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有特色有亮点
2019年8月以来,乐山结合“一村一幼”升级建设,扎实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试点行动,有效提升了彝区幼儿学说普通话的兴趣和能力,实现了从“听不懂、不会说”向“听懂、会说、敢说、会用”的根本性转变。
坚持组织推动抓试点
始终把“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压实责任、统筹推进,确保试点工作和脱贫攻坚同谋划、同推进。一是坚持责任导向。强化市县两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成立以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在“两县一区”设立推普专班,逐级建立协调汇报机制,推动相关部署落地落实。二是坚持目标引领。聚焦“听懂、会说,敢说、会用,学会普通话,养成好习惯”的总目标,制定实施《乐山市小凉山彝区“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扩大试点工作方案》,确保9191名小凉山彝区幼儿全部在学前学会普通话。三是坚持统筹推进。整合帮扶部门、东西部扶贫协作、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力量,紧密结合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和北京华言公司等力量支撑,加快构建“市负总责、县(区)统一管理、乡村实施、社会参与、专业机构技术保障”的工作体系,形成了全社会支持“学前学会普通话”的良好态势。
坚持思路明确抓试点
始终把理清工作思路、探索方法路径作为“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的重要保障,结合乐山实际,精准施策,确立了“123456”工作思路,即在一个试点总目标统领下,构建科学的运行及考核评价、示范成果培育保障两大机制;搭建幼儿成长、辅导员发展、经验成果交流分享三大平台;突出专业引领、科研导向、创新驱动、项目支撑四大抓手;强化队伍建设、设施建设、资源建设、效果评测、技术保障五项重点;最终实现“学前学普”达到国家验收标准、培养一支高水平学前师资队伍、培育一批规范化有影响的示范幼教点、带动一批讲文明树新风的彝区家庭、凝练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经验成果,推出一套可操作可复制的“学前学普”示范方案六大成果。
坚持要素促动抓试点
始终把硬件和软件建设作为“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的重要支撑,全面摸排、全力保障,确保试点工作有规范、有载体。一是全面摸清底数。按照“用效果和数据说话”的要求,采用每月全员测试、幼儿定人定时视频拍摄比对等方法,全程跟踪评测9191名幼儿学普情况。截至2019年底,能听懂会说普通话的从3092人增加到3976人,增长了28.6%;听不懂不会说的从2507人减少到1536人,减少了38.8%。二是加快补齐短板。聚焦“两县一区”村幼升级建设,修订完善一村一幼管理制度,出台村幼建设标准、示范点建设标准等,打造彝区村幼标准化建设升级版;先后争取落实脱贫攻坚、教育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等各类资金近2300万元,逐步补充配齐村幼教学电脑、午休房、网络宽带、学具等各类教学生活设施设备,289个幼教点网络全覆盖,实现彝区村幼办学基础设施升级。三是强化资源载体。针对“两县一区”学普资源短板,大力推广北京华言公司优质海量教学资源,配发《教学计划手册》《教学内容》、挂图、辅导员和幼儿成长《护照》等教辅资料3万余册(份),并结合家校互动学普的需要,自主设计开发《亲子学普活动手册》《亲子学普卡片》等,形成了“亲子共学、互学互促”的特色课程资源。
坚持做强师资抓试点
始终把提升师资水平作为“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的重要抓手,外聘内调、全员培训,确保试点工作赢在师资、胜在师资。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以辅导员发展标准制定为主线,顶层规划辅导员成长路径,逐步完善辅导员发展标准。从新进辅导员、初任辅导员、成熟辅导员、种子型辅导员四个成长阶段,全方位地构建基于辅导员职业生涯全周期、分类分层的成长路径,推进辅导员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同步提升。二是强化师资培训。整合使用学普办、中心校(幼儿园)、专家团、辅导员等优秀师资,利用华言公司专家团队及教学资源优势,全方位构建分类分层的师资培养路径,累计培训辅导员3000余人次,开展教学分享展示活动60多余次,县域交流15次,形成交流成果、优秀案例上千余篇,培育并命名了首批村幼示范点22个。目前辅导员学历本科82人、占13.8%,大专472人、占79.5%,具备教师资格证512人、达到了86.2%,具备普通话“二级乙等”水平的从试点前不足50%提高到80%以上。
坚持创新驱动抓试点
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的重要动能,不断探索新方式、新机制,确保试点工作有特色、出亮点。一是创新理论研究。遴选地方教科机构、品牌幼儿园和浙江对口援乐的资深专家、骨干教师42人组成科研团队,立项“学前学普”科研总课题及10个子课题,全面探索管理运行、技术保障、教育教学、评价考核等有效模式,为打造“学前学普”示范区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二是创新活动载体。融合小凉山彝区地方特色和幼儿家庭特点,创新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学普通话”系列活动,把普通话带回家、把安全带回家、把文明带回家,引导家长齐说普通话,养成好习惯,助力彝区新风尚;开展“小喇叭进万家”活动,通过“村村通”广播、“我是小小播音员”等载体搭建学普学习、宣传平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更是通过播放自创普通话防疫儿歌、防疫故事等在彝区村庄广泛宣传防疫知识,在防控冠状病毒疫情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创新激励机制。在落实村幼辅导员省级每人每年2.4万元工作补贴的基础上,市级财政按每人每年1.2万元标准配套辅导员专项工作补贴,县(区)财政将村幼辅导员纳入“乡村教师补贴”等政策范围,解决午餐补助、配套相应的目标绩效奖励。
特色与亮点
构建了“以县为主体探索县域特色成果,以乡镇和村幼为基础探索一线实践成果,以市为统筹、专家引领探索全域示范成果”一线多彩、三线并进的试点成果培育保障线,形成了多方联动、合力推进探索试点成果的良好局面。
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幼升级建设指导意见》《辅导员能力发展标准》等5个指导意见和3个标准,完善了“一村一幼”升级建设制度体系,明确村幼辅导员发展能力要素,以标准建设为发力点,夯实了学前学普的试点基础,促进了一村一幼升级建设与学前学普同步推进。
建立了以华言公司定制培训为主导,以县(区)特色培训为支撑,以中心校(幼教点)自选培训为助力的多元师资培训体系,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彝区师资培训特点和需求的培训课程、技术、方法体系,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三级双轮”的多元提升机制,实现了辅导员队伍整体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探索了以县(区)为主的“一村一幼”辅导员激励保障机制,结合《乐山市“三县一区”培育教育人才的十条措施》制定,初步形成了“创新开展一村一幼辅导员考核招聘工作”“加大一村一幼辅导员培训,实现全覆盖”“提高辅导员待遇”等“地方粮票”保障措施。
开通了“策马扬鞭”“亲情通”“金口常开”学普电视窗口,实现了小凉山彝区学前学普学习活动资源数字电视终端全覆盖,探索了“互联网+幼儿学普电视窗口”本地脱贫攻坚政务平台与学前学普深度融合的模式。
打造了《爱.回家》实践活动品牌,融汇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文明新风等主题,构建了“家校联动、亲子互动、双向驱动、全域推动”的活动育人体系,推动了学前学普由课内向课外、个体向家庭、家庭向社会、普通话普及推广向彝区文明新风养成“四个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