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新使命 山水人城和谐相融
从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出发,沿着天府大道一路南向驱车30多公里,被称为天府新区“城市绿心”的兴隆湖即刻映入眼帘。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成都视察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成都自此拉开了公园城市建设的帷幕。
春暖花开烂漫之季,兴隆湖畔春风拂面,蓉城大地生机盎然。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明确要求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2022年1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如今,国家层面为成都度身定做的重大战略指引——《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已出台。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扬帆起航一往无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成都发展,2020年12月印发《关于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成都加快建成新发展理念的坚定践行地和公园城市的先行示范区。进入新时代,党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省委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鲜明突出成都主干地位,赋予成都做强主干极核的时代使命。
从“首提地”到“示范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成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城市发展全过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促进城市风貌与公园形态交织相融,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相结合,踔厉奋发,推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取得更多实践成果,努力答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时代答卷。
破与立
——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
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了《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3月1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方网站正式发布了《总体方案》。
从公园城市的理念到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蓝图,都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成都的深切关怀、寄予着党中央国务院对成都发展的殷切期望、离不开国家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倾力支持。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明确了成都服务“国之大者”“省之大计”的战略统领,开启了成都深化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道路的全新探索,标定了新时代成都高质量发展的鲜明路标,承载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向往。
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锦水东流绕锦城,星桥北挂象天星。”诗仙李白笔下的美妙诗句,生动地描绘了历史悠久之城成都的生态文化底蕴。
不久前,北京冬奥会落下帷幕,世界唯一的“双奥之城”给五湖四海运动健儿留下了深刻印象。距离北京2000多公里的成都,更是掀起了“冬奥热”。成都中心城区的冬天难见一片雪花,却催生出两位雪上冠军——苏翊鸣、谷爱凌都与成都有着一段“冰雪奇缘”——在成都训练备战冬奥会。成都人对冰雪运动的热爱也强烈,携程大数据表明成都在全国冰雪爱好者城市热度榜中位列前三,冰雪运动热带火了滑雪培训市场,最近两年成都新开的滑雪培训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呈现。
冬天难见一片雪花,在成都中心城区却可以遥望雪山,诗圣杜甫笔下的“窗含西岭千秋雪”就描绘了此情此景。“试问世界上哪个人口千万级的城市有这样浩浩荡荡长达千里、最高点达6000多米的雪峰天际线?只有成都。”《中国国家地理》执行总编单之蔷认为,成都展示了一个世界级雪山城市的最佳形象。
位于北纬30度的成都,西域高山囊括连绵起伏自然带,宜人气候哺育包容万千物种,遥见的雪山是绿色植被簇拥的雪山,与生命共存的雪山,城市与雪山相互映衬,释放着城市文明与壮阔自然相生相伴的灵气。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书写着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壮丽美景。在单之蔷看来,成都看雪山的最佳点位是龙泉山,因为这里平均海拔比成都平原高出五六百米,是成都的天然观景台,白天可遥望皑皑雪山,夜晚可欣赏璨然灯火。
如今的龙泉山,已从城市边缘演变成一座超大的城市森林公园,每年将释放23万吨氧气、吸走31万吨二氧化碳,给每名市民新增至少10平方米的森林绿地,由“生态屏障”变为“城市绿心”,吸引市民游客纷至沓来。为了让“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千年盛景成为常态,成都以PM2.5和臭氧协同减排为主线,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去年取得299个空气质量优良天,为近10年来最好水平。
不破不立,善破善立。公园城市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在创新探索中,成都深谙公园城市并非“公园”+“城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都需要全方位变革,既要体现人民性,又要突出生态优先,实现生态、生活和生产功能高度融合,促进天府文化和生态价值转化,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新形态。
重大项目塑造着成都公园城市优美形态,创造着宜居美好生活。近日,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成都市2022年重点项目计划,共编列市重点项目900个,总投资2506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475亿元。
其中,聚焦共建共享、可感可及,发挥重大公共服务项目对美好宜居幸福生活的保障作用,在应急安全、医疗卫生、教育文体、城市有机更新、生态环保等方面,共有216个重大公共服务项目列为今年重点项目。以重大公共服务项目为牵引,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强化设施建设、场景营造、服务配套,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去年12月底,“2021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在北京揭晓,成都以第一名的优势再次荣获最具幸福感城市,这是成都连续第13年荣登“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城市发展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需求,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的“标准”。
成都建设公园城市,是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表达和生态文明思想的城市实践。一组数据讲述了成都着力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激发公园城市经济活力、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的城市表达和城市实践进程。
成都以青山绿道蓝网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格局。截至去年底,天府绿道体系已建成5188公里,建成“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区绿道2134条,环城生态公园100公里一级绿道全环贯通,绿道与公园交织成网。“轨道+公交+慢行”的绿色交通体系加快形成,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558公里、居全国第4位,绿色出行分担率达79%。
与此同时,成都在绿道中植入各种新兴业态,新消费场景持续涌现,到公园休闲、运动、消费,逐渐成为成都人的新生活风尚。据统计,去年成都生态环境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绿色低碳产业正加快成为成都经济新增长点。
《总体方案》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成都度身定制的重大战略指引,赋予了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的时代使命,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明确了任务书和路线图。
魂与形
——探索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承载着2100万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2022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园城市”是高频词,共出现了13次。
地处“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成都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位势不断提升,重要战略支点作用更加凸显,正面临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多重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发展机遇,吸引人流涌向这座宜居宜业之城。
在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进程中,新发展理念是内在灵魂,公园城市是外在形态。成都坚持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之中,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围绕服务“人”、建好“城”,成都积极围绕建设城市践行“两山”理念的示范区、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将生态价值努力转化为发展动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探索一座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
在努力答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时代答卷中,成都深刻认识示范区建设的战略考量和时代使命,准确把握发展定位和任务要求,努力把示范区建设的美好蓝图转化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如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公园城市研究中心在成都挂牌成立,为推进公园城市建设规划的前瞻研究筑牢专业团队力量。去年12月,“天府永兴实验室”在成都科学城揭牌成立,将聚焦零碳能源、资源碳中和、地热能及固碳三大研究方向,助力成都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都科学城还汇聚了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54个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成都超算中心等11个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以及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全链条的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当前,成都产业已初步构建起“5+5+1”的现代产业体系,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大关,千亿级产业集群增至8个,入选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等。
去年12月,成都市召开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提出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成都市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同时印发。根据工作方案,成都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航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等20个重点产业,打造一批具有比较竞争优势、“根植性”和国际竞争力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重点产业集群,持续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增强超大城市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新年伊始,“空中客车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落地成都。这是空客在欧洲之外直接投资建设的首个飞机循环利用项目,将围绕“退役飞机”这一资源在成都打造“四中心一平台”,开启服务全球的飞机绿色循环经济新模式,加入成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
数据无声,发展有痕。去年,成都全市经济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服务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去年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916.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6%。成都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26.43万人;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7%,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
时与势
——到2035年全面建成公园城市示范区
从建设公园城市到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被赋予了发展的新战略定位,承担了新的历史使命。
公园城市建设是在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对城市发展范式的探索与实践,成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将为我国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探索新路径、树立新示范。
今年1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批复指出,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四川省协调配合,在公园城市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支持成都市先行先试,在项目布局、资金安排、要素供给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成都市要积极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制度成果。
去年年底,成都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明确要以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塑造城市竞争新优势。
在推动空间结构调整方面,成都强调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优化,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转型,空间治理更加注重全域统筹、差异管控、精细集约,构建与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空间格局。
在推进生态价值转换方面,成都不断创新,在国内首创提出“双路径”“碳惠天府”机制,通过搭建公众、小微企业践行绿色低碳行为的参与平台,调动全社会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积极性。
围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重塑城市经济地理,成都打破城市圈层式发展格局,提升调整中心城区范围,突破“两山夹一城”的传统格局束缚,创新探索践行“两山”理念,城市发展格局由“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跃变,为城市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形成整个城市南北向、东西向联动发展新格局。
去年6月27日,我国“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的最大民用运输机场——天府国际机场通航投运。从50万米高空鸟瞰的卫星图片中,可以看到成都双流、天府两座机场犹如一对“双子星”闪烁于龙泉山脉两侧。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用,为成都解决当前人口与城市承载力、探索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成都打造国家西向开放前沿,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开启了新引擎。
2月15日,即在国务院批复发布不久,成都市未来公园社区建设正式启动,成都市首批启动建设未来公园社区25个,而按照计划“十四五”期间成都市将建设200个未来公园社区。与传统社区相比,未来公园社区更加突出绿色低碳、安全韧性、智慧高效、活力创新等特点,将构建未来生态融合、健康医养、人文教育、建筑空间、绿色出行、休闲消费、创新创业、智慧应用、共建共治共享等场景。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促进城市风貌与公园形态交织相融,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相结合,打造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从“首提地”到“示范区”,对成都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也赋予了成都更大的新使命。
刚刚出台的《总体方案》,明确了成都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两阶段目标任务,确立了两个时间节点。到2025年,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园城市形态与城市空间深度融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初步建立,历史文化名城特征更加彰显,市政公用设施安全性大幅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改善,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能级明显提升,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市治理体系更为健全;到2035年,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全面完成,公园城市形态充分彰显,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成熟定型,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全面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