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加快恢复 2020年成都GDP增长4.0%

  • 2021年01月29日 14时00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字体:
  • 刚刚过去的2020年,成都市经济运行加快恢复,发展态势稳步向好。据成都市统计局介绍,根据市(州)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0年,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7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0%(下同)。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55.2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418.5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643.0亿元,增长3.6%。三次产业结构为3.7∶30.6∶65.7。

    看三次产业

    协同恢复,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回顾2020年,成都三次产业协同恢复,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以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推动经济工作组织方式变革,形成“5+5+1”产业体系—14个产业生态圈—66个产业功能区三级协同支撑体系,三次产业复苏进展加快,供给侧活力持续增强。

    规上工业12月增速年内最高

    工业发展企稳向好。实施“工业稳链补链行动”,有效改善产业链供应链循环。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其中12月当月增长9.4%,为年内最高单月增速。

    高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增加值增长11.8%,拉动成都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个百分点。重点企业生产提速,30户工业龙头企业产值增长5.1%,其中6户企业产值增速超30%。企业经营效益显著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5.0%、29.5%,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2.3、30.3个百分点。

    服务业对成都市经济增长贡献52.2%

    服务业发展逐步恢复。2020年,成都召开成都市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会,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质效、增强后劲动能。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对成都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2%。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1—11月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3.7%、16.0%、11.6%,与数字经济相关的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78.0%、37.3%。

    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不断加快,成都农商行顺利回归市、区国企控股,中欧国际交易所西部中心落户成都,实施“三大金融基础工程”,出台“蓉易贷”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加快特色金融功能区建设,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上升至43位,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114.8亿元,同比增长7.7%。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长0.6%

    农业生产总体稳定。种植业生产平稳,2020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长0.6%,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微降1.9%;粮食总产量227.9万吨,增长0.9%;经济作物产量826.4万吨,增长0.6%。畜牧业生产稳步恢复,随着生猪养殖利好政策的逐步落实,生猪产能持续恢复,全年生猪出栏400.4万头,增长8.4%。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25.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1万亩。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实施乡村振兴项目424个,完成投资511.8亿元。

    看三大需求

    活力激发,内外循环持续通畅

    2020年,成都持续强化项目招引攻坚,实施新消费引领的提振内需行动,积极发展外贸新业态,有效投资持续扩大、消费需求不断释放、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需求侧活力持续激发。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9%

    固定资产投资质效提升。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9%,增速较前三季度提高2.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持续回升,同比增长2.9%,增速高于上年1.7个百分点;电子信息、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6.5%、13.2%。基建领域投入加快,在大运会场馆、天府国际机场、地铁等重大项目带动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4.3%,增速高于上年8.5个百分点。以5G基站、充电桩为主的新基建项目187个,完成投资超300亿元。民生保障投入持续加强,公共服务投资增长29.8%,连续10个月保持20%以上增速,教育、卫生投资增长23.4%、44.5%。

    重点区域投资较快增长,天府新区成都片区、“东进”区域完成投资分别增长15.0%、8.4%。为期三个月的项目招引攻坚行动成果显著,签约注册重大项目497个,计划总投资8671亿元,增长57.7%,其中百亿级重大项目28个。

    新增首店数量位居全国第三

    消费需求稳步回升。202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18.5亿元,同比下降2.3%,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2.4个百分点,当月增速自8月以来连续5个月保持正增长。商品零售继续向好,16个限额以上商品门类中,8个门类实现正增长;可穿戴智能设备、新能源汽车分别增长164.6%、38.7%。餐饮消费逐步恢复,限额以上餐饮收入增长7.3%,12月份增长17.3%,连续6个月单月两位数增长。新消费形态不断发展,限额以上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餐饮收入增长14.5%、219.7%。新增落户首店386家,位居全国第三。

    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2.4%

    外贸增长逆势上扬。2020年实现进出口总额7154.2亿元,同比增长22.4%。其中,出口总额4106.8亿元,增长23.7%;进口总额3047.4亿元,增长20.7%。

    加工贸易持续增长,以加工贸易方式实现进出口总额5031.6亿元,增长25.8%。外贸商品结构持续改善,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出口总额3384.3亿元,增长33.6%,占出口总额的82.4%。“一带一路”合作持续深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进出口总额2226.6亿元,增长29.9%;对欧盟、东盟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30.1%、20.0%。保税贸易增势良好,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实现进出口总额5491.7亿元,增长26.8%,贸易总额稳居全国同类保税区首位。自贸试验区改革纵深推进,自贸试验区新增企业、注册资本数,均在全国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中排名第一。

    看创新生态

    营商环境优化,高质量发展势能积蓄

    2020年,成都积极抢抓城市发展机遇,以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创新生态为关键举措,加快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企业开办时间缩至0.5个工作日内

    出台实施国际化营商环境3.0版政策,积极打造“蓉易办”政务服务品牌,连续三年获评“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减税降费成效显著,1—11月新增减税降费229.7亿元,惠及纳税与缴费人48.3万户次,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13.3亿元;全年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353.3亿元。现有境内外上市(含过会)公司122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97家,新增上市公司19家。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拓宽企业开办便企项目,推广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应用,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0.5个工作日以内,新登记市场主体61.8万户,增长15.6%。

    成都市新经济企业达45.8万户

    新经济新动能增势蓄力,深入推进新经济“双百工程”和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已累计培育224家双百企业,1318家新经济梯度企业,举办10场“场景营城产品赋能”双千发布会,吸引社会资本超过600亿元。成都市新经济企业注册数共计45.8万户,成都已成为“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之一。创新活力持续迸发,以“两区一城”为主要载体优化西部(成都)科学城“一区四核”布局,成都超算中心建成投运,新增市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62家,累计突破250家,其中国家级“双创”载体达75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6000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

    看开放格局

    厚植新优势,国际门户枢纽地位持续提升

    2020年,成都以开放发展厚植新优势,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腹地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亚蓉欧立体大通道体系基本形成,对外交往中心加快建设,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显著提升。

    国际航线规模稳居中西部第一

    城市枢纽能级不断提升。国际航空大通道持续拓展,开通国际(地区)客货运航线130条,其中定期直飞航线79条,新开通6条,国际航线规模稳居全国第四、中西部第一。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4074.2万人次,居全国机场第二;起降架次量和总客运航班数均居全球机场第八。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获批设立省级经开区,国际班列开行4317列,同比增长35.5%;中欧班列(成渝)开行近5000列,历年累计开行量达14000列,占全国中欧班列开行总量的40%。

    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305家

    刚刚过去的这一年,成都对外交往持续深化,外国获批在蓉设立领事机构达到20家,国际友城和国际友好合作关系城市104个,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305家。外资招引持续加强,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99家,外商投资实际到位504.2亿元,新批或增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外资项目112个。四川天府新区成为首批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之一。对外开放程度更深,境外投资已分布在全球87个国家和地区,“走出去”企业数增长8.9%,经济外向度达40.4%,为近年来最高水平。

    看重大战略

    深化成渝合作,唱好“双城记”

    聚焦“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成都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以“主干”担当深化成渝合作,加快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高标准建设成都东部新区,为唱好“双城记”蓄势提能。

    过去这一年里,成渝合作全面加强。深入落实川渝党政联席会议部署,编制推动成渝全面深化合作工作方案。合力建设便捷交通网络,成达万高铁开工建设,成渝客专提速运营,成渝中线高铁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成渝正式进入1小时交通圈,公交轨道实现“一码通乘”。协同建强现代产业体系,合力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加快共建西部科学城,共同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世界产业集群。

    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走深走实。交通网络加快构建,成资S3线建设启动,开工建设蒲丹路、货运大道等14个“断头路”项目。共建金融统一开放市场,成都银行、成都农商银行分支机构全覆盖德眉资3市,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60亿元。创新资源要素交易机制,成都农交所以“合资共建”模式在3市分别建立子公司,累计成交项目3121宗、交易金额56.31亿元。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德眉资200余所学校与成都学校结对共建,四川大学眉山校区、电子科大成都学院什邡校区加快建设。

    东部新区建设顺利起步。东部新区成为省级新区,新区形成规划一张图平台,完成城市风貌、蓝绿空间、综合交通、智慧城市、大地景观等23个专项规划编制。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天府国际机场建成试飞,配套轨道交通线路开通运营,成功签约重大产业项目22个,全区在建项目141个,计划总投资1971.8亿元。

    看民生福祉

    城市品质提升,居民收入平稳增长

    成都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创新公共服务组织和供给方式,打响“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品牌,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2020年,城市绿道建设持续推进,新建天府绿道650公里,累计建成4408公里,依托绿道串联生态区26个、绿带47个、公园53个。地表水水质持续向好,地表水断面I—Ⅲ类占比95.4%,较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空气质量稳步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80天,优良比例达76.5%,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5.9%、4.7%。

    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教育医疗资源供给不断加强,新投用学校(幼儿园)191所、公办学位9.8万个,39.7万名流动人员随迁子女在蓉入学,新增三级甲等综合医院3家。民生保障力度持续提升,1—11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支出增长8.2%、16.0%。公共交通建设成效显著,新开通运营5条地铁线路,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558公里,成为全国轨道交通“第四城”。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593元,比上年增长5.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32元,增长8.5%,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4∶1。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城镇新增就业25.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持续控制在3%以内。连续12年荣登“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责任编辑: 祝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经济运行加快恢复 2020年成都GDP增长4.0%

  • 2021年01月29日 14时00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刚刚过去的2020年,成都市经济运行加快恢复,发展态势稳步向好。据成都市统计局介绍,根据市(州)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0年,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7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0%(下同)。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55.2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418.5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643.0亿元,增长3.6%。三次产业结构为3.7∶30.6∶65.7。

    看三次产业

    协同恢复,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回顾2020年,成都三次产业协同恢复,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以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推动经济工作组织方式变革,形成“5+5+1”产业体系—14个产业生态圈—66个产业功能区三级协同支撑体系,三次产业复苏进展加快,供给侧活力持续增强。

    规上工业12月增速年内最高

    工业发展企稳向好。实施“工业稳链补链行动”,有效改善产业链供应链循环。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其中12月当月增长9.4%,为年内最高单月增速。

    高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增加值增长11.8%,拉动成都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个百分点。重点企业生产提速,30户工业龙头企业产值增长5.1%,其中6户企业产值增速超30%。企业经营效益显著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5.0%、29.5%,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2.3、30.3个百分点。

    服务业对成都市经济增长贡献52.2%

    服务业发展逐步恢复。2020年,成都召开成都市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会,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质效、增强后劲动能。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对成都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2%。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1—11月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3.7%、16.0%、11.6%,与数字经济相关的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78.0%、37.3%。

    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不断加快,成都农商行顺利回归市、区国企控股,中欧国际交易所西部中心落户成都,实施“三大金融基础工程”,出台“蓉易贷”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加快特色金融功能区建设,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上升至43位,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114.8亿元,同比增长7.7%。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长0.6%

    农业生产总体稳定。种植业生产平稳,2020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长0.6%,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微降1.9%;粮食总产量227.9万吨,增长0.9%;经济作物产量826.4万吨,增长0.6%。畜牧业生产稳步恢复,随着生猪养殖利好政策的逐步落实,生猪产能持续恢复,全年生猪出栏400.4万头,增长8.4%。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25.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1万亩。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实施乡村振兴项目424个,完成投资511.8亿元。

    看三大需求

    活力激发,内外循环持续通畅

    2020年,成都持续强化项目招引攻坚,实施新消费引领的提振内需行动,积极发展外贸新业态,有效投资持续扩大、消费需求不断释放、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需求侧活力持续激发。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9%

    固定资产投资质效提升。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9%,增速较前三季度提高2.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持续回升,同比增长2.9%,增速高于上年1.7个百分点;电子信息、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6.5%、13.2%。基建领域投入加快,在大运会场馆、天府国际机场、地铁等重大项目带动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4.3%,增速高于上年8.5个百分点。以5G基站、充电桩为主的新基建项目187个,完成投资超300亿元。民生保障投入持续加强,公共服务投资增长29.8%,连续10个月保持20%以上增速,教育、卫生投资增长23.4%、44.5%。

    重点区域投资较快增长,天府新区成都片区、“东进”区域完成投资分别增长15.0%、8.4%。为期三个月的项目招引攻坚行动成果显著,签约注册重大项目497个,计划总投资8671亿元,增长57.7%,其中百亿级重大项目28个。

    新增首店数量位居全国第三

    消费需求稳步回升。202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18.5亿元,同比下降2.3%,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2.4个百分点,当月增速自8月以来连续5个月保持正增长。商品零售继续向好,16个限额以上商品门类中,8个门类实现正增长;可穿戴智能设备、新能源汽车分别增长164.6%、38.7%。餐饮消费逐步恢复,限额以上餐饮收入增长7.3%,12月份增长17.3%,连续6个月单月两位数增长。新消费形态不断发展,限额以上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餐饮收入增长14.5%、219.7%。新增落户首店386家,位居全国第三。

    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2.4%

    外贸增长逆势上扬。2020年实现进出口总额7154.2亿元,同比增长22.4%。其中,出口总额4106.8亿元,增长23.7%;进口总额3047.4亿元,增长20.7%。

    加工贸易持续增长,以加工贸易方式实现进出口总额5031.6亿元,增长25.8%。外贸商品结构持续改善,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出口总额3384.3亿元,增长33.6%,占出口总额的82.4%。“一带一路”合作持续深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进出口总额2226.6亿元,增长29.9%;对欧盟、东盟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30.1%、20.0%。保税贸易增势良好,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实现进出口总额5491.7亿元,增长26.8%,贸易总额稳居全国同类保税区首位。自贸试验区改革纵深推进,自贸试验区新增企业、注册资本数,均在全国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中排名第一。

    看创新生态

    营商环境优化,高质量发展势能积蓄

    2020年,成都积极抢抓城市发展机遇,以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创新生态为关键举措,加快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企业开办时间缩至0.5个工作日内

    出台实施国际化营商环境3.0版政策,积极打造“蓉易办”政务服务品牌,连续三年获评“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减税降费成效显著,1—11月新增减税降费229.7亿元,惠及纳税与缴费人48.3万户次,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13.3亿元;全年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353.3亿元。现有境内外上市(含过会)公司122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97家,新增上市公司19家。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拓宽企业开办便企项目,推广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应用,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0.5个工作日以内,新登记市场主体61.8万户,增长15.6%。

    成都市新经济企业达45.8万户

    新经济新动能增势蓄力,深入推进新经济“双百工程”和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已累计培育224家双百企业,1318家新经济梯度企业,举办10场“场景营城产品赋能”双千发布会,吸引社会资本超过600亿元。成都市新经济企业注册数共计45.8万户,成都已成为“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之一。创新活力持续迸发,以“两区一城”为主要载体优化西部(成都)科学城“一区四核”布局,成都超算中心建成投运,新增市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62家,累计突破250家,其中国家级“双创”载体达75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6000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

    看开放格局

    厚植新优势,国际门户枢纽地位持续提升

    2020年,成都以开放发展厚植新优势,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腹地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亚蓉欧立体大通道体系基本形成,对外交往中心加快建设,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显著提升。

    国际航线规模稳居中西部第一

    城市枢纽能级不断提升。国际航空大通道持续拓展,开通国际(地区)客货运航线130条,其中定期直飞航线79条,新开通6条,国际航线规模稳居全国第四、中西部第一。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4074.2万人次,居全国机场第二;起降架次量和总客运航班数均居全球机场第八。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获批设立省级经开区,国际班列开行4317列,同比增长35.5%;中欧班列(成渝)开行近5000列,历年累计开行量达14000列,占全国中欧班列开行总量的40%。

    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305家

    刚刚过去的这一年,成都对外交往持续深化,外国获批在蓉设立领事机构达到20家,国际友城和国际友好合作关系城市104个,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305家。外资招引持续加强,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99家,外商投资实际到位504.2亿元,新批或增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外资项目112个。四川天府新区成为首批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之一。对外开放程度更深,境外投资已分布在全球87个国家和地区,“走出去”企业数增长8.9%,经济外向度达40.4%,为近年来最高水平。

    看重大战略

    深化成渝合作,唱好“双城记”

    聚焦“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成都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以“主干”担当深化成渝合作,加快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高标准建设成都东部新区,为唱好“双城记”蓄势提能。

    过去这一年里,成渝合作全面加强。深入落实川渝党政联席会议部署,编制推动成渝全面深化合作工作方案。合力建设便捷交通网络,成达万高铁开工建设,成渝客专提速运营,成渝中线高铁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成渝正式进入1小时交通圈,公交轨道实现“一码通乘”。协同建强现代产业体系,合力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加快共建西部科学城,共同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世界产业集群。

    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走深走实。交通网络加快构建,成资S3线建设启动,开工建设蒲丹路、货运大道等14个“断头路”项目。共建金融统一开放市场,成都银行、成都农商银行分支机构全覆盖德眉资3市,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60亿元。创新资源要素交易机制,成都农交所以“合资共建”模式在3市分别建立子公司,累计成交项目3121宗、交易金额56.31亿元。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德眉资200余所学校与成都学校结对共建,四川大学眉山校区、电子科大成都学院什邡校区加快建设。

    东部新区建设顺利起步。东部新区成为省级新区,新区形成规划一张图平台,完成城市风貌、蓝绿空间、综合交通、智慧城市、大地景观等23个专项规划编制。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天府国际机场建成试飞,配套轨道交通线路开通运营,成功签约重大产业项目22个,全区在建项目141个,计划总投资1971.8亿元。

    看民生福祉

    城市品质提升,居民收入平稳增长

    成都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创新公共服务组织和供给方式,打响“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品牌,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2020年,城市绿道建设持续推进,新建天府绿道650公里,累计建成4408公里,依托绿道串联生态区26个、绿带47个、公园53个。地表水水质持续向好,地表水断面I—Ⅲ类占比95.4%,较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空气质量稳步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80天,优良比例达76.5%,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5.9%、4.7%。

    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教育医疗资源供给不断加强,新投用学校(幼儿园)191所、公办学位9.8万个,39.7万名流动人员随迁子女在蓉入学,新增三级甲等综合医院3家。民生保障力度持续提升,1—11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支出增长8.2%、16.0%。公共交通建设成效显著,新开通运营5条地铁线路,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558公里,成为全国轨道交通“第四城”。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593元,比上年增长5.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32元,增长8.5%,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4∶1。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城镇新增就业25.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持续控制在3%以内。连续12年荣登“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责任编辑: 祝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