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切实优化营商环境 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市场主体是保就业的“顶梁柱”、稳增长的“发动机”。企业就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兴则市场兴,市场兴发展才能行稳致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保就业、稳增长工作,把服务企业当成稳定发展的中心工作,作为事关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着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切实优化营商环境,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今年3月,巴中市出台《巴中市推动经济稳定增长九条政策措施》,下好“先手棋”,打好“组合拳”,激活要素潜能,增强发展动能,着力推动全市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打好组合拳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今年以来,巴中市出台系列措施,着力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建立应急转贷基金,用活商业银行助企帮扶信贷产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增加直接补贴;设立“1+3”主导产业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安排肉牛、黄羊、茶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各500万元,支持“1+3”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出台全市“转企升规”方案,抓“个转企、小升规”工作,对本年度新进入规上(限上)统计企业给予1万元激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总产值给予20万元以下激励,对地方经济贡献突出的工业企业给予适当激励;安排财政资金支持重点工业项目、制造业升级改造、服务业做大做强和创建森林康养基地,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参加展会进行直接补贴,并对行业商(协)会发展进行补贴。
同时,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实施企业研发投入增量补助、科技创新券等政策,兑现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实施“十百千就业增收工程”,落细创业担保贷款、稳岗返还、吸纳就业奖补等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大力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强化企业用工保障服务,促进城乡劳动力多渠道就业。
上半年,巴中市9家工业企业成为新进规上(限上)统计企业,有力拉动规上工业经济增长。
用好工具箱 切实优化营商环境
“在政务服务中心,我们一小时内便办理了注册登记。工作人员还免费为我们雕刻了公章。”8月15日,入驻巴城黄家沟万达广场不久的客商李先生说,不仅如此,近段时间,还有多个单位的工作人员来到店面,宣传巴中助企纾困的相关政策。
巴中市市场监管局企业科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巴中市着力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开启了企业登记“1小时清单”服务模式,实现了“证照分离”全覆盖和开办企业“零成本”。
推广智能终端“营商通”手机应用程序,实现企业登记、刻制公章、首次申领发票、职工参保登记、缴存住房公积金开户登记等事项线上“一表填报”、一次实名验证,线下“一个窗口”领取全部材料,切实做到全流程网上办理。制定深化“放管服”改革事项清单,直接取消审批2项,审批改为备案1项,实行告知承诺5项,优化审批服务16项,有效破解“准入不准营”“办照容易办证难”问题,实现材料“一次填报”、事项“一网办结”。将开办企业涉及的企业登记、印章刻制、申领发票、社保登记、住房公积金开户5个环节压减为2个环节,并实现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8个工作小时内办结;建立“小时”清单制,15类行政许可事项1个工作小时内办结,8类行政许可事项4个工作小时内办结,两类事项办结时间分别压缩97.91%、91.67%,真正实现企业登记“马上办”。将市场主体登记、药品经营许可、食品生产许可和特种设备许可等办理事项全部纳入错时预约延时服务范围,窗口办事时间无“断档”、办理事项无“空档”、优质服务无“阻挡”,做到“即来即办”。
今年上半年,巴中市新增市场主体11056户,市场主体累计达149475户,注册资本(金)达3146.15亿元。其中,新增注册资本(金)227.27亿元,同期增速12.88%;全市通过全程电子化系统申报企业登记4504件;受理简易注销申请企业773户,为企业节约公告费38余万元;为2718户新开办企业节约印章刻制费用222.88万元。近日,巴中市场监管执法人员针对巴中市一家粮油加工贸易企业在包装袋上虚假标注稻谷原产地这一粮食加工生产企业共性问题,给予了相关市场主体一个月的“观察期”,通过“小切口”撬动了该行业领域良好发展。
做好加减法 着力推进柔性执法
巴中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巴中市创新包容审慎监管执法模式,做好“加减乘除”,以柔性执法保市场主体稳就业,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在形式上做减法,释放行政执法温度。推行“首违不罚”,以“条文+清单”的结构框架,确定涉及市场监管领域的9个类别20个事项的“首违不罚”清单。制定“四项清单”,分类编制不予处罚20项、减轻处罚8项、从轻处罚30项、从重处罚5项。坚持奖惩结合,宽严相济、过罚相当。上半年,办理的499件行政“柔性执法”案件中,免于行政处罚案件32件,从轻行政处罚案件385件,减轻行政处罚案件78件,从重行政处罚案件2件,行政奖励市场主体2家。
在服务上做加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运用行政指导,探索建立事前预警告诫、事中纠正制止、事后教育规范制度,运用行政指导、行政建议、行政提示、行政告诫、行政约谈、行政公示、行政回访等非强制性执法手段,强化市场主体守法经营的自律意识。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在法定权限内,对不触碰安全底线的新业态新领域给予一定的“观察期”,对需要整改的给予必要的“整改期”,引导行政当事人自觉自愿纠正违法行为,实现“免罚不免责”执法效果最大化。开展普法引导,坚持“谁执法谁普法”,在执法中普法,以普法促进执法,为市场主体发展营造了良好法治营商环境。上半年,先后对189家工业松香脱毛、1769家火锅餐饮、42家儿童玩具等市场主体开展行政指导;在推动“后厨”监管执法上,打造“后厨”示范街38条、示范店(或示范食堂)66家,规范改造餐饮后厨610家、停业整改1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