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服务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跨越发展
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跨越发展
10月7日,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泸州老窖智能化包装中心技改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设备单机调试。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建成投产后,将与已完成的泸州老窖酿酒技改项目一期、二期无缝对接,实现白酒产业从生产、包装、仓储到物流配送一体化、智能化、信息化,新增年灌装能力10万吨、年成品酒储存能力500万件。”
这是泸州市坚持工业优先、创新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泸州做好“存量变革”、抓好“增量崛起”,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服务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和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跨越发展。
“三大行动”
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
如何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泸州明确以实施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成长型支柱产业突破发展行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育壮大行动“三大行动”为抓手,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
瓶盖厂、包材厂……在古蔺县东城产业园,一个个白酒配套项目拔地而起。园区管委会主任熊霞介绍,作为酱酒之乡,此前古蔺没有规模化的包材企业,从外地采购的白酒包材成本高出20%左右。去年11月,东城产业园按照白酒产业链配套区等4个功能区和1个总部经济中心的布局,全力打造功能完备、链条完整、体系完善的现代产业园区。仅过去半年,园区白酒包材企业实现“零的突破”。通过以郎酒为龙头开展“大招商、招大商”行动,园区引进郎酒旗下郎晖公司、义昌制盖等包材企业10家,郎酒10万吨粮食仓储项目1个,郎酒成品酒库项目1个。
坚持优势优先,泸州加快推动白酒(食品轻纺)和能源化工两大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做大规模、提升效益。目前,已建成以白酒制造为主导的专业化、集约化、全产业链园区,拥有白酒制造和包装材料两条完整的白酒产业链,形成功能齐全、链条完整的白酒产业集群。
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仅靠吃老本可不行。近日,京东(泸州)数字经济示范园里忙碌有序。目前该示范园已有57家企业入驻。江阳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示范园是我们去年引进的数字经济产业重点项目,以‘平台+生态+运营’模式,帮助泸州及周边地区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走出川南。”
电子信息“从无到有”。近年来,泸州加快建设西南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基地和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现已拥有中国电子等300余家电子信息企业,形成涵盖研发设计、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整机组装、供应链金融等的电子信息(数字经济)产业生态链。
通过成长型支柱产业突破发展行动,泸州加快先进技术改造运用,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品牌影响力和企业竞争力,尽快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医药健康四大产业集群。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育壮大行动,泸州前瞻性招引布局、大力培育扶持航空航天、机器人等新兴产业,积极稳妥培育其他新兴产业,加快塑造竞争新优势、催生发展新动能。
交通先行
推动“融圈”走深走实
前不久,在泸县云锦镇渝昆高铁泸州东站施工现场,工人正忙着杆件安装、焊接等工作。室外,站房已初现雏形,基础屋面、外幕墙、内部装饰装修及站房附属配套工程都在同步展开。作为连接川渝的一条要道,渝昆高铁川渝段进展迅速,有望在2024年底建成投用。
互联互通,交通先行。泸州全力推进泸州、重庆永川区、重庆江津区三地互联互通,联合实施泸永高速、江泸北线、重庆三环高速永川至江津段等8个交通项目,2022年实际完成投资103.77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9.3%。
为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促进区域协同发展,近日,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泸州)党工委、管委会成立。“管委会的成立有助于泸州进一步加强与川南渝西各市区务实有效沟通对接,推动示范区建设形成更多发展成果,促进三地在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开放合作、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相互融合、互促共进。”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日,泸州市泸县百和镇“巴蜀鱼米之乡”东部示范区,收割机在一片火红高粱地里穿梭,高粱穗“尽入囊中”。百和镇有6个村与重庆市永川区接壤。为加强与永川区协同合作,百和镇引进重庆金粮源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泸县分公司入驻,进行产业发展和农业科技研发,实现互利共赢。
以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为抓手,泸州市联合江津区、永川区,共同建设6条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和4条精品乡村旅游观光带。已建成稻田及高粱产业带59万亩、龙眼荔枝产业带70.39万亩、茶叶产业带6.5万亩、花椒产业带57.3万亩。
2023年,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将围绕基础设施、现代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8个方面,推进89项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接下来,泸州将高水平建设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建好用好泸永江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园、川渝“合江·江津(珞璜)”新材料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等平台载体;加快渝昆高铁泸州段、隆黄铁路隆叙段扩能改造工程、渝叙筠高速等重点项目建设;联动毗邻地区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实现路径。(记者 范芮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