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各类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成果转化的“科技城路径”
成果转化的“科技城路径”
推动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绵阳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正在加快园区建设,为承接创新成果转化提供良好载体。图为新建的精上缝纫机产业园。刘军 摄
近日,四川玖谊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新厂房内,工作人员正在对新下线的医用回旋加速器进行检查,顺利的话,这款打破国外垄断的核医学设备将出口海外,实现新突破;四川长虹,工程师正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探索研制一款FLASH放疗设备,未来有望大幅缩短放疗周期、降低放疗副作用……
在绵阳,核医学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画面正一次次上演,努力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到推广应用的跳跃。“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绵阳始终向“新”而行。
“科技立市”位列“五市战略”首位
核医学健康产业在绵阳的兴起,并非偶然。绵阳市人民公园内矗立着一座“两弹元勋”邓稼先的铜像,G5京昆高速公路绵阳南收费站路口,耸立着一座原子弹爆炸后形成的蘑菇云的雕塑。这两个点位都在提醒人们——这是一座有着雄厚国防科技基础的城市。
当年,一批国防科研院所、军工企业,以及大量科研工作者的到来,给绵阳的城市精神刻上了科技烙印,而雄厚的科技资源则成为绵阳推动高质量发展最大的底气。
“创新创造一切,一切皆可创新”。2022年以来,绵阳提出实施科技立市、产业强市、开放活市、人才兴市、生态美市“五市战略”,其中“科技立市”位列首位。将目光锁定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这个支点,一系列自主性、原创性改革由此而生。
2022年2月起,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的69名青年骨干“走出实验室”,担任科技助理,促成更多沟通与合作。与此同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针对如何化解技术难题,绵阳邀请科研院所、高校的技术带头人担任科技顾问,为企业研发出谋划策。如今,已有3批科技助理活跃在绵阳院、地、企合作前线,促成数十个合作项目取得新进展。
创新“供给”不能局限于一隅。“跳出绵阳看绵阳”,绵阳打破地域局限,启动“云上科技城”“云上大学城”建设,将知名高校、创新平台的技术、人才等资源链接至绵阳,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随着自主性、原创性改革的破题,绵阳闯出一条新路,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向而行。根据全国GDP百强城市榜单,绵阳从2021年的92位上升至2022年的86位。2023年上半年,绵阳也交出一份出色的“成绩单”,全市GDP同比增长8.5%。
内外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9月8日,在涪江流域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暨科技供需对接会上,川渝十地集合最新科技成果、科技需求开启“双向奔赴”,科研机构、高校的供给与企业的需求在此“碰撞”,许多合作由此开启。
9月12日,四川省第三届“全球青年学者论坛”绵阳科技城专场活动上,深低温温度传感器、光学条纹相机等多款国产替代技术亮相,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绵阳的创新平台。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这段转化过程,也被许多人称为“死亡之谷”——绝大部分技术成果难以顺利抵达产业化终点。提升转化效率,绵阳的做法是搭建创新平台。
据了解,绵阳与多个驻绵科研院所联合共建了创新平台。如今,创新平台已包括中国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光子技术研究院、航空动力科创中心、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发挥出“一头连接院所、一头关联产业”的桥梁作用。
科技成果转化是个系统工程,绵阳从人才、载体、金融、服务多个维度,创造性推出了“园区十条”“人才十条”“金融十条”“科创十条”等一系列举措,与科技顾问、科技助理、“云上两城”等“搭配”,形成推动创新发展的工作闭环。
不久前,在科技助理丁浦洋的牵线下,四川智研科技有限公司与绵阳农村商业银行“对上眼”。智研科技的核心技术属于涂层固化行业,可帮助企业减少VOC排放、节约用电成本,“好技术”变得“有市场”,得益于一场活动——“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绵阳市最新科技成果对接会。在会上进行10分钟推介后,该公司研发经理严鹏程就收到了一沓名片和添加微信好友的申请。
截至目前,通过12场相关活动,绵阳已面向全国发布科技成果超600项,推动产学研合作30余项,一批填补国内空白、实现国产替代的产品陆续进入产业化阶段。
此外,绵阳在优化人才环境上不断“加码”,筹建1万套人才公寓,制定发放“科技城人才卡”,组建全省首家国有人才集团,为人才发展提供全链条全周期服务。
“链式反应”激活产业新赛道
科技成果转化如同“催化剂”,激活了绵阳一个个产业“新赛道”。
不久前,绵阳提出将重点突破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新型显示、光伏储能、磁性材料、智能机器人及无人机、连接器及传感器、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
在绵阳核医学产业的众多新进展中,涪江实验室第一次工作会最令业界期待。涪江实验室定位于产业发展的“上游”,从聚集培养科研人才、突破一批核医学领域关键技术瓶颈领域发力,着力构建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核医学综合科创平台。会上,建章立制等基础工作迈出关键一步,成立了学术委员会、明确了实验室研究方向——将以“1+N”模式建设,前期先设立医用同位素研制及供给中心、放射药物创制中心、核医学诊疗一体装备及技术研究中心等6个中心。
从顶层设计、在高处蓄力,产品创新与产业发展才能势如破竹。在绵阳的产业发展版图上,随着“人才汇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临床应用”环节被逐一“点亮”,下游的核素及靶向药物、放射性药物配送物流、核医疗诊疗设备、肿瘤治疗等产业环节也迎来加速发展。
同样的“链式反应”也出现在其他产业、领域间。
以磁性材料产业为例,中国轨道交通高速电机所需的钐钴永磁材料,绝大部分都出自绵阳。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所在磁性材料领域有着几十年的积累,不久前实现了新突破——钐钴永磁材料打破垄断,可在550摄氏度、超260兆帕环境下稳定作业。这也为绵阳卫星等空天产业、无人机等领域发展创造了条件。
绵阳明确提出,做大做优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部署未来产业,形成“4+8+1”工业产业体系。与之相对应的是,绵阳大力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和“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行动,确定了“一年转形象、两年见质效、三年大变样”的总体目标。(郭若雪 记者 祖明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