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出台自然资源保障稳增长“十六条”

  • 2020年08月24日 09时21分
  • 来源: 绵阳市政务网
  • 【字体:
  • 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绵阳市政府办近日印发出台《绵阳市强化自然资源保障促进经济稳增长十六条措施》(以下简称《十六条》),通过强化自然资源和规划保障,多管齐下推动全市“防疫情、稳增长、促发展”重点项目尽快落地,多点发力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六条“暖心”政策,包括强化空间规划保障、土地要素保障、矿产资源保障、政务服务保障四大部分。8月21日,绵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进行详细解读。

    疫情期间,防控建设项目先行用地,土地供后柔性监管

    如何保障疫情下的公共卫生应急保障等重大项目落地?《十六条》提出,对公共卫生、环境保护、防灾备灾、应急救援、抗疫用医疗器械生产等省级重点项目,符合规划且在2020年内开工的,可统筹安排先行用地。

    疫情期间,对疫情防控项目,可申请先行用地建设,符合条件的允许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同时,支持医疗机构进行院区改造和功能拓展,允许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合理合规提高容积率。在业内人士看来,此举将有效缓解新冠疫情背景下医疗卫生资源紧张状况,有利于提高绵阳市卫生医疗硬件实施水平。

    此外,绵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绵阳市还将实行疫情期间土地供后柔性监管。涉及疫情期间的土地出让金缴纳、开竣工期限,企业提出申请并经市政府同意后,可以适当延期。对疫情防控响应期间产生的滞纳金,《十六条》也提出了有条件的减免政策。

    很多企业纷纷表示,“对企业而言,土地出让金是一笔不小数目,通过柔性监管,将极大减少公司因疫情影响带来的资金压力,对企业振兴和恢复地方经济,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亩均论英雄”,要素跟着项目走,向低效土地“开刀”

    如何加强用地指标保障?该负责人说,以前,各地只能使用本行政辖区内的规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因经济发展差异,使用效果“参差不齐”。

    《十六条》中明确提出,将改革绵阳市现行用地计划指标管理方式,实行要素跟着项目走,用地指标向项目多项目好的优势地区倾斜。该负责人表示,“对于优质项目多,土地指标用得好的区(县)给予鼓励,打破了按行政界线使用用地指标的旧模式,实行能者多得的倾斜政策,以此实现用地指标的高效使用。”

    同时,围绕节约集约用地,《十六条》提出推动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改革。所谓“标准地”,就是有关部门在先行完成相关区域评估、先行设定控制指标的基础上,以出让等方式供应的国有建设用地。

    “如地灾危险评估、压覆矿产评估、环评、水评、能评等等,这些原本在进入审批环节后由企业办的事,被‘打包’前置到供地之前,由政府部门来完成。”该负责人介绍,这样将直接缩短项目拿地后的开工周期,大大节省建设时间和审批成本。

    通过这样的改革,拿地提速后,又如何增效?记者了解到,为了保证供地后项目的运行质量,本次改革中,绵阳市积极倡导与产出效益相挂钩,积极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

    “‘亩均论英雄’即指先行设定一系列控制指标,如投资强度、亩均营收税收等要求,企业拿地时须承诺要达到这样的指标。”该负责人说,按照《十六条》指导意见,对企业承诺而未完成,属于低效用地的,将纳入诚信管理;而对完成得好,土地利用效率高的企业给予奖励。此举还将有效改善土地闲置,进一步杜绝圈地现象发生。

    民生服务,行政审批限时办结,提高政务服务效率

    《十六条》对生猪养殖是一个利好消息。文件明确提出:取消生猪养殖附属设施用地15亩的限制,支持规模化养殖企业发展壮大。养殖设施确需占用少量零星、分散永久基本农田且无法避让的,允许使用但须补划。用地手续方面,经营者与乡镇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用地协议,即可获得用地。

    大力推广便民审批,《十六条》明确提出,清理行政审批前置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限,力争到2020年底审批材料减少50%以上,实际办理时限比法定时限平均减少70%。这也被看作自去年一系列“放管服”和审批效率改革后,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的又一次自我加压。

    按照《十六条》要求,绵阳市还将探索开展告知承诺和容缺审批。该负责人表示,“在项目主要件齐备的情况下,通过告知承诺、接件容缺受理办理政务审批手续,申请人在承诺时间内补齐材料后,我们就发放正式批文或证照,通过企业补件和部门办件并联推进,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效率。”

    责任编辑: 贺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绵阳出台自然资源保障稳增长“十六条”

  • 2020年08月24日 09时21分
  • 来源: 绵阳市政务网
  • 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绵阳市政府办近日印发出台《绵阳市强化自然资源保障促进经济稳增长十六条措施》(以下简称《十六条》),通过强化自然资源和规划保障,多管齐下推动全市“防疫情、稳增长、促发展”重点项目尽快落地,多点发力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六条“暖心”政策,包括强化空间规划保障、土地要素保障、矿产资源保障、政务服务保障四大部分。8月21日,绵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进行详细解读。

    疫情期间,防控建设项目先行用地,土地供后柔性监管

    如何保障疫情下的公共卫生应急保障等重大项目落地?《十六条》提出,对公共卫生、环境保护、防灾备灾、应急救援、抗疫用医疗器械生产等省级重点项目,符合规划且在2020年内开工的,可统筹安排先行用地。

    疫情期间,对疫情防控项目,可申请先行用地建设,符合条件的允许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同时,支持医疗机构进行院区改造和功能拓展,允许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合理合规提高容积率。在业内人士看来,此举将有效缓解新冠疫情背景下医疗卫生资源紧张状况,有利于提高绵阳市卫生医疗硬件实施水平。

    此外,绵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绵阳市还将实行疫情期间土地供后柔性监管。涉及疫情期间的土地出让金缴纳、开竣工期限,企业提出申请并经市政府同意后,可以适当延期。对疫情防控响应期间产生的滞纳金,《十六条》也提出了有条件的减免政策。

    很多企业纷纷表示,“对企业而言,土地出让金是一笔不小数目,通过柔性监管,将极大减少公司因疫情影响带来的资金压力,对企业振兴和恢复地方经济,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亩均论英雄”,要素跟着项目走,向低效土地“开刀”

    如何加强用地指标保障?该负责人说,以前,各地只能使用本行政辖区内的规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因经济发展差异,使用效果“参差不齐”。

    《十六条》中明确提出,将改革绵阳市现行用地计划指标管理方式,实行要素跟着项目走,用地指标向项目多项目好的优势地区倾斜。该负责人表示,“对于优质项目多,土地指标用得好的区(县)给予鼓励,打破了按行政界线使用用地指标的旧模式,实行能者多得的倾斜政策,以此实现用地指标的高效使用。”

    同时,围绕节约集约用地,《十六条》提出推动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改革。所谓“标准地”,就是有关部门在先行完成相关区域评估、先行设定控制指标的基础上,以出让等方式供应的国有建设用地。

    “如地灾危险评估、压覆矿产评估、环评、水评、能评等等,这些原本在进入审批环节后由企业办的事,被‘打包’前置到供地之前,由政府部门来完成。”该负责人介绍,这样将直接缩短项目拿地后的开工周期,大大节省建设时间和审批成本。

    通过这样的改革,拿地提速后,又如何增效?记者了解到,为了保证供地后项目的运行质量,本次改革中,绵阳市积极倡导与产出效益相挂钩,积极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

    “‘亩均论英雄’即指先行设定一系列控制指标,如投资强度、亩均营收税收等要求,企业拿地时须承诺要达到这样的指标。”该负责人说,按照《十六条》指导意见,对企业承诺而未完成,属于低效用地的,将纳入诚信管理;而对完成得好,土地利用效率高的企业给予奖励。此举还将有效改善土地闲置,进一步杜绝圈地现象发生。

    民生服务,行政审批限时办结,提高政务服务效率

    《十六条》对生猪养殖是一个利好消息。文件明确提出:取消生猪养殖附属设施用地15亩的限制,支持规模化养殖企业发展壮大。养殖设施确需占用少量零星、分散永久基本农田且无法避让的,允许使用但须补划。用地手续方面,经营者与乡镇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用地协议,即可获得用地。

    大力推广便民审批,《十六条》明确提出,清理行政审批前置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限,力争到2020年底审批材料减少50%以上,实际办理时限比法定时限平均减少70%。这也被看作自去年一系列“放管服”和审批效率改革后,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的又一次自我加压。

    按照《十六条》要求,绵阳市还将探索开展告知承诺和容缺审批。该负责人表示,“在项目主要件齐备的情况下,通过告知承诺、接件容缺受理办理政务审批手续,申请人在承诺时间内补齐材料后,我们就发放正式批文或证照,通过企业补件和部门办件并联推进,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效率。”

    责任编辑: 贺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