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发出紧急通知 进一步做好农业抗旱救灾保丰收工作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省农业抗旱保丰收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和市委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抗大旱、防大灾,奋力夺取全年粮食丰收,保障“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8月19日,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进一步做好农业抗旱救灾保丰收工作的紧急通知》,通知要求:
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
今年7月以来,自贡市60年不遇的高温伏旱,连续高温晴热天气影响范围广、综合强度大,具有极端异常性,高温橙色预警级别以上天气已持续近20天,已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特别是农业生产带来较大不利影响。据气象监测,8月下旬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将再创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新高。目前,一些稻田断水开裂,旱地缺墒急剧恶化,作物由点到面枯死趋势加剧,特别是再生稻、再生高粱、大豆等灾情突出,用电、饲料等畜禽生产资料严重短缺,将对保障粮食安全和“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带来更大挑战,形势十分严峻。
各区(县)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做好抗旱救灾保丰收的重要性、紧迫性,全面落实“拼经济搞建设”部署要求,坚持把抗旱救灾保丰收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统一思想、压实责任、突出重点、落实措施,全力以赴抗大旱、防大灾、保丰收,确保把农业生产损失降到最小,坚决稳住农业基本盘,守牢“三农”基础,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多做贡献。
突出重点,攻坚克难,多措并举防大灾保丰收
分旱情开展监测预警。建立健全旱情预警监测机制,强化灾情信息部门共享,做到第一时间获取灾害性天气发生及变化趋势,及时组织专家会商,加强工作调度,根据旱情灾情科学落实防范措施。
分区域实施抗旱保苗。根据(自农函〔2022〕195号)文件要求,落实好防护抗旱技术和措施,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富顺县、大安区重点围绕再生稻、再生高粱、秋玉米、大豆,荣县、贡井区重点围绕再生稻、秋菜、秋玉米、红薯、大豆,沿滩区重点围绕再生稻、大豆,自流井区重点围绕再生稻、红薯、秋菜、大豆展开工作,强化田间抗旱保苗,努力减轻旱灾影响。
分品种推进抢收抢管。加大农机技术指导服务力度,大力推广新机具新技术,做好在田粮食作物成熟度监测,组织农户对已成熟的水稻、玉米、高粱等作物及时开展收割,确保大春粮食成熟一块、收获一块、颗粒归仓。适时清理玉米、高粱秸秆,为大豆、红苕等作物腾出空间,确保作物正常生长和产量形成。适当利用秸秆遮荫,防止水分蒸发。
分灾损谋划推动晚秋。按照“大春损失晚秋补”要求,坚持粮经统筹协调发展,落实“有损即有补”的方案和路径,迅速谋划和开展晚秋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适时推进晚秋生产,大力推广幼龄果园间作大豆、马铃薯等模式,确保完成新增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分重点落实对策措施。突出粮食生产核心区、现代粮油发展园区、粮油生产监测点、常年重点基地范围、新品种新模式展示区域、水源地周边和道路交通方便沿线等重点,强化提灌站维修管护,多措并举抽水、送水,保障正常生产。在干旱常发区和无水源保障地区,适度推进“水改旱”,积极扩大红薯、豆类等耐旱作物种植面积,大力推广抗逆性强的耐旱作物品种。加大补种改种种子种苗、化肥农药物资供应保障力度,确保补足补优、调度到位。
分时节推动生猪出栏。全面落实生猪稳产保价七条措施,强化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做好用电、饲料等生产资料协调调度,科学组织和引导养殖主体适当加快出栏节奏,加快仔猪补栏填圈,做到能养尽养、不留空圈,满足生猪消费旺季需求。
压实责任,强化考核,确保工作有序有力
加强组织领导。市上已启动四级抗旱应急响应,各区(县)要把抗旱防灾保丰收各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研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党政分管负责同志要一线调研、一线指导、一线推动各项工作落实;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要围绕职责分工,特别是应急、水务、财政、气象、供销、消防、农业农村等部门要挑大梁、唱主角,强化工作统筹,齐心协力、共克时艰,打好抗旱应急战。
加强要素保障。各区(县)要在管好用好省市抗旱救灾应急资金基础上,安排落实专项工作经费,全方位做好抗旱人员调度、装备配置、技术服务、物资筹备等工作,全力保障抗旱救灾保丰收基本需要。落实抗旱救灾应急资金优先序,重点用于提水设施维修、改种补种补助、应急物资保障等方面,确保灾后农业生产工作有序推进,保障粮食安全。坚决杜绝截留、挪用、滞留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发挥效益。
加强督导考核。各区(县)要参照市上做法,建立包片督查指导组,重点围绕“七个是否”开展督导,实行“日督导日调度”工作机制,及时发现整改问题,做到旱情不解、力量不撤。将抗旱救灾保丰收工作成效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日常监测和综合评价重要内容,对抗旱救灾保丰收工作不力造成重大社会影响或粮食、生猪等重要任务未完成的,实行一票否决。
加强教育引导。深入开展农业防灾减灾警示教育活动,切实增强抓抗旱减灾就是保丰收的思想觉悟和行动自觉。充分利用乡村广播、电视电台、手机网络等途径,强化预警信息和抗旱措施宣传,调动群众自救主动性,提高科学抗旱的精准性,努力营造共同抗旱、齐力救灾的浓厚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