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深入推进铁路公交化 构建多元高效便捷通勤圈
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
推进骨干路网建设
成都将持续推进职住平衡,丰富“轨道+公交+慢行”多样化绿色出行选择,用高效接驳换乘降低市民出行时间成本,以智慧化、智能化、人本化的交通服务为市民通勤保驾护航,让市民在往返途中感受“触手可及的便利”,让单调乏味的通勤变为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场景体验。
职住平衡
今年,将着力推进《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成都市产业功能区规划导则》编制,持续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交通基础设施提升
今年,成都市将精准化、针对性实施一批市政交通项目:加快完善“环+射”路网系统建设,持续推进东西城市轴线、天府大道北延线、羊西线、草金路等骨干路网建设,打通市域“断头路”20条以上;建成智能停车综合管理平台,构建成都市统一的“成都停车”客户端。完成60条城市道路路面黑化整治,完成10000座检查井盖病害治理,完成300条人行道提升整治;提升慢行出行环境,天府绿道开工800公里、建成600公里,建设1000条社区绿道,完善自行车道200公里。
公共交通提质
到2025年,实现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率达60%、建成区轨道站点800米范围覆盖面超过60%、轨道交通实现区(市)县全覆盖、产业功能区覆盖率超过50%。
今年,将新开及调整公交接驳线路20条以上,在公共交通站点周边合理设置共享单车停放点位并实施精准调度。
交通治理优化
开展“明路权、礼让行”系列行动等七大行动。今年,将着力推动交叉口渠化优化和信号配时优化,完成20处交通堵点治理,实施不少于30个“片区微循环”。
通勤场景营造
推进社区商业和TOD建设等三大行动,构建与生活场景相互衔接、多功能复合的通勤场景,让市民在“回家的路”上解决80%的日常生活和社交需求。
今年,成都市将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完善社区商业政策体系,打造示范性消费新场景36个;推动社区绿道“串街链户”,打造书店、花店、商店、咖啡馆(茶馆)“三店一馆”基本设施。
交通政策引导
今年,将实施差异化、精准化停车收费政策。
未来五年,成都将构建形成“通勤圈”“生活圈”“商业圈”高度融合的通勤体系,中心城区建成区平均通勤时间缩减到35分钟,平均通勤距离保持在8-10公里合理范围,30分钟内通勤人口占比达到45%,绿色交通分担率达到70%,城市交通管理达到国际先进城市水平。
早上7点半,都江堰快铁站人头攒动,赵燕就要从这里乘坐成灌铁路列车,进城去上班。安检、刷卡进站、上车,由于没有了提前网上购票的环节,整个流程和地铁几乎无异。“现在方便太多了,成灌铁路公交化运营,关键是还能刷公交卡乘车,就和坐地铁一样。”赵燕说。不到8点,列车停靠在犀浦站,赵燕走下车厢,同台换乘地铁2号线,30分钟后,赵燕就已经在市区的办公室,开启了一天的工作。
赵燕表示,以前成灌铁路不仅班次少,还需要提前购票,因为车次少,买票也变得相对困难,因此,住在都江堰,在市区上班变得有些不可能。然而随着成都市铁路公交化的不断推进,半年前,赵燕做出了一个决定——从市区搬回都江堰。“如今,成灌铁路班次变得越来越多,和地铁一样方便,这让城里工作、城外居住也变成了现实。”赵燕说,通勤的便利高效,让像她这样因工作和家庭穿梭城里城外的人如居城内,都江堰通往成都中心城区的距离也在不断缩短。“通勤距离不断拉近的,是心理距离,是信息流、资金流和商机流,是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大机遇。”赵燕说。
就在赵燕在办公室开始一天工作的时候,交警十一分局科规中队中队长杜宇也开始了为提升道路通行效率进行的一场“手术”做准备。
“你看,这就是南熏大道,是不是在高峰时期非常拥堵。”指着监控拍摄下的画面,杜宇说早高峰时段,南熏大道太极立交桥至温江区公安分局方向左转排队长度超过300米,车辆需多次排队才能通过。“为了提升道路的通行效率,提升市民通勤的效率,我们决定对南熏大道进行一场‘手术’。”杜宇说,“手术”后南熏大道将实行潮汐式车道。具体来说,就是考虑增加左转进口道数量,利用压缩车道的方式增加一条机动车道,早高峰时段设置为由北往南的左转车道,增加左转车道通行能力,其他时段设置为由南向北的左转车道,利用滨江路南段缓解雕塑路口压力。
“经过数据测算,实行潮汐车道后,南熏大道这一堵点的通行效率将有效提升,预计整体通行能力提高18.4%。”杜宇说,与此同时,高峰时段该堵点左转平均排队长度、排队次数也将大幅减少,预计左转车流排队长度从优化前的332米缩减至50米以内,左转平均排队次数将从优化前的3次减少至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