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 绵阳这样“挥毫走笔”
中国(绵阳)科技城厦门推介会现场。
绵阳大力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图为游仙高新区。
“科技城人才日”启幕暨绵阳科技城人才发展集团揭牌仪式现场。
绵阳建成投运科创基金小镇。
绵阳宜居的城市环境。
开局新征程,起步就冲刺。
2023年1月8日下午,在远隔千里的广东省广州市,中国(绵阳)科技城投资推介会暨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仪式吸引了当地40多家重点商协会、200多家企业参加。现场集中签约了11个产业项目,覆盖了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科技服务等产业,签约项目总金额超120亿元。
1月10日上午,巨星(绵阳)稀土永磁新材料产业项目施工现场,一栋栋厂房已具雏形。这个百亿级的产业项目在2022年签约当年就实现开工,建成后产量将居于全国行业前列。
1月10日晚,2023年绵阳市新春音乐会的观众中出现一批特别的面孔,他们是绵阳科研院所、高校、重点企事业单位2022年新引进的200余名人才代表。2022年,绵阳实施“人才新政”,新引进急需紧缺人才1.8万余名,组建绵阳科技城人才发展集团,加快筹建院士(专家)小镇,设立“科技城人才日”,绵阳招贤纳才的诚意更足、尊贤尚才的氛围更浓。
不久前,中国改革网发布“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名单,四川共有16项案例上榜,绵阳贡献了《创新营商环境“三度服务”,企业发展跑出加速度》等2个案例。
新年新气象,新年新突破。
2023年开年之初,绵阳各项工作奋力争先。特别是岁末年初,中国共产党绵阳市第八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明确了绵阳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
其中,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就是要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就是要全面建成成渝经济副中心、成渝科创副中心、成渝消费副中心、成渝金融副中心、成渝教育文化医疗副中心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枢纽。
从中不难窥见绵阳谋篇布局的深意——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跳出绵阳看绵阳、跳出四川看绵阳,特别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寻找绵阳的“坐标”。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无疑是绵阳贯彻国省战略,且立足自身实际描绘的宏伟蓝图。
立意
谋篇高远 一绘到底
作为中国科技城、成渝地区第二大经济体,绵阳如何更好履行国家使命、实现省委赋予绵阳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定位?
从“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中可以找到答案。
提出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国家使命。就是要加快把绵阳科技城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为我国建设强大国防力量和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提供重要支撑。
提出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主要是解决区域定位和努力方向的问题。将省委赋予绵阳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定位,拓展为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的目标,是在坚持省委定位要求的基础上,自加压力、跳起摸高,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找坐标、争位次。
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坚持“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新的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这些重大部署和重要要求,为在新时代新征程谋划推动绵阳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和方向指引。
值得注意的是,“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有着丰富实在的内涵,以后者为例,不仅要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还要建成成渝经济副中心、成渝科创副中心、成渝消费副中心、成渝金融副中心、成渝教育文化医疗副中心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枢纽。每一项细分目标,都对应着具体的实现路径。
要打造成渝科创副中心,不能仅靠本土的科技创新资源,为此绵阳启动建设并高效运营“云上科技城”“云上大学城”,利用创新技术,吸引汇聚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资源汇聚绵阳,推动创新成果在当地转化转移,从而壮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科技创新动能。
再以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枢纽为例,铁路是其中关键一环,特别是要补齐绵阳东西向高铁的短板。在绵阳等沿线城市的积极争取下,绵遂内铁路已被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2022年12月30日,估算投资328.52亿元的绵遂内铁路绵阳至遂宁段正式启动建设。这条铁路对绵阳意义非凡,尤其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是绵阳加强与遂宁、内江,乃至重庆联系,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之举。
从中不难窥见绵阳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的决心——在更大的空间与时间维度上描绘宏伟蓝图,同时,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工作,让“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有机融合。
布局
五市战略 筑牢根基
目标确定,如何实现?绵阳结合实际,定下了“五市战略”,挥毫走笔,这5条关键的框架,成为这篇宏伟蓝图布局的关键,以高质量发展筑牢绵阳现代化建设坚实根基。
“五市战略”有着清晰的逻辑脉络,涵盖了高质量发展的五大领域,即科技创新、实体经济、扩大开放、招贤纳才以及绿色生态,同时每一项战略都制定了阶段目标与实现步骤。
——要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价值,深入实施科技立市战略,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
——要始终把实体经济作为着力重点,深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要始终把扩大开放作为动力源泉,深入实施开放活市战略,加快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
——要始终把招贤纳才作为长远大计,深入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加快建设创新人才集聚地;
——要始终把绿色生态作为鲜明底色,深入实施生态美市战略,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如果将“五市战略”比作一张“路线图”,则5条“主线”脉络清晰、节点明确,令绵阳现代化建设这张蓝图倍增凝聚力和号召力。
以“科技立市”为例,绵阳创新资源富集,经过多年布局发展,已拥有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26家,两院院士30名、占四川近一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4.8万人。
富集的科技创新资源,需要的是转化渠道。2022年,绵阳积极探索“两城两镇”(云上科技城、云上大学城,院士〔专家〕小镇、科创基金小镇)建设,以此抢占新一轮全球创新资源高点与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
绵阳居于2022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百强榜第20位、较2021年上升21位,是进位既快又多的城市。
同时,科技创新活动涌动,也为产业发展输入动能,特别是以新赛道为代表的创新产业,实现了“科技立市”与“产业强市”的有机互动。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经过一年的打造,绵阳已在核技术应用、激光、空气动力、先进材料、机器人等优势领域和产业新赛道发力,且起步就成势,如今,随着推进核医疗健康产业园、激光产业园、磁性材料产业园、机器人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产业集群正在绵阳孕育成型。
2022年绵阳新签约的机器人产业项目中,绝大多数来自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例如,在江苏苏州,绵阳科技城新区直管区一口气签约3个机器人项目,签约金额达40亿元。其背后助力,还离不开“开放活市”战略。积极走出去,绵阳通过“三推”活动(城市形象推广、产业项目推介、特色产品推销),由绵阳市委主要领导带队,先后前往福建厦门、广东东莞、江苏苏州等地,展示绵阳、促成合作。
而“人才兴市”战略与“生态美市”战略,则为科技创新、项目合作提供良好的软件与硬件发展环境,促成创新资源等要素在绵阳的汇聚成型,共同撑起绵阳现代化建设的牢固根基。
着色
一线奋斗 冲刺未来
进入2023年,绵阳各项工作起步就冲刺。
不久前,绵阳高新埃克森新能源项目中试线首批设备开始进场安装,标志着该项目已取得阶段性胜利。而这距离这个百亿级产业项目签约只过去7个月时间,考虑到期间还受到高温限电等因素的制约,这样的速度令人印象深刻。
事实上,在2022年,绵阳倡导“一线工作法”,鼓励干部群众通过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努力干出绵阳发展新天地。
经过一年左右的奋斗,如今绵阳干事创业蔚然成风。
同时,绵阳着力于政策精准、锚定发力,一锤接一锤,不断推动发展提质。先后出台《绵阳市更大力度促进招商引资10条措施》《绵阳市支持园区高质量发展十条政策措施》《激励支持国有企业稳增长8条措施》《促进绵阳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若干措施》等利好政策,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成绩有目共睹,变化引人深思。2022年,绵阳连续3个季度进入省重点项目推进和投资运行“双红榜”。1月至11月,绵阳345个省市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达114.7%。全市招商引资总投资金额突破2000亿元大关,项目个均投资额首上10亿级。值得一提的是,7个百亿级重大工业项目密集签约,较2021年翻两番,其中5个项目均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创造了“绵阳速度”。
如今,绵阳正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加速期,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的奋斗目标,在全市干部群众的拼搏奋斗中,正逐渐变为清晰的现实。(明远 图片由绵阳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