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做好“五篇文章”实现“山绿民富”
自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以来,达州市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林业优势,以夯实贫困地区生态基础、加快贫困人口脱贫增收为目标,做好规划推动、生态修复、生态富民、科技示范和部门帮扶五篇“文章”,全力助推山区脱贫攻坚。
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34%,比精准扶贫前增加2.83个百分点;林业总产值达165.07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提高到2200元,分别比精准扶贫前增加73.1亿元、911元。
规划政策推动
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要求,在精准扶贫伊始,我市结合全省林业扶贫攻坚实施方案,进一步编制细化林业扶贫规划,指导各县(市、区)做好扶贫规划工作。在编制全市“十三五”生态建设规划、“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新一轮退耕还林和第二期天保工程规划、竹产业发展暨建设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实施意见、现代林业重点县建设实施方案、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建设方案中充分考虑生态扶贫、生态富民这一重要因素,从发展布局、项目和资金安排上予以大幅倾斜。在具备连片发展林业产业的754个贫困村,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和林下经济发展。
据统计,2015年至2019年全市林业生态投入达11亿元,其中60%用到了贫困村和贫困户,确保了生态扶贫建设落地落实。
生态保护为先
达州市切实把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按照“补短板、强弱项”要求,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工程、乡村绿化美化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加大河流、库区、陡坡地等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生态扶贫的普惠性。
同时,加大森林、湿地保护力度,实施自然保护地统一管理,松线虫病防控“三年攻坚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为贯彻落实国家“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精准扶贫政策,全市从754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共选聘17918人次为生态护林员,拨付补助资金0.88亿元,达到森林保护与脱贫增收“双赢”。将天然林资源纳入保护范围,实施天然商品林管护补助114万亩,争取补助资金约700万元。加强生态扶贫资金兑现,开展资金使用稽查工作,确保涉农资金安全足额到户。
特色产业富民
达州市以现代林业重点县和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生态富民产业机制、模式及配套支持政策,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等有效模式,大力引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林业生态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园区化经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生态产业扶贫示范样板。
目前,全市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基地130万亩,培育壮大涉林龙头企业171家,其中国家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建立涉林专合社293个、家庭林场55家,建成国家森林公园4个、省级森林公园5个,建立国家森林康养试点单位2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11个、省级森林康养人家28个,为当地贫困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迈入了山区变景区、景区促扶贫的新路。
科技示范引导
针对全市林业生态扶贫重点和山区贫困群众的技术需求,开展了叶用银杏密植园、香椿丰产经营及间作栽培、竹笋竹林、树花菜栽植等推广示范,建立示范基地近3000亩,开展乌梅、巴山椿芽良种选育和笋用竹引种,开展无花果、川党参、华重楼等中药材区域地方标准的制定,引导乡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展科技下乡活动30次,接受咨询5000余人次,发放资料1.2万份。每年选派科技特派员和专家约50人,开展决策调研咨询和在线服务,在线咨询服务250次。
同时,为提高生态扶贫质量,突出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政策,每年组织对基层技术人员、驻村“第一书记”、种植业主(大户)等开展培训,重点培训林下养殖、主要经济林栽培、中药材种植、林下养殖、森林食品安全、扶贫政策解读和产业融合发展等内容。
部门帮扶助力
市、县两级林业部门把扶贫帮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压实帮扶责任,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和干部结对帮扶力度,提升、稳定脱贫成果。
全市林业部门共联系帮扶13个贫困村,涉及贫困户1297户4262人。五年累计直接投入和争取资金达5076万元,完成异地扶贫搬迁330户,新建、改造道路178.2公里,修建9个村25处人畜饮水设施,发展生态产业基地11812亩,改建、维修村支两委办公用房3760平方米,13个贫困村按期实现脱贫退出。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通过五年多大力实施生态扶贫和各级各部门齐心帮扶,754个涉林贫困村实现了山绿了、民富了,如期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正朝着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