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高质量建设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市
 打造成渝双城区域科教中心

  • 2020年09月14日 15时22分
  • 来源: 宜宾市府
  • 【字体:
  • 大学是社会的灯塔,闪耀着思想之光,照亮城市未来的前行之路。

    大学孕育着科学的土壤,汇聚、培养人才,新思想的碰撞,会裂变出惊人的城市活力。

    一座没有大学的城市,未来是没有竞争力的。

    2016年,长江首城宜宾市,仅有1所本科院校、1所高职院校,在校本专科生2.5万人,万人大学生数46.2人,远低于四川省162.35人的平均水平。

    这一年,宜宾市委、市政府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科学作出建设大学城科创城的战略部署,举全市之力推动大学城科创城建设,开启了一条西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之路。

    短短四年,宜宾大学城,9所新的大学拔地而起,将宜宾的在校大学生从2016年的2.5万人增加到7万人。

    科创城,11所产研院和2个院士工作站入驻运行,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显著提升。

    产业城,以智能终端企业、汽车、轨道交通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从无到有,迅猛发展,已成为宜宾新的经济增长极。

    “产教研城”同频共振间,265个“产学研”合作项目全面铺开,超过200项联合攻关、技术研发和市场化项目多点开花……

    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宜宾,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成为四川省唯一的“产教研城”一体化试验区和国家首批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为2021年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2025年建成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和发展动能。

    年轻的大学城年轻的宜宾

    9月9日,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开校,来自全国各地的1680名学生,将到宜宾求学。

    这所以“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治学理念的大学,坐落在宜宾三江新区的大学城内,紧邻美丽的桃花潭湿地公园,规划占地面积1000亩,办学容量为10000名学生规模,项目计划分两期建成,总投资近40亿元。

    开校典礼上,宜宾市委书记刘中伯说,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开校是宜宾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将进一步增强宜宾科教实力,提升宜宾城市能级和开放形象,为宜宾建设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市和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注入强大动力。

    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党委书记徐仕海,从筹划到建设,全程参与了校区的修建。他赞叹道,宜宾虽然地处川南一隅,但站位和视野却是国际一流的,和成都理工大学的理想非常契合。大学可以汇聚人才,输出人才,增加交流,全过程、全方位影响城市文化,改变城市发展生态。宜宾着眼长远,兴建大学城、科创城,为宜宾的发展腾飞,补齐了短板,筑牢了基础。

    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设置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智能科学与技术等11个与宜宾优势产业集群构建高度契合的专业布局,配套落地重点实验室、地热+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将促进宜宾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宜宾形成加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大学承担着四个使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作为本地的两所高校之一的宜宾学院,过去几年共有三分之一毕业生留在了宜宾,从事各行业工作,对城市发展贡献很大。

    如今,宜宾采取“交钥匙工程”、高校师生“拎包入住”方式合作办学,创新实施“三个三分之一”土地整体开发模式(三分之一用于大学教学科研,三分之一用于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三分之一用于商业商住市场化开发),通过经营城市收益推动“双城”建设,短短四年间,宜宾大学城无中生有、扎堆聚集、跨越突破。

    目前,宜宾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的大学城、科创城“双城”,已基本建成首期12平方公里,四川大学研究生分院、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分院、西华大学宜宾校区、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等高校建成,在校大学生达到7万人,跃居川南第一、全省前列。

    大学城拔地而起,科创城同步兴起。作为大学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宜宾市科技创新中心于2019年3月建成开园,引入清华启迪实施整体运营,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同济汽车研究院等产研院和邓中翰等院士工作站入驻,建成全省首个厅市共建智能终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酿酒专用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川南分中心等省级创新型平台。

    四川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国表示:“建大学,要长期才能体现价值。宜宾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市的远见卓识,令人钦佩!”

    随着大学城、科创城的建设,学识渊博的老师、科学严谨的研究人员、朝气蓬勃的年轻大学生,从全国各地汇聚到宜宾,他们身上迸发出来的能量,正悄悄改变着宜宾的城市气质,让城市变得年轻而有活力。

    “双城”筑梦宜宾新未来

    千秋基业,教育为本。

    在宜宾的决策者看来,一座城市,一个地方,能走多远,取决于教育、科研这些新的“基础设施”的厚薄。

    梳理全球城市会发现,因发展大学兴办教育而崛起的案例有很多。

    谢菲尔德市,英国著名“钢铁之城”和工业革命重镇,上世纪70年代,因国际竞争加剧、煤炭工业衰败、人工成本增加、环境污染严重,沦为“锈带”城市。为了转型,谢菲尔德市加码教育,在全英知名研究型学府谢菲尔德大学的引领下,该市从传统制造业转向高端技术制造业,促成众多高端制造企业入驻,周边矿区就业率从上世纪80年代初4%升为目前86%。

    高校是创新的源泉,美国斯坦福大学倡导创新,始终站在科学技术前沿,与企业合作的办学,支持创业,培养了包括谷歌、惠普、雅虎、特斯拉、思科等众多高科技公司的领导者,也成就了硅谷。

    作为西部的一座山城,宜宾市渴望着以文兴城。

    这座古时被称为戎州、叙州的江城,诗圣杜甫来过,黄庭坚走过,他们写诗作词,传道育人,引宜宾尚文重教之风潮。即便在国难当头、烽火硝烟、物资奇缺的抗战时期,李庄以一个仅有3000人的小镇,接纳了包括同济大学、中央博物院在内的国内10余家教育科研学术单位的学者、师生及家属,共1.2万余人,长达六年。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等一大批大师,云集宜宾李庄,培养人才,传承华夏文脉。

    如今,斗转星移,宜宾市举全市之力,按照“城市围绕大学建、产业依托教育兴”的“产教研城”融合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双城、三园、四基地”(大学城、科创城,高教园、高职园、大学科技园,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基地)建设。

    宜宾三江新区龙头山下,正在崛起大学城、科创城和产业城,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完美衔接的“U形”产业发展创新谷。

    前端教育链,大学城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孕育着创新种子;中端创新链,科创城汇聚科研机构、国内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研发产品,孵化创新企业;后端产业链,产业城里的成百上千家企业,规模化生产制造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比如,四川轻化工大学是国内最早培养白酒专业人才的本科院校之一,被誉为“中国白酒高端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该校依托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生产管理、文化传播的强大师资力量,全产业链服务宜宾白酒产业。

    同济大学宜宾汽车研究院,是最早落户宜宾的科研院所之一,背靠同济大学,70多名研发人员自主研发出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车型,有望和宜宾本土车企——宜宾凯翼汽车有限公司合作量产。

    智能终端企业四川朵唯联合电子科技大学,共建“创新研究中心、研究生实习基地”,并围绕“基础技术研究、高新技术应用”进行广泛合作,目前在手机终端安全防控及测试技术提升领域,正在实施2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四川苏格公司100多名研发人员,8成来自宜宾的大学毕业生,同时,苏格公司还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进行产线技术升级改造,提升生产效率。

    宜宾“双城”建设,解决了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和技术缺乏问题,并进一步提升了宜宾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双轮”的驱动力。既推动了食品饮料、能源化工、轻纺建材等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巩固提升,2019年五粮液集团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又促进了8+2+1新兴产业无中生有、培育壮大,建设智能终端产业园、汽车产业园、装备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等产业园,115个智能终端项目、年产能20万辆的凯翼汽车和奇瑞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工厂、中国中车智能轨道交通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宁德时代动力、大数据中心、极米智能光电加快建设。去年,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9.6%,二产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7%。

    “产教融合”推动宜宾裂变发展

    眼下,宜宾正在下一盘“大棋”。

    这盘大棋,发端于“双城”建设,发展于产教融合。

    电子科技大学牵手宜宾,不仅首创科教、人才培养和产业孵化研究“三院合一”运行模式,还与四川科技厅、宜宾市政府共同建设全省首个厅市共建的智能终端重点实验室,从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方面,为宜宾智能终端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围绕轨道交通产业,宜宾引入西南交通大学共建西南交通大学宜宾园区,从交通运输、商贸物流、新材料、智能制造、交通信息等方向进行学生培养。

    围绕竹产业,引入浙江农林大学与宜宾学院共建竹学院,着力提升竹产业人才数量和质量。

    五粮液集团依托白酒行业优质资源,与四川轻化工大学共建中国白酒学院,开设酿造工程与工艺、酿造信息化、酿造智能化等专业,着力打造白酒全产业链、全学科链、全培养链的人才培养体系……

    宜宾,将“产教融合”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性举措,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系统谋划、一体推进、协调联动,宜宾实现了互融共促,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9年,宜宾市GDP实现2601.9亿元、增长8.8%,总量上升至全省第3位,增速居全省第1位;绝大多数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部分指标实现了自2000年以来的最好位次。今年上半年,宜宾市GDP实现1157.99亿元、增长2.4%,增速居全省第1位。

    宜宾“双城”高校、科研机构获得国家专利576项、累计转化各类科技成果400多项,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2016年的47%跃升到2019年的56%。

    今年1月,国家提出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西部科技创新中心,支持两地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宜宾市勇担使命,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落实四川省委工作部署,确定新目标,到2021年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2025年建成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

    宜宾将用好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金字招牌”,高质量建设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市,全力打造成渝地区区域科教中心,以“双城、三园、四基地”为主要承载区,积极参与中国西部科学城建设,加快实现10所普通高校、10万大学生和10所高职院校、10万高职生的2个“双10”目标。

    未来,宜宾将坚持“双城”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强市”引领高质量发展,“双轮”驱动产业创新发展,城园区一体联动发展,为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责任编辑: 贺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宜宾高质量建设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市
     打造成渝双城区域科教中心

  • 2020年09月14日 15时22分
  • 来源: 宜宾市府
  • 大学是社会的灯塔,闪耀着思想之光,照亮城市未来的前行之路。

    大学孕育着科学的土壤,汇聚、培养人才,新思想的碰撞,会裂变出惊人的城市活力。

    一座没有大学的城市,未来是没有竞争力的。

    2016年,长江首城宜宾市,仅有1所本科院校、1所高职院校,在校本专科生2.5万人,万人大学生数46.2人,远低于四川省162.35人的平均水平。

    这一年,宜宾市委、市政府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科学作出建设大学城科创城的战略部署,举全市之力推动大学城科创城建设,开启了一条西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之路。

    短短四年,宜宾大学城,9所新的大学拔地而起,将宜宾的在校大学生从2016年的2.5万人增加到7万人。

    科创城,11所产研院和2个院士工作站入驻运行,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显著提升。

    产业城,以智能终端企业、汽车、轨道交通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从无到有,迅猛发展,已成为宜宾新的经济增长极。

    “产教研城”同频共振间,265个“产学研”合作项目全面铺开,超过200项联合攻关、技术研发和市场化项目多点开花……

    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宜宾,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成为四川省唯一的“产教研城”一体化试验区和国家首批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为2021年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2025年建成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和发展动能。

    年轻的大学城年轻的宜宾

    9月9日,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开校,来自全国各地的1680名学生,将到宜宾求学。

    这所以“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治学理念的大学,坐落在宜宾三江新区的大学城内,紧邻美丽的桃花潭湿地公园,规划占地面积1000亩,办学容量为10000名学生规模,项目计划分两期建成,总投资近40亿元。

    开校典礼上,宜宾市委书记刘中伯说,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开校是宜宾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将进一步增强宜宾科教实力,提升宜宾城市能级和开放形象,为宜宾建设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市和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注入强大动力。

    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党委书记徐仕海,从筹划到建设,全程参与了校区的修建。他赞叹道,宜宾虽然地处川南一隅,但站位和视野却是国际一流的,和成都理工大学的理想非常契合。大学可以汇聚人才,输出人才,增加交流,全过程、全方位影响城市文化,改变城市发展生态。宜宾着眼长远,兴建大学城、科创城,为宜宾的发展腾飞,补齐了短板,筑牢了基础。

    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设置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智能科学与技术等11个与宜宾优势产业集群构建高度契合的专业布局,配套落地重点实验室、地热+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将促进宜宾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宜宾形成加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大学承担着四个使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作为本地的两所高校之一的宜宾学院,过去几年共有三分之一毕业生留在了宜宾,从事各行业工作,对城市发展贡献很大。

    如今,宜宾采取“交钥匙工程”、高校师生“拎包入住”方式合作办学,创新实施“三个三分之一”土地整体开发模式(三分之一用于大学教学科研,三分之一用于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三分之一用于商业商住市场化开发),通过经营城市收益推动“双城”建设,短短四年间,宜宾大学城无中生有、扎堆聚集、跨越突破。

    目前,宜宾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的大学城、科创城“双城”,已基本建成首期12平方公里,四川大学研究生分院、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分院、西华大学宜宾校区、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等高校建成,在校大学生达到7万人,跃居川南第一、全省前列。

    大学城拔地而起,科创城同步兴起。作为大学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宜宾市科技创新中心于2019年3月建成开园,引入清华启迪实施整体运营,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同济汽车研究院等产研院和邓中翰等院士工作站入驻,建成全省首个厅市共建智能终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酿酒专用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川南分中心等省级创新型平台。

    四川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国表示:“建大学,要长期才能体现价值。宜宾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市的远见卓识,令人钦佩!”

    随着大学城、科创城的建设,学识渊博的老师、科学严谨的研究人员、朝气蓬勃的年轻大学生,从全国各地汇聚到宜宾,他们身上迸发出来的能量,正悄悄改变着宜宾的城市气质,让城市变得年轻而有活力。

    “双城”筑梦宜宾新未来

    千秋基业,教育为本。

    在宜宾的决策者看来,一座城市,一个地方,能走多远,取决于教育、科研这些新的“基础设施”的厚薄。

    梳理全球城市会发现,因发展大学兴办教育而崛起的案例有很多。

    谢菲尔德市,英国著名“钢铁之城”和工业革命重镇,上世纪70年代,因国际竞争加剧、煤炭工业衰败、人工成本增加、环境污染严重,沦为“锈带”城市。为了转型,谢菲尔德市加码教育,在全英知名研究型学府谢菲尔德大学的引领下,该市从传统制造业转向高端技术制造业,促成众多高端制造企业入驻,周边矿区就业率从上世纪80年代初4%升为目前86%。

    高校是创新的源泉,美国斯坦福大学倡导创新,始终站在科学技术前沿,与企业合作的办学,支持创业,培养了包括谷歌、惠普、雅虎、特斯拉、思科等众多高科技公司的领导者,也成就了硅谷。

    作为西部的一座山城,宜宾市渴望着以文兴城。

    这座古时被称为戎州、叙州的江城,诗圣杜甫来过,黄庭坚走过,他们写诗作词,传道育人,引宜宾尚文重教之风潮。即便在国难当头、烽火硝烟、物资奇缺的抗战时期,李庄以一个仅有3000人的小镇,接纳了包括同济大学、中央博物院在内的国内10余家教育科研学术单位的学者、师生及家属,共1.2万余人,长达六年。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等一大批大师,云集宜宾李庄,培养人才,传承华夏文脉。

    如今,斗转星移,宜宾市举全市之力,按照“城市围绕大学建、产业依托教育兴”的“产教研城”融合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双城、三园、四基地”(大学城、科创城,高教园、高职园、大学科技园,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基地)建设。

    宜宾三江新区龙头山下,正在崛起大学城、科创城和产业城,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完美衔接的“U形”产业发展创新谷。

    前端教育链,大学城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孕育着创新种子;中端创新链,科创城汇聚科研机构、国内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研发产品,孵化创新企业;后端产业链,产业城里的成百上千家企业,规模化生产制造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比如,四川轻化工大学是国内最早培养白酒专业人才的本科院校之一,被誉为“中国白酒高端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该校依托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生产管理、文化传播的强大师资力量,全产业链服务宜宾白酒产业。

    同济大学宜宾汽车研究院,是最早落户宜宾的科研院所之一,背靠同济大学,70多名研发人员自主研发出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车型,有望和宜宾本土车企——宜宾凯翼汽车有限公司合作量产。

    智能终端企业四川朵唯联合电子科技大学,共建“创新研究中心、研究生实习基地”,并围绕“基础技术研究、高新技术应用”进行广泛合作,目前在手机终端安全防控及测试技术提升领域,正在实施2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四川苏格公司100多名研发人员,8成来自宜宾的大学毕业生,同时,苏格公司还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进行产线技术升级改造,提升生产效率。

    宜宾“双城”建设,解决了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和技术缺乏问题,并进一步提升了宜宾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双轮”的驱动力。既推动了食品饮料、能源化工、轻纺建材等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巩固提升,2019年五粮液集团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又促进了8+2+1新兴产业无中生有、培育壮大,建设智能终端产业园、汽车产业园、装备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等产业园,115个智能终端项目、年产能20万辆的凯翼汽车和奇瑞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工厂、中国中车智能轨道交通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宁德时代动力、大数据中心、极米智能光电加快建设。去年,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9.6%,二产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7%。

    “产教融合”推动宜宾裂变发展

    眼下,宜宾正在下一盘“大棋”。

    这盘大棋,发端于“双城”建设,发展于产教融合。

    电子科技大学牵手宜宾,不仅首创科教、人才培养和产业孵化研究“三院合一”运行模式,还与四川科技厅、宜宾市政府共同建设全省首个厅市共建的智能终端重点实验室,从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方面,为宜宾智能终端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围绕轨道交通产业,宜宾引入西南交通大学共建西南交通大学宜宾园区,从交通运输、商贸物流、新材料、智能制造、交通信息等方向进行学生培养。

    围绕竹产业,引入浙江农林大学与宜宾学院共建竹学院,着力提升竹产业人才数量和质量。

    五粮液集团依托白酒行业优质资源,与四川轻化工大学共建中国白酒学院,开设酿造工程与工艺、酿造信息化、酿造智能化等专业,着力打造白酒全产业链、全学科链、全培养链的人才培养体系……

    宜宾,将“产教融合”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性举措,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系统谋划、一体推进、协调联动,宜宾实现了互融共促,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9年,宜宾市GDP实现2601.9亿元、增长8.8%,总量上升至全省第3位,增速居全省第1位;绝大多数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部分指标实现了自2000年以来的最好位次。今年上半年,宜宾市GDP实现1157.99亿元、增长2.4%,增速居全省第1位。

    宜宾“双城”高校、科研机构获得国家专利576项、累计转化各类科技成果400多项,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2016年的47%跃升到2019年的56%。

    今年1月,国家提出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西部科技创新中心,支持两地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宜宾市勇担使命,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落实四川省委工作部署,确定新目标,到2021年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2025年建成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

    宜宾将用好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金字招牌”,高质量建设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市,全力打造成渝地区区域科教中心,以“双城、三园、四基地”为主要承载区,积极参与中国西部科学城建设,加快实现10所普通高校、10万大学生和10所高职院校、10万高职生的2个“双10”目标。

    未来,宜宾将坚持“双城”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强市”引领高质量发展,“双轮”驱动产业创新发展,城园区一体联动发展,为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责任编辑: 贺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