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紧紧依靠”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绵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走过寒冷的冬季,进入了万物复苏的春季。行走在路上,抬头可见蓝天白云,随手一拍就是美丽的风景。“这些年,绵阳的空气是越来越好,很多人退休后都选择来绵阳定居。”说起绵阳的空气质量变化,市民李女士感慨万分。
这是绵阳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一号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一个缩影。翻开绵阳市两年成绩单——2020年提前进入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2021年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88.8%,PM2.5年均浓度34.9微克每立方米,成为全省7个区域中心城市中唯一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
近年来,绵阳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一号工程”,坚持通过“五个紧紧依靠”,认真抓好抓实各项管控措施,推动绵阳市大气环境连年实现历史最好。
紧紧依靠领导重视高位推动。出台《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36条硬措施》,切实将职责任务、奖惩要求压实到各级各相关部门“一把手”;建立市、县政府分管负责同志指挥作战群,实时开展调度处置……一直以来,绵阳市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为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定期研究重点内容。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每天看数据、实时调度,随时采取“四不两直”直赴污染现场。目前,关注天气、关心数据、思考防控已成为绵阳相关领导干部的一种工作常态。
紧紧依靠部门联动高压监管。始终坚持部门联动、治管结合,形成大气污染防治高压态势。发改、经信等部门推动淘汰落后工艺设备企业177户;生态环境部门科学制定防控方案,有力确保污染天气预警及时、管控精准,影响可控;交通部门推动5条市县快速通道实行“路长制”;住建部门对建筑工地实行“红黄绿”牌管理;公安交警部门建立远端疏堵保畅通行方案,淘汰老旧车辆6万余辆;应急、市场监管等部门严格落实烟花爆竹禁燃禁放措施;积极参与成都平原地区大气联防联控……如今,全市大气污染防治“一盘棋”格局已经形成。
紧紧依靠基层组织全覆盖管理。在全省创新开展完善乡镇生态环境治理机制工作,编制乡镇“三清单、一办法、一指南”,补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生态环境监管短板。进一步健全“市、县、乡、村”四级网格员体系,落实网格员6339人,切实将禁燃禁放、扬尘管控等工作落实到最小单元。
紧紧依靠社会力量全方位监督。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相关行业部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展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倒逼工作落实;政府领导定期值守“政风行风热线”,积极回应群众关切。高度关注媒体动态,及时应对处置各种舆情;出台《生态环境污染有奖举报管理办法(试行)》,鼓励群众举报,形成了全民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监督大气污染防治的浓厚氛围。
紧紧依靠科技支撑精准治污。连续三年开展颗粒物和臭氧源解析;依托国控站点、组分站、215个监测微站与走航监测,利用5分钟监测数据变化,分析污染趋势、查找污染源头。探索实行高排放禁止区非道路移动机械定位监控管理,在全省率先利用尾气遥感数据执法;建立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快速反应指挥平台,对污染行为进行精准识别、定位、取证,组建276人快反处置队伍,实行短信和APP双重推送,10分钟内响应,累计处理突发疑似污染3000余次,确保了污染处早、处小、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