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源头减碳、过程管控、末端中和”路径
成都大运会预计减碳约 2.6 万吨
成都大运会预计减碳约 2.6 万吨
简阳市文化体育中心(东来印象)。 简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7月12日是2023年“全国低碳日”。7月11日,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绿色低碳”专场发布会举行,详细介绍了成都大运会探索绿色赛事的各项举措。
看低碳场馆 超70%的赛事场馆是既有建筑改造升级而成
恢弘大气的白色建筑群落矗立,倒角、柔边、曲面等多种设计手法赋予建筑灵动飘逸之美。这就是简阳市文化体育中心(东来印象)——成都大运会跳水和柔道项目的比赛场馆。
东来印象总占地面积450亩,包括“八馆五中心两园一家一大剧院”。“场馆在设计、施工和利用方面都坚持贯彻绿色低碳理念。”简阳市副市长罗巍介绍。设计上,东来印象按照全生命周期设计理念,采用回风系统、雨水回用系统、中水处理系统、智能变配电系统等多种低碳节能环保设计;施工中,东来印象按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建设,优先选用绿色建材,采用国内先进的清水混凝土浇筑和地面透水铺装技术,实现建筑垃圾100%资源化处置。
成都大运会执委会城市工作服务部专职副部长杜胜歌介绍,大运会49个赛事场馆中,36个场馆为既有建筑改造升级而成。13个新建场馆均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例如凤凰山篮球场馆外立面可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切换模式;新都香城体育中心雨水回收系统年可节水3000吨以上。同时,各场馆按照“非必要不设置”原则控制临时设施搭建,强化场馆低碳智能运行。
这些场馆在建造之初还注重全民健身需求,充分考虑到赛后的可持续利用。赛事结束后,这些场馆将进一步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看绿色能源 加速充换电、光伏、氢能等新能源设施场景建设
成都充分利用大运会赛事契机激发产业活力,加速充换电、光伏、氢能等新能源设施场景建设,推动城市能源结构调整。
一块1.92平方米、年发电约260度、可持续稳定发电达50年之久——由本土企业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碲化镉发电玻璃被形象地称为“挂在墙上的油田”。它每生产1度电,仅排放11克二氧化碳,目前已投用在四川川投国际网球中心人检通道等功能区,用于路标指示。
新都香城体育中心建设了成都目前最大的充换电一体站项目,每天最高可完成312次换电;大运会马拉松比赛沿线的双流金河路区域是成都首批“智慧路灯+充电桩”示范段,12盏路灯“变身”充电桩,让街边充电场景变为现实等。
大运会火炬“蓉火”的内部燃烧系统则以航天动力技术为支撑,创新引入多级强化流动预混燃烧与催化蓄热等,采用全周期碳中和型生物质丙烷燃料,实现火炬燃烧的高可靠性和高清洁性。
看全民行动 碳积分兑换等绿色低碳新场景相继涌现
在成都,通过做低碳任务获得碳积分,再兑换丰富的普惠商品和服务,已不是一件新鲜事。
2020年3月,成都提出“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双路径碳普惠建设思路。
2021年,“碳惠天府”平台上线,搭建了公众参与碳减排的载体。
今年,“碳惠天府”平台增设“低碳大运”专区,陆续推出知识竞答、公众碳积分捐赠等活动。
此外,大运村餐厅打造光盘行动、废旧塑料瓶兑换纪念品等场景……以办赛为契机,越来越多的绿色低碳新场景相继涌现。
办一届“碳中和”的大运会,成都按照“源头减碳、过程管控、末端中和”路径,委托具有联合国指定经营实体资质的第三方核查机构初步核算,在全面落实源头减排措施后,大运会将实现减少碳排放约2.6万吨。赛事筹备、举办、赛后全过程碳排放量约37万吨,将由8家本土企业捐赠的国家核证碳减排量、林业碳汇和“碳惠天府”机制的碳减排量进行抵消。(记者 吴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