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好“第三次分配”作用,助力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
攀枝花加快构建县域“慈善圈”

  • 2024年05月21日 09时3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米易县“童梦驿站”项目活动现场。受访者供图

    疏导秩序、搬运行李……每逢假期,攀枝花市盐边县盐边客运站里,都会活跃着一批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近年来,攀枝花慈善事业蓬勃发展,2021年以来累计接受社会捐赠8950余万元,惠及群众38万余人次。

    为发挥好慈善事业“第三次分配”作用,攀枝花出台《关于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具有攀枝花特色的慈善体系基本建成,慈善捐赠总量明显增长,慈善信托逐步开展,社会慈善氛围明显提升。

    如何更好发挥慈善促共富作用?攀枝花聚焦县域,加快构建县域“慈善圈”,让慈善更精准、更可持续。截至目前,攀枝花建成县(区)公益慈善服务中心5个、乡镇(街道)公益慈善服务站42个、社区(村)公益慈善服务室(爱心驿站)242个。

    项目牵引

    让慈善更具亲和力

    每逢节假日,在四川大学读书的小彬(化名)就会到盐边客运站担任志愿者。家住盐边县桐子林镇的她,曾是慈善事业受助人,现在成为践行慈善的行动者。

    两年前,面临高考的小彬家遭变故,奶奶中风偏瘫需要人照顾,妈妈因此辞掉了工作,父亲的工资成为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这让小彬一度想放弃读大学的机会,去打工帮助父亲减轻压力。在了解到小彬家的困难后,盐边县乡村振兴教育励志帮扶基金助学项目向她伸出援手。有了帮扶助学金资助,小彬放下心结考入四川大学。此后学习之余,她常常参加学校和家乡组织的志愿活动,“我受到社会的帮助与照顾,理应力所能及地回馈社会。”

    盐边县慈善会副会长朱枰东介绍,盐边县乡村振兴教育励志帮扶基金助学项目,旨在对家庭困难的盐边籍大学新生做到应帮尽帮,同时激励他们回乡发展。截至2023年底,该项目帮扶和奖励盐边籍大学生144人次,发放资金78.4万元。

    米易县的“童梦驿站”农村困境儿童就近照护社会工作项目则更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该项目由米易县乐阳社会工作者协会组织实施,向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开展兴趣培养、亲情陪护、心理健康教育等服务,已累计开展活动500余场次,惠及儿童3.5万余人次。

    据不完全统计,攀枝花各级慈善组织开展重点慈善项目300余个,涵盖老幼关爱、助学帮困等诸多领域。各县(区)则以这些项目为牵引,把县域慈善与基层治理有机结合,打造精准帮扶模式,建立县域慈善品牌。

    大众参与

    让善举更具感召力

    “罗非鱼3条,鸡蛋10斤……”4月26日,攀枝花市东区东华街道龙珠社区96果蔬菜市场“慈善摊位”前热闹非凡,商贩纷纷捐出自家商品。他们有个约定——每月26日为“自愿捐菜日”,开展一次自愿捐菜活动。“慈善摊位”收到的爱心物资,由志愿者统一记录在册,再发放到辖区困难群体家中。

    菜贩张冬平当天捐了约10斤蔬菜,他说:“我在这个菜市场干了20多年,平时大家都很照顾我的生意,我也希望能回馈社区居民。”

    在攀枝花市西区的耿记老火锅店,每卖出1份脑花或鹅肠,店家就捐款1元钱给河门口社区慈善共富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改善社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扶困、助残等方面。“在河门口开餐饮店有8年了,我们挑选店里最受顾客欢迎的两种菜品助捐,希望能以这样的方式带动更多顾客参与慈善。”该火锅店负责人耿英说。

    像这样的社区慈善共富基金,攀枝花一共有16只,通过整合社区慈善资源,已募集资金44万余元,惠及群众7000余人次,助力基层社区成为家门口的“慈善阵地”。

    凡人微光,汇聚成向上向善的城市力量。为让慈善事业更具感召力,攀枝花各县(区)结合节日节点,开展慈善晚会、慈善义卖、慈善文化推广等活动。此外,攀枝花还设立“攀枝花慈善奖”,以提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慈善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截至目前,攀枝花市共有慈善组织11家、红十字会6家,登记注册各类社会组织804家、志愿服务队伍744个、志愿者18.68万人,建成社会工作服务站点186个,记录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20万小时。

    创新模式

    让慈善更具生命力

    “河门口是典型的老工业区,改制企业职工、低收入群体聚居区。”河门口社区工作人员杨小刚介绍,为促进当地居民就业增收,让慈善更具生命力,将“输血”式救助升级为“造血”式帮扶,河门口社区创新慈善模式,在建立慈善共富基金基础上,打造了公益“共富微讲堂”和“共富薪空间”。

    “共富微讲堂”通过专家讲理论、干部讲工作、老师讲实操、群众讲故事,引导干部群众树立科学的共富观,目前已公益授课30余场;“共富薪空间”则是依托社区公司和社会组织,搭建一个共富直播间、一个共富工坊、一个共富就业实训基地,盘活利用辖区闲置资产,目前已开展就业培训19期。

    同样着眼于居民就业增收,仁和区渡口社区成立全市首个社区慈善基金,社区和辖区企业、社工、志愿者、慈善组织等携手开展爱心帮扶活动,通过建立微信群、座谈会、公益活动等方式,帮助居民与企业搭上线,带动社区居民就业。“目前已有上百人通过社区联络进入企业工作。”渡口社区党委书记熊昌文说。

    攀枝花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将坚持深耕县域,努力实现由应急慈善向常态慈善转变、由民生慈善向全域慈善转变、由少数慈善向大众慈善转变、由自发慈善向专业慈善转变,以慈善公益之手助力共同富裕。(记者 兰楠)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发挥好“第三次分配”作用,助力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
    攀枝花加快构建县域“慈善圈”

  • 2024年05月21日 09时3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米易县“童梦驿站”项目活动现场。受访者供图

    疏导秩序、搬运行李……每逢假期,攀枝花市盐边县盐边客运站里,都会活跃着一批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近年来,攀枝花慈善事业蓬勃发展,2021年以来累计接受社会捐赠8950余万元,惠及群众38万余人次。

    为发挥好慈善事业“第三次分配”作用,攀枝花出台《关于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具有攀枝花特色的慈善体系基本建成,慈善捐赠总量明显增长,慈善信托逐步开展,社会慈善氛围明显提升。

    如何更好发挥慈善促共富作用?攀枝花聚焦县域,加快构建县域“慈善圈”,让慈善更精准、更可持续。截至目前,攀枝花建成县(区)公益慈善服务中心5个、乡镇(街道)公益慈善服务站42个、社区(村)公益慈善服务室(爱心驿站)242个。

    项目牵引

    让慈善更具亲和力

    每逢节假日,在四川大学读书的小彬(化名)就会到盐边客运站担任志愿者。家住盐边县桐子林镇的她,曾是慈善事业受助人,现在成为践行慈善的行动者。

    两年前,面临高考的小彬家遭变故,奶奶中风偏瘫需要人照顾,妈妈因此辞掉了工作,父亲的工资成为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这让小彬一度想放弃读大学的机会,去打工帮助父亲减轻压力。在了解到小彬家的困难后,盐边县乡村振兴教育励志帮扶基金助学项目向她伸出援手。有了帮扶助学金资助,小彬放下心结考入四川大学。此后学习之余,她常常参加学校和家乡组织的志愿活动,“我受到社会的帮助与照顾,理应力所能及地回馈社会。”

    盐边县慈善会副会长朱枰东介绍,盐边县乡村振兴教育励志帮扶基金助学项目,旨在对家庭困难的盐边籍大学新生做到应帮尽帮,同时激励他们回乡发展。截至2023年底,该项目帮扶和奖励盐边籍大学生144人次,发放资金78.4万元。

    米易县的“童梦驿站”农村困境儿童就近照护社会工作项目则更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该项目由米易县乐阳社会工作者协会组织实施,向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开展兴趣培养、亲情陪护、心理健康教育等服务,已累计开展活动500余场次,惠及儿童3.5万余人次。

    据不完全统计,攀枝花各级慈善组织开展重点慈善项目300余个,涵盖老幼关爱、助学帮困等诸多领域。各县(区)则以这些项目为牵引,把县域慈善与基层治理有机结合,打造精准帮扶模式,建立县域慈善品牌。

    大众参与

    让善举更具感召力

    “罗非鱼3条,鸡蛋10斤……”4月26日,攀枝花市东区东华街道龙珠社区96果蔬菜市场“慈善摊位”前热闹非凡,商贩纷纷捐出自家商品。他们有个约定——每月26日为“自愿捐菜日”,开展一次自愿捐菜活动。“慈善摊位”收到的爱心物资,由志愿者统一记录在册,再发放到辖区困难群体家中。

    菜贩张冬平当天捐了约10斤蔬菜,他说:“我在这个菜市场干了20多年,平时大家都很照顾我的生意,我也希望能回馈社区居民。”

    在攀枝花市西区的耿记老火锅店,每卖出1份脑花或鹅肠,店家就捐款1元钱给河门口社区慈善共富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改善社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扶困、助残等方面。“在河门口开餐饮店有8年了,我们挑选店里最受顾客欢迎的两种菜品助捐,希望能以这样的方式带动更多顾客参与慈善。”该火锅店负责人耿英说。

    像这样的社区慈善共富基金,攀枝花一共有16只,通过整合社区慈善资源,已募集资金44万余元,惠及群众7000余人次,助力基层社区成为家门口的“慈善阵地”。

    凡人微光,汇聚成向上向善的城市力量。为让慈善事业更具感召力,攀枝花各县(区)结合节日节点,开展慈善晚会、慈善义卖、慈善文化推广等活动。此外,攀枝花还设立“攀枝花慈善奖”,以提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慈善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截至目前,攀枝花市共有慈善组织11家、红十字会6家,登记注册各类社会组织804家、志愿服务队伍744个、志愿者18.68万人,建成社会工作服务站点186个,记录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20万小时。

    创新模式

    让慈善更具生命力

    “河门口是典型的老工业区,改制企业职工、低收入群体聚居区。”河门口社区工作人员杨小刚介绍,为促进当地居民就业增收,让慈善更具生命力,将“输血”式救助升级为“造血”式帮扶,河门口社区创新慈善模式,在建立慈善共富基金基础上,打造了公益“共富微讲堂”和“共富薪空间”。

    “共富微讲堂”通过专家讲理论、干部讲工作、老师讲实操、群众讲故事,引导干部群众树立科学的共富观,目前已公益授课30余场;“共富薪空间”则是依托社区公司和社会组织,搭建一个共富直播间、一个共富工坊、一个共富就业实训基地,盘活利用辖区闲置资产,目前已开展就业培训19期。

    同样着眼于居民就业增收,仁和区渡口社区成立全市首个社区慈善基金,社区和辖区企业、社工、志愿者、慈善组织等携手开展爱心帮扶活动,通过建立微信群、座谈会、公益活动等方式,帮助居民与企业搭上线,带动社区居民就业。“目前已有上百人通过社区联络进入企业工作。”渡口社区党委书记熊昌文说。

    攀枝花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将坚持深耕县域,努力实现由应急慈善向常态慈善转变、由民生慈善向全域慈善转变、由少数慈善向大众慈善转变、由自发慈善向专业慈善转变,以慈善公益之手助力共同富裕。(记者 兰楠)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