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推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社会工作”是打通社区服务“最后一公里”,助推社区治理,增进民生福祉,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力量。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凉山州社会工作的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
过去多年间,凉山州社会工作力量小而散,未形成规范化、专业化的服务体系。从2020年起,在民政厅的直接支持下,在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凉山州民政部门积极探索社会工作在民族地区的新发展路径,凉山州社会工作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在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社工服务“彝路相伴” 从“高山”来到“社区”
凉山州曾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实施区域。在脱贫攻坚期间,凉山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5.32万人,建成集中安置点1492个,800人以上安置点24个,3000人以上安置点12个,搬迁的规模和人数均为四川省之最。35.32万搬迁群众告别了条件恶劣、土地贫瘠、广种薄收的高山深谷,易地搬迁到交通便捷、教育就医便利,也更为富饶、更适合居住和发展的城镇腹心地带。
从“高山”到“社区”,从“土房”住进“楼房”,在享受各方面条件进步的同时,社区居民面临的问题和需求也随之而来。
昭觉县沐恩邸社区76岁的老人阿西尔洛在刚搬进社区时,就常常因为找不到回家的路,不会使用遥控器、洗衣机等电器而感到窘迫。她说:“刚来时我就哭,就想回到老家。”
谈到阿西尔洛的反应,社区党总支书记石一阿西说:“很多老人大半辈子都没离开过生活的大山,突然到了‘小区’里,难免会有‘踉跄感’”。
在全州,像阿西尔洛一样,面临困境的老人还不少。特别是昭觉县沐恩邸社区、布拖县依撒社区、金阳县东山社区、越西县感恩社区、美姑县北辰社区、喜德县彝欣社区等6个安置规模在6000人以上的特大型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新型社区,社区居民的各类问题和需求更为突出。
凉山州民政局相关负责人指出,“这6个社区近5万名群众从‘山上’互不相识、散居状态,一下子进入‘山下’面对面的社区集体生活,变化很大,挑战也很大。6个社区中,低保和老幼孤残等民政保障对象占比近30%,加上不同地域等因素,搬迁群众难以迅速融入生活,存在生活方式改变难、生产方式改变难、心理需求适应难、重构社会秩序难等治理‘四难’”。
在此背景下,2020年起,民政厅成立工作专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凉山州针对大型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治理需求,采取“厅州校社”协同治理模式,在上述六个大型安置社区实施了“彝路相伴”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和高校的社会工作专家,采用先进理念和专业方法为社区居民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火皮里初是凉山州一名本土社会工作者,已经在昭觉县沐恩邸社区工作了三年,他几乎和社区里每一位居民都打过交道。火皮里初和同事们每天挨家挨户上门询问有没有遇到困难问题,有老人想家,他们耐心地做心理辅导,提供一对一的个案帮助。有青壮年想就业,他们就将需求梳理上报社区两委,并积极出谋划策,联系县人社局联动实施以就业辅导为主题的教育小组工作相关。
面对居民的社区参与需求,他们在高校社工专家的指导下,运用社区发展模式培育社区舞蹈队、社区绣娘队、社区志愿服务队等,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有效发挥他们的社区主人翁作用。
通过创建“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综治保障”的社区治理新模式,“彝路相伴”行动计划促进社区公共服务保障日臻完备,居民社区融入度、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初步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融入”的目标。以“彝路相伴”行动计划为牵引,凉山州培育了一大批的本土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发展迈入新的阶段。
社工服务“牵手伴行” 从“探索”步入“成熟”
2021年以来,在“彝路相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凉山州又在民政厅的支持下,策划实施“彝路相伴”的升级版“牵手伴行”行动计划。把全州安置规模在800人以上的安置点全部纳入“牵手伴行”的服务范围,让更多的搬迁群众享受到优质的社会工作服务。
随着“彝路相伴”“牵手伴行”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快乐同行”“天府银龄”“社工服务体系试点”等90余个项目先后落地凉山州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累计投入经费3500余万元。
凉山州在实施“牵手伴行”行动计划的过程中,通过党建引领注入“善治”新理念;创新机制,“四方联动”聚合力;项目带动,整合资源真投入;建好硬件,优化布局增效益;服务至上,精准回应暖人心;多元共治,共建社区助融入,带动安置社区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促进了凉山州的社会工作服务从“探索”步入“成熟”。
围绕“一老一小”开展“服务型治理”工作,是“牵手伴行”行动计划重要的服务理念。布拖县依撒社区,是较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社区内有老人1075人,儿童4233人。曲木阿日是依撒社区的社会工作者,他对从事社会工作事业充满热情,他认为:“从事社会工作专业,可以不断接触群众,在了解其困难和需求后,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充分调动各方的资源一起投入,力所能及帮助对方,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下午四点半,依撒社区幼教点放学了。曲木阿日在幼教点门口将孩子们接到他们负责运营的社区“四点半课堂”,今天的课堂将组织开展绘画主题活动。五彩的蜡笔在小朋友们手中,成了描绘梦想的“仙女棒”,天马行空的想象画出红色的树、蘑菇的房子、彩色的云……课堂上欢声笑语。
自从“四点半课堂”开班以来,社工们利用放学时间开展课后辅导,并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小组、成长小组、支持小组、治疗小组,推动社区儿童综合素养的提升,获得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翻开社工们厚厚的资料册,里边既记载着不同种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有他们认真梳理经验、总结活动意义、接受专家督导的内容。他们在一次次的服务行动中让社区儿童获到关爱和呵护,也在一次次的总结和培训中促进了自身服务能力的提升,形成了服务的良性循环。
在“四点半课堂”隔壁,“日间照料中心”“一剪深情”“幸福驿站”等招牌十分醒目。在社工们的陪伴下,老人们在这里免费理发洗头、下棋喝茶、聊天娱乐、看书学习,并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工主题活动。
“很多老人的子女都在外地务工,他们最需要的就是陪伴和照顾,这也是我们社工开展工作的核心。”依撒社区的另一名社会工作者吉尔袆稠在介绍自己的工作时如此说道。
“我的子女都在外地打工,这几年里,是他们(社会工作者)陪伴照顾我,就像我的儿子女儿一样。”社区老人吉列拉且感动地说,“自依撒社区建立以来,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解决了很多社区矛盾,办了许多民生实事。”
依撒社区党委副书记罗斌告诉记者,通过社会工作者的软性服务这“一根针”穿好了服务社区的“千条线”,推动社区治理开拓创新。
凉山州通过“牵手伴行”社工服务为抓手,促进了党建引领“载体化”,社区服务“专业化”,群众生活“文明化”,治理迈向“现代化”,推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各方广泛好评。
社工服务“全面开花” 从“试点”迈向“全州”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就是要求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而社会工作在其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凉山州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赫绍洪说道。
为此,凉山州把发展社会工作事业放在了更突出的位置。通过将“彝路相伴”“牵手伴行”行动计划等社会工作项目纳入自主重大改革事项和全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暨“树新风促振兴1+4”工作清单,并作为全州城乡基层治理的重大任务部署推进,凉山州社会工作的服务已逐步从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拓展延伸到水电移民、自发搬迁、绿色家园等特殊治理领域,并向广大的城乡社区覆盖,逐步实现了社工服务的“全面开花”。
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对社会工作“五社联动”机制创新作出部署——以党建为引领,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为支撑、以社区志愿者为依托、以社会慈善资源为助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为凉山州社会工作的发展锚定了方向。
凉山州以深化“五社联动”为依托,聚合基层治理新力量,推动社会工作发展再上新台阶。在“五社联动”的指引下,凉山州的大动作连连:全州积极开展社会组织孵化培育体系建设,凉山州社会组织孵化园投入运营,建成县级社会组织孵化园3家,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园6家,孵化培育本地社工组织7家;在基层社区全覆盖成立了社会工作委员会,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为社区治理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引入25家社工机构常驻易地扶贫搬迁社区,运用社工专业方法,帮助社区群众链接资源、解决问题、满足需求、提升自治能力;在前期于喜德、昭觉、越西等15县开展社工服务体系试点,标准化建设乡镇(街道)社工站49个的基层上,2022年招募高校毕业生582名作为社工岗人员到基层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同时,将社工岗建设项目同乡镇(街道)社工站点全覆盖同步推进,完成了全州304个镇街社工站的全覆盖挂牌;多举措鼓励社会工作者报考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2022年报名人数达到2598人,较2021年报名审核通过人数增加了1638人。与深圳社会工作学院签订《凉山州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及社会组织培育支持计划协议》。为所有报考考生免费发放教材及教辅资料,开通免费线上教学视频,组织线上线下培训近2000人。
仅仅三年的时间,从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启航,凉山州社会工作已经逐步拓展到全州各个乡镇/街道,实现了社会工作服务的遍地开花,所开展的服务也越来越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经过艰苦的努力、认真的实践,凉山州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在民族地区发展社会工作事业的新路径,也持续推动了社会工作中国化在凉山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