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突出特色融合创新 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战略拉开帷幕以来,绵阳市立足三农工作实际,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重点产业,农业生产从增产转向提效。
提案聚焦创新突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绵阳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期间,江油市政协提交了集体提案《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案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和基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通往产业兴旺的必由之路。
提案建议,从资源上突破,使资源变资本,充分利用乡村土地、河湖、建筑等可开发利用的资源,将资源转化为吸引点,吸引企业资金、社会资本投入到乡村,实现共同发展,使资源变资本;强化规划引领,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做好区域性中长期融合发展规划,在遵循乡村原有山脉、文脉、水脉的基础上,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等多形态农业产业,探索“村园融合”“镇园融合”等产业发展模式,打造全产业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土地价值和农业效益。
提案还建议,深化土地改革,活用集体用地、四荒用地、异地置换、增减挂钩等系列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完善金融政策,构建以经营者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制定人才政策,吸引创业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入驻乡村;强化品牌意识,借助互联网、微信等现代新媒介,搭建信息平台,推广农业品牌,创新营销模式,畅通乡村产品渠道。
跟踪问效深化改革产业联动融合发展
针对提案建议,该提案主办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高度重视,对提案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认真开展办理工作。
立足资源禀赋,在“名、优、特、新”上做文章,我市科学确定六大重点产业、十大主导产品及空间布局,逐一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并集中攻坚。截至去年底,全市建成重点产业、主导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72.5万亩,市级以上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400个,有效将自然资源禀赋集中优化为资本。
面对“乡村振兴”这盘大棋,绵阳市不断落下创新棋子:去年7月,绵阳市出台《绵阳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去年11月,绵阳市出台《绵阳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2019-2023年)》,全力做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新业态新产业,成为全省第一个正式出台市级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的市(州),努力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文章。
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绵阳市还探索推行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打造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上中下游产业相互依托、互为补充、联动发展的融合模式,促进藤椒、生猪等主导产品全产业链发展;推行以园区为载体的集聚型发展模式,集中集聚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生产要素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推动麦冬、藤椒等主导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多业态发展、多功能经营;推行多主体参与发展模式,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实现土地、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集中集聚,产业联动融合发展。
同时,绵阳市还从人才上谋突破,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积极支持返乡、下乡、本乡创业创新人员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全市已发展农民合作社5569个、家庭农场7180家、累计培育新型农民1334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