亿元,比年初增长29.4%,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2、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市共签外来投资项目568个,增长12.5%。投资总额221.5亿元,增长6.7%,协议引资217.4亿元,增长5.8%。引进到位市外国内资金203.0亿元,增长79.3%;新签项目到位资金109.3亿元,增长74.5%,可实现产值255.3亿元、利润28.2亿元、税收9.4亿元、安置就业3.3万人。

      3、土地等生产要素基本满足发展需求。上半年,全市项目规划用地6562.2万平方米,增长35.4%;实际征用1239.1万平方米,增长47.2%,基本保障了用地需求。能源、运输等生产要素也基本得到了保障。

      (六)民生质量继续改善

      今年以来,全市继续加大民生工程建设力度,民生质量逐步改善。一是民生支出继续增加。上半年,全市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3亿元,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3亿元,教育支出8.5亿元,住房保障支出0.7亿元,分别增长200.8%、27.9%、28.4%和100.0%。二是劳动就业稳步增长。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9万人,增长5.2%。三是城乡收入有新的提高。上半年,全市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2336元,增长11.5%;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914元,增长11.9%,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是拉动增长的主要动力,分别增加582元、237元,增长12.1%、14.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40元,增长12.2%,从构成看,工资性收入增加192元,增长16.8%,拉动增长7.6个百分点,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增加60.7元,增长5.3%,拉动增长2.4个百分点。

      (七)运行环境保持稳定

      1、价格在可控范围内适度上涨。5月份以来,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措施效果逐渐显现,上游产品价格过快上涨及其向下游传导的压力有所减缓;小春粮食产量稳定,主要粮食品种的涨价预期稳定。尽管1-6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2%,呈逐步走高趋势,但物价水平仍然控制在合理的增长区间。

      2、企业景气回升。二季度,反映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的企业景气指数为128.5点,比上季上升6.5点,比上年同期上升19.2点,在中度景气区间继续上行;反映泸州企业盈利状况的企业税后利润景气指数为124.5,与上季和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上升19.1和10.9点,升入“中度景气”运行区间。分行业观察,工业企业的盈利水平居各行业升幅之首,其企业税后利润景气指数较上季大幅上升35.5点,为134.5;其余升幅较大的是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和建筑业,其企业税后利润景气指数分别上升26.1、18.2和3.2点,升至137.4、136.4和95.8。

      二、下半年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今年以来,全市经济之所以能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较大程度上还是政策刺激的结果,也有部分指标上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原因,现实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密切关注。

      1、防止物价过快增长,经济发展信心受挫。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回升,我市物价总体呈现上扬态势。1-6月份,我市CPI指数达到102.2点,比一季度提高了0.4个百分点。虽然CPI增长在预期范围内,但也要防止因气候灾害、农产品炒作等因素引发的物价过快增长,特别是要防范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增长对农业经营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同时,二季度,反映全市宏观经济环境运行状况的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7.6,与上季相比下跌7.1点,在“中度景气”区间向下运行。企业家对未来经济走势持谨慎乐观态度。

      2、防止经济回升中资源供给和保障条件不能有效支撑。随着国内外大环境的好转和市场需求趋旺,企业增加投资扩大再生产的热情上升,加上迎峰度夏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下半年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需求将较快上升,要防止出现煤电油气运等供给紧缺,确保其对经济较快增长和居民正常生活的有效支撑。而目前,全市天然气缺口高达10.3亿m3,且继4月28日天然气管输费上调0.08元/m3后,6月1日开始,天然气基准价开始上调0.23元/m3,我市主要化工产品和白酒生产成本大幅增加;我市企业融资依然困难,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我市重点技改项目资金需求约24亿元,产业园区资金需求约15亿元左右,中小企业后续发展能力受到制约;受国内房地产宏观调控和过剩产能压缩的影响,今年新建项目明显减少,投资增速有所回落,我市工程机械行业恢复性增长前景不容乐观。

      3、防止趋热预期中低层次一哄而上。在经济回升趋热预期中要严防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规模不经济等落后产能死灰复燃和新上项目,防止低水平传统产品扩大产能,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与新兴产业和改造升级项目争地、争资金。

      三、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表明,市委、市政府对全年工作的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措施是十分有力的。当前主要任务就是要抓住机遇,善于在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中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转变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下一步,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结构层次水平。一是力争新开工项目尽早全部开工,前期项目尽早进入可开工程序,重点抓好当年可形成生产和服务能力的竣工投产项目;二是以建设优质、高效、节约的工程为目标,加强重点建设项目的协调和调度,强化要素保障和项目管理,提高建设效率;三是加强重大项目的科学引导,积极谋划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优势产业项目、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重大生态建设项目、重大民生工程等项目,确保投资投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不断优化投资结构。

      2、积极扩大消费。一是积极支持民营经济、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广泛开拓民间经营创收渠道,壮大中产阶级或中等收入群体,培育中高层消费需求;二是积极扩大农村消费及农民进城消费,继续加大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并支持农民进城购物、学习、就业、置产等;三是加大消费设施和现代消费品生产的投资,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在扩大消费、引导消费升级上的有力推动作用。

      3、促进工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一是大力促进优势产业保持好的发展状态。加强引导我市生产基础较好、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大、竞争优势明显的高技术、装备制造、深加工能源产品与新能源产业发展,支持骨干企业技术改进以及重点工业园区升级,实现扩能增效;二是继续促进有机食品、安全药品、新型水泥、装饰材料等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等工业发展的产品生产。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日用产品的更新换代以满足居民不断提升的日常消费需求;三是加强经济运行调节。营造良好的工业发展环境,着力解决制约工业发展的要素、技术瓶颈,切实保障煤电油运、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有效供给。

      4、大力策划发展服务业。一是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加大用新型经营方式和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服务产业改造升级的力度,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物流、信息服务、节能环保、专业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产业。二是不断提高生活服务业质量。进一步规范现代旅游、文化娱乐、物业、拍卖、典当、旧货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业,培育龙头企业,推动并鼓励企业争创服务业品牌;三是积极发展文化产业。要抓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我市的科技人文优势,由政府进行适度引导和资金支持,引入行业竞争,防止缺乏特色的文化产品低水平复制。

      5、狠抓民生工程。一是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特别是要提高弱势人群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保障水平,有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积极推进二次收入分配改革。增加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收入,提高工资在企业总成本中的比重,逐步完善职工增收的长效机制,让老百姓切实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三是促进就业。广泛开展各类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大中专毕业生、复转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就业和创业能力;四是着力稳住“三农”,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基本条件。积极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业品加工,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工业化水平。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增产增收有效结合,促进土地利用和集约高效使用,支持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发展,带动农民变企业工人,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6、切实加强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一是要加强对低温霜冻、泥石流、干旱和洪涝等自然灾害的防治、应急指挥和预案落实,增强快速执行应急预案的能力。二是加强对工矿企业、交通和娱乐场所等事故多发领域的安全隐患排查,全面改造安全防范设施,加强目标责任管理,最大限度防止灾害对一线生产的破坏和对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影响,把人民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高增长低通胀继续保持 经济运行形势好于预期-上半年泸州市经济运行形势分析

  • 2010年07月29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统计局
  •   今年以来,面对发展新形势、新机遇,全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深入实施“四个四”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投资拉动、产业支撑和消费驱动,经济发展呈现出产业发展持续向好、内外需求协调增长、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效益大幅提升、要素供应比较有力、民生质量继续改善、运行环境保持稳定的良好态势。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基本态势

      据测算,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达334.2亿元,增长19.3%。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37.1亿元,增长3.9%;完成第二产业增加值199.2亿元,增长30.2%;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98.0亿元,增长9.1%。民营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上半年完成增加值195.1亿元,增长22.3%,占GDP的比重提升到58.4%。总体上判断,一是泸州经济基本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影响,或者说影响已降低到了最低程度;二是随着房地产等宏观调控措施实施效果开始显现,经济超常增长的势头受到了抑制,经济增长呈现相对减缓趋势;三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高增长低通胀的趋势还将继续保持。

      (一)产业发展持续向好

      1、农村经济形势稳定。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2.9亿元,增长4.0%。其中:农业产值22.6亿元,增长4.0%;林业产值2.0亿元,增长7.0%;牧业产值34.3亿元,增长3.4%;渔业产值2.7亿元,增长10.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3亿元,增长5.1%。小春生产再获丰收。全市小春粮食播种面积10.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75公顷,其中谷物、豆类、薯类播种面积分别为5.5万公顷、1.1万公顷、3.5万公顷。小春粮食产量27.9万吨,增长1.4%。经济作物获得快速发展,油菜播种面积1.9万公顷,增长1.1%,产量3.1万吨,增长2.0%;蔬菜播种面积2.6万公顷,增长1.0%,产量65.2万吨,增长2.5%。畜牧业生产保持健康发展。上半年,全市出栏生猪229.5万头,增长3.0%;出栏牛4.9万头,增长6.1%;出栏羊29.2万只,增长5.9%;出栏家禽2332.9万只,增长7.5%。肉类总产量22.8万吨,增长3.7%;禽蛋产量2.2万吨,增长5.4%。

      2、工业生产高位运行。上半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7.9亿元,增长34.7%,是继3月以来最高点。其中,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04.2亿元,增长41.3%;重工业完成增加值63.7亿元,增长25.3%。在各种经济类型中,股份制企业和包括私营企业在内的其他经济类型保持了快速增长,增速分别达到35.6%、35.4%。其余类型中,国有企业增长28.4%,股份制企业增长35.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7.1%。四大支柱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26.9亿元,增长31.8%。其中,酒类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6.3亿元,增长39.1%;能源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1.4亿元,增长26.6%;机械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9.4亿元,增长31.2%;化工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9.8亿元,增长5.2%。大部分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重点监测统计的30种产品中,有26种产品产量实现了增长,增幅较快的产品有:精甲醇增长345.2%、鲜冷藏肉增长217.7%、纱增长130.1%、大米增长101.3%。

      3、第三产业发展提速。上半年,在消费环境改善、家电下乡、通道建设、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等因素影响的推进下,第三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税收状况明显向好,发展加快,亮点增多。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98.0亿元,增长9.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1%,拉动经济增长3.3个百分点,其中运输邮电仓储业增长10.8%、金融业增长11.0%、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代表的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2.7%、以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为代表的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9.9%,增速均超过第三产业平均水平。房地产业过热现象有所抑制,但仍保持旺销势头。上半年,全市共销售商品房屋124.7万平方米,增长11.6%;销售额32.9亿元,增长43.4%,比上年同期提高39.9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13.3万平方米,增长11.3%;住宅销售额29.0亿元,增长44.0%。

      (二)内外需求协调增长

      1、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2.3亿元,增长30.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75.3亿元,增长26.6%;更新改造投资72.4亿元,增长49.3%。其主要特点:一是三次产业投资一降两升。上半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6.9亿元,下降5.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99.5亿元,增长39.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5.9亿元,增长24.1%。二是项目规模扩大化趋势明显。上半年,全市在建施工项目达1422个,增长2.3%,其中500万元以上的项目730个,增长29.9%,完成投资146.8亿元,占总投资额的80.5%,增长42.9%,是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三是项目建设资金充裕。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249.6亿元,增长51.2%。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8.8亿元,占3.5%;国内贷款19.0亿元,占7.6%,比同期增长166.9%;自筹资金184.1亿元,占73.8%,比同期增长45.9%;利用外资0.4亿元,比同期增长10.6倍;其他资金37.3亿元,占14.9%,比同期增长56.6%。四是房地产宏观调控措施实施效果显现,房地产投资稳中略降。上半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9.7亿元,下降1.2%。

      2、消费市场继续兴旺。城乡市场活跃,消费品增长加快。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5亿元,增长18.0%,其中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87.0亿元,增长17.8%,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31.5亿元,增长18.5%。消费品市场的主要特点:一是商品性消费和服务性消费比翼双飞。受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消费观念的改变、饮食文化发展以及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和商业基础设施投入的不断加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商品性消费和服务性消费得到快速发展。上半年,批发业完成销售额4.8亿元,增长16.4%,零售业完成销售额95.0亿元,增长17.7%,住宿和餐饮业完成18.8亿元,增长19.8%;二是国有经济增长快,实现零售额9.5亿元,增长76.9%,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达22.8%,拉动增长4.1个百分点。

      3、进出口强劲回升。1-5月,全市进出口总额3897万美元,增长19.7%,比同期提高37.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194万美元,增长45.7%,比同期提高87.9个百分点。出口产品仍以化工产品为主,完成出口1737万美元,占出口额的54.4%,增长32.1%。轻工业产品出口增势不减,完成出口761万美元,增长9.4倍,占出口总额的23.8%。

      (三)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1、工业结构继续优化。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中轻重工业比重为62.1:37.9,轻工业比重较去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随着轻重工业结构的调整,能源供应压力、降低单位能耗压力将得到逐步缓解。从行业分类来看,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75.6%,其中酒类制造业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优势优先”发展战略思想的继续贯彻将强力助推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整合。

      2、投资重点突出。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98.5亿元,增长38.6%;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59.8亿元,增长60.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43.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增长58.9%。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投资增长50.5%。

      3、消费升级加快。上半年,限额以上企业化妆品零售额增长112.0%,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增长82.0%,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增长49.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增长42.1%。高端消费成为拉动我市商品销售增长的主要力量。

      (四)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1、财政收入加快增长。上半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2.9亿元,增长44.4%。税收增幅稳中有升,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上半年,全市税收收入16.8亿元,增长48.0%,拉动全市财政收入增长34.3个百分点,其中增值税增长39.9%,营业税增长55.0%、企业所得税增长28.9%,个人所得税增长45.5%。财政支出39.6亿元,增长23.9%。

      2、工业效益继续向好。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5.0亿元,增长45.0%;实现利税总额72.9亿元,增长44.9%;实现利润总额40.7亿元,增长48.4%;亏损企业亏损面同比收窄2.7个百分点。

      (五)要素供应比较有力

      1、金融支撑增强。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759.8亿元,比年初增长12.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492.9亿元,比年初增长13.7%。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373.2亿元,比年初增长20.4%,其中中长期贷款238.9亿元,比年初增长29.4%,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2、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市共签外来投资项目568个,增长12.5%。投资总额221.5亿元,增长6.7%,协议引资217.4亿元,增长5.8%。引进到位市外国内资金203.0亿元,增长79.3%;新签项目到位资金109.3亿元,增长74.5%,可实现产值255.3亿元、利润28.2亿元、税收9.4亿元、安置就业3.3万人。

      3、土地等生产要素基本满足发展需求。上半年,全市项目规划用地6562.2万平方米,增长35.4%;实际征用1239.1万平方米,增长47.2%,基本保障了用地需求。能源、运输等生产要素也基本得到了保障。

      (六)民生质量继续改善

      今年以来,全市继续加大民生工程建设力度,民生质量逐步改善。一是民生支出继续增加。上半年,全市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3亿元,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3亿元,教育支出8.5亿元,住房保障支出0.7亿元,分别增长200.8%、27.9%、28.4%和100.0%。二是劳动就业稳步增长。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9万人,增长5.2%。三是城乡收入有新的提高。上半年,全市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2336元,增长11.5%;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914元,增长11.9%,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是拉动增长的主要动力,分别增加582元、237元,增长12.1%、14.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40元,增长12.2%,从构成看,工资性收入增加192元,增长16.8%,拉动增长7.6个百分点,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增加60.7元,增长5.3%,拉动增长2.4个百分点。

      (七)运行环境保持稳定

      1、价格在可控范围内适度上涨。5月份以来,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措施效果逐渐显现,上游产品价格过快上涨及其向下游传导的压力有所减缓;小春粮食产量稳定,主要粮食品种的涨价预期稳定。尽管1-6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2%,呈逐步走高趋势,但物价水平仍然控制在合理的增长区间。

      2、企业景气回升。二季度,反映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的企业景气指数为128.5点,比上季上升6.5点,比上年同期上升19.2点,在中度景气区间继续上行;反映泸州企业盈利状况的企业税后利润景气指数为124.5,与上季和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上升19.1和10.9点,升入“中度景气”运行区间。分行业观察,工业企业的盈利水平居各行业升幅之首,其企业税后利润景气指数较上季大幅上升35.5点,为134.5;其余升幅较大的是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和建筑业,其企业税后利润景气指数分别上升26.1、18.2和3.2点,升至137.4、136.4和95.8。

      二、下半年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今年以来,全市经济之所以能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较大程度上还是政策刺激的结果,也有部分指标上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原因,现实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密切关注。

      1、防止物价过快增长,经济发展信心受挫。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回升,我市物价总体呈现上扬态势。1-6月份,我市CPI指数达到102.2点,比一季度提高了0.4个百分点。虽然CPI增长在预期范围内,但也要防止因气候灾害、农产品炒作等因素引发的物价过快增长,特别是要防范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增长对农业经营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同时,二季度,反映全市宏观经济环境运行状况的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7.6,与上季相比下跌7.1点,在“中度景气”区间向下运行。企业家对未来经济走势持谨慎乐观态度。

      2、防止经济回升中资源供给和保障条件不能有效支撑。随着国内外大环境的好转和市场需求趋旺,企业增加投资扩大再生产的热情上升,加上迎峰度夏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下半年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需求将较快上升,要防止出现煤电油气运等供给紧缺,确保其对经济较快增长和居民正常生活的有效支撑。而目前,全市天然气缺口高达10.3亿m3,且继4月28日天然气管输费上调0.08元/m3后,6月1日开始,天然气基准价开始上调0.23元/m3,我市主要化工产品和白酒生产成本大幅增加;我市企业融资依然困难,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我市重点技改项目资金需求约24亿元,产业园区资金需求约15亿元左右,中小企业后续发展能力受到制约;受国内房地产宏观调控和过剩产能压缩的影响,今年新建项目明显减少,投资增速有所回落,我市工程机械行业恢复性增长前景不容乐观。

      3、防止趋热预期中低层次一哄而上。在经济回升趋热预期中要严防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规模不经济等落后产能死灰复燃和新上项目,防止低水平传统产品扩大产能,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与新兴产业和改造升级项目争地、争资金。

      三、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表明,市委、市政府对全年工作的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措施是十分有力的。当前主要任务就是要抓住机遇,善于在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中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转变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下一步,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结构层次水平。一是力争新开工项目尽早全部开工,前期项目尽早进入可开工程序,重点抓好当年可形成生产和服务能力的竣工投产项目;二是以建设优质、高效、节约的工程为目标,加强重点建设项目的协调和调度,强化要素保障和项目管理,提高建设效率;三是加强重大项目的科学引导,积极谋划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优势产业项目、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重大生态建设项目、重大民生工程等项目,确保投资投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不断优化投资结构。

      2、积极扩大消费。一是积极支持民营经济、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广泛开拓民间经营创收渠道,壮大中产阶级或中等收入群体,培育中高层消费需求;二是积极扩大农村消费及农民进城消费,继续加大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并支持农民进城购物、学习、就业、置产等;三是加大消费设施和现代消费品生产的投资,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在扩大消费、引导消费升级上的有力推动作用。

      3、促进工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一是大力促进优势产业保持好的发展状态。加强引导我市生产基础较好、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大、竞争优势明显的高技术、装备制造、深加工能源产品与新能源产业发展,支持骨干企业技术改进以及重点工业园区升级,实现扩能增效;二是继续促进有机食品、安全药品、新型水泥、装饰材料等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等工业发展的产品生产。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日用产品的更新换代以满足居民不断提升的日常消费需求;三是加强经济运行调节。营造良好的工业发展环境,着力解决制约工业发展的要素、技术瓶颈,切实保障煤电油运、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有效供给。

      4、大力策划发展服务业。一是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加大用新型经营方式和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服务产业改造升级的力度,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物流、信息服务、节能环保、专业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产业。二是不断提高生活服务业质量。进一步规范现代旅游、文化娱乐、物业、拍卖、典当、旧货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业,培育龙头企业,推动并鼓励企业争创服务业品牌;三是积极发展文化产业。要抓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我市的科技人文优势,由政府进行适度引导和资金支持,引入行业竞争,防止缺乏特色的文化产品低水平复制。

      5、狠抓民生工程。一是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特别是要提高弱势人群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保障水平,有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积极推进二次收入分配改革。增加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收入,提高工资在企业总成本中的比重,逐步完善职工增收的长效机制,让老百姓切实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三是促进就业。广泛开展各类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大中专毕业生、复转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就业和创业能力;四是着力稳住“三农”,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基本条件。积极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业品加工,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工业化水平。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增产增收有效结合,促进土地利用和集约高效使用,支持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发展,带动农民变企业工人,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6、切实加强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一是要加强对低温霜冻、泥石流、干旱和洪涝等自然灾害的防治、应急指挥和预案落实,增强快速执行应急预案的能力。二是加强对工矿企业、交通和娱乐场所等事故多发领域的安全隐患排查,全面改造安全防范设施,加强目标责任管理,最大限度防止灾害对一线生产的破坏和对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影响,把人民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