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擦亮绿色发展新底色
近年来,内江市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为核心,全面实施大气、水、土壤等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全力做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1—5月,内江城区PM10、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6.4%、7.1%,4月空气质量居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19位;沱江干流老母滩、威远河廖家堰、球溪河口断面水质为Ⅲ类、IV类、IV类,在用县城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全面治理大气污染,打好蓝天保卫战。一是强监管。开展机动车尾气治理,建成机动车尾气遥感检测及黑烟车抓拍系统,划定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行区。开展秸秆禁烧专项巡查,实行全时段、全区域禁烧,通报秸秆焚烧火点197个,处罚责任人30人。二是优结构。启动威远县红炉井煤矿等7处煤矿改扩建工程,将7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纳入淘汰计划,关停威远碗厂煤矿等6处煤矿。加快页岩气开发利用,建成页岩气平台37个、产气井198口,日产气量达400万立方米。三是促升级。全面启动火力发电和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完成44条水泥生产线烟气深度治理和首批246户“散乱污”企业整治。设立2.5亿元产业振兴基金,发展“四新一大”产业,力争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持续提升全域水质,守好一江“碧水”。一是聚焦重要区域。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建设,争取到位以奖代补资金1755万元,指导79个行政村编制“一村一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方案。二是突出关键时期。印发《内江市小流域2020年枯水期水质管控方案》,对球溪河等重点小流域实施枯水期水质管控和挂牌整治,并对42个水质调度断面和18个水质考核断面实行每月调度。三是延伸管控触角。组建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技术指导组,按照“感官识别、问卷识别、监测识别”3个层级,对村民数量达15户或50人以上的主要集聚区500米公共范围内、村民反映强烈的黑臭水体进行全面排查,目前排查农村黑臭水体25条。
聚焦固废污染防治,守护甜城“净土”。一是压实治理责任。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内江市工作方案〉2020年度实施计划》,明确土壤环境监测预警建设等36项工作任务,着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机制,对工作推动不力县(市、区),实施预警提示、限期整改、区域限批等措施。二是推进土壤修复试点。编制隆昌市双凤镇牛棚子片区污染地块及其周边农用地土壤环境详细调查和风险评估等3个土壤修复项目,正待专家评审。全力推进东兴区椑南镇三湾片区土壤修复,修复面积119.2亩,目前即将完成钝化剂施撒工作。三是开展矿山矿企整治。制定矿山矿企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工作方案,全面梳理矿山矿企排查清单,按照“两县+两区+一市”的“包片包区”方式,确保问题暴露最大化,目前排查矿山矿企123家,发现危废暂存不规范等问题84个,已完成整改5个。
补齐能力建设短板,铁腕整治取成效。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率先与农发行四川分行签订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协议,落实信贷资金16亿元,推动内江城乡生活垃圾处理PPP项目17个子项目开工15个、完工4个,推进内江沱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城乡垃圾处理设施2个PPP项目建设,目前152子项目全面开工、完工50个。二是整治突出环境问题。开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采取“明查+暗访”“现场检查为主+调阅资料为辅”方式,开展“全覆盖+无死角”排查,目前排查点位551个,发现环境问题241个。同时,对整改情况实行半月一调度,对问题突出的矿山开采、污水直排等生态环境问题由市级领导挂牌督导,目前已完成问题整改142个。三是筑牢环境安全防线。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下达处罚决定书69起,处罚金额359万元。深入推进“环境圆桌对话”化解矛盾纠纷试点工作,5月首次实现生态环境网络舆情“零负面”。抓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处置、医疗废水处置监管、环境应急监测等工作,截至5月规范处置医疗废物1281.63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