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多措并举促进核桃产业提质增效
核桃产业是凉山的传统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经过多年发展,种植面积和产量已具有一定规模,核桃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9年底,全州核桃面积1000万亩左右,挂果面积316万亩,干果年产量18.07万吨,年总产值28.8亿元,覆盖1808个贫困村,惠及12.4万户贫困户、48.6万贫困人口。成为凉山州二半山区和高山区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在核桃产业发展中还存在良种种苗供给不足、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产品精深加工滞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等问题,全州尚有低质低效林近400万亩。加之,近年来,受全国干果市场整体下滑,核桃价格走低等因素影响,许多农户对核桃疏于管理,核桃品质下降,价格持续下滑,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情况,甚至少数地方出现了滞销。对此,凉山州高度重视,采取多项措施,促进核桃产业提质增效,助农增收。专门出台了《关于核桃产业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州核桃产业提质增效工作。
一是明确总体目标任务。到2025年,建设核桃提质增效基地200万亩;各县(市)建设500亩以上标准化示范园不低于3个,1000亩以上标准化示范园不低于2个,3000亩以上标准化示范园不低于1个,全州建成标准化示范园(基地)不低于100个;积极创建州级、省级现代林业(核桃)产业园区,力争2022年成功创建州级现代林业(核桃)产业园区5个以上、省级现代林业(核桃)产业园区2个以上。全州核桃总面积稳定在800万亩左右,年坚果总产量达到50万吨以上,总产值达到70亿元,农民人均从核桃获纯收入2000元以上,核桃产业成为农民持续增收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支柱产业。
二是保障良种穗条供应。各地结合实际,选择通过省级审(认)定的“冕漾”、“紫玥’、“绿玥”等核桃优良品种和乡土品种,建立良种采穗圃基地1000亩,为实施低效林嫁接改造提供穗条保障。确保做到品种清楚、种源清楚、去向清楚和定点采穗、定向供应,严禁盲目引进推广州外品种。
三是强化典型示范引领。坚持适地适树、良种栽培、科学管理,采取嫁接改造与集约化管理相结合,选择有代表性的核桃低效林基地,依托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小流域治理等工程项目,合理布局生产道路、小型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丰产示范基地、科技推广基地和标准化培训基地,推广应用良种高接换种改造、整形修剪、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配套丰产栽培技术,高标准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基地,促进核桃产业的提质增效。
四是提升产业基地质量。一要实施良种改造。对近年来采用实生苗、点播苗造林方式发展的核桃幼林实施嫁接改良,结合相应的丰产栽培技术,实现基地建设的提质增效。二要实施集约化经营。通过种植密度调控、土水肥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综合措施,促进核桃早实丰产。三要促进产业融合。鼓励利用核桃种植基地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培育立体型、复合型的循环经济模式,打造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特色文化等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五是推进核桃精深加工。各地根据核桃品种用途及市场特点(鲜食果、高端干果和加工原料果等),坚持“深加工集中,初加工分散”的原则,提升核桃全产业链,提高核桃精深加工和功能性产品研发能力。一要开展精深加工。在西昌市、盐源县各建立1个核桃深加工厂,加工核桃系列产品,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二要实施产地初加工。支持核桃原产地县重点村、龙头企业、专合社、大户等各类经营主体,就近开展剥壳、分选、烘干、分级、包装、运输等服务。
六是加强技术人才培训。协调组织省、州、县(市)林草科技力量和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经济林各学科专业人才,开展核桃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核桃低效林提质增效及标准化实用技术宣传与专题技术培训活动,提升核桃产业科学化经营管理水平。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培养核桃嫁接能手、核桃管护“土专家”30-50名,考核合格的技术骨干,颁发“乡村林业技术能手”证书。各县(市)要培养50名以上懂管理、会经营的核桃实用技术人才,确保重点村至少有1-2名,乡镇林业站至少有3名以上技术人才,全州培养术能手1000人以上,为核桃产业的提质增效提供人才保障。
七是强化保障措施。要求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核桃提质增效计划任务、统筹整合项目资金、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完善配套措施,创新生产经营体制,积极开展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木(果)权证核发及抵押贷款工作,破解林业配套改革中林农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鼓励单户生产向联户承包、股份合作方向发展,大力发展林农专业合作社、家庭合作林场、股份制林场等林业合作组织;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发展模式,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核桃基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经营,把核桃树打造成为山区林农增收的“致富树”、“摇钱树”,把核桃产业发展成为兴林富民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