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市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 推进广渝文化旅游互惠互融
4月27日上午,广安市联合重庆市渝北区、长寿区、潼南区、垫江县等地的文旅部门,举行了“渝广区(县)联动,共推文化旅游”惠民政策新闻发布会,重庆市渝北区、长寿区、潼南区、垫江县和我市文旅部门分管领导发布了景区优惠活动、区域间精品旅游线路及5—6月主要文旅活动,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贺中福就相关问题回答媒体提问。
当前,川渝毗邻地区都在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机遇,广渝两地出台文化旅游惠民政策的目的是什么?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广安在文化旅游方面有哪些设想和打算?贺中福对此进行了解读。
文化旅游互惠互融
渝广两地市民共享同城化待遇
在川渝毗邻地区都在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机遇的背景下,出台文化旅游惠民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这既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举措,又向社会通报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旅游互惠互融情况。”贺中福说,五一将至,还为渝广两地市民提供了出行参考。
今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随后,重庆与四川分别对此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4月14日,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7”交通一体化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第一次联席会暨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广安举行,期间,广安市与重庆市合川区、渝北区等7区(县)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贺中福表示,而牵手渝北、垫江、长寿、合川、潼南等地开展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是广安文旅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当前,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广安与重庆在文化旅游互惠互融方面,首先在景区互惠上破冰。”贺中福说,目前达成合作协议的广安、渝北、潼南、长寿、垫江五个市区(县)率先实现互享市民优惠待遇,未来,也期待重庆更多区(县)加入进来,两地也将在更多领域开展文化旅游互惠活动,让渝广两地市民共享同城化待遇。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文旅企业逐渐恢复开放,但远程旅游仍有一定限制。即将到来的五一五天假期怎么度过,我们结合渝广7个市区(县)文化旅游资源特色,推出特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贺中福说,这让双方市民不必长途奔波就有多种选择,既可以品鉴人文胜景,又可以在山水之间来一次养身清肺之旅。
精品路线+景区优惠活动
渝广两地市民尽享周边游
五一将至,对重庆、广安两地市民出行有什么建议呢?
贺中福表示,渝广两地周边文化旅游产品丰富,此次推出的6条精品旅游线路,结合了广安及渝北、垫江、长寿、潼南、北碚、合川等毗邻区(县)的文化旅游资源特色,推出优势互补的线路产品,既有遗存丰厚的人文风景,又有雄奇瑰丽的山川秀水,还有宁静秀美的田园风光。同时,此次发布的文化旅游主要活动,既有文化艺术展演,又有精彩纷呈的旅游节庆活动,种类繁多,两地市民不必长途奔波便可尽享渝广周边游。
“但需注意的是,当前疫情尚未解除,出行做好安全防护。”贺中福说,虽然目前文旅企业逐步恢复开放,但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游客在出行过程中要做好自我防护,要坚持戴口罩,注意整个旅途过程中的安全距离,按照景区疫情防控要求有序进入游览,特别是要携带好健康码,进景区、住酒店、搭乘公共交通都会用到。与此同时,此次渝北、长寿、垫江、潼南、广安共计16个景区发布的优惠活动,均针对五个市区(县)市民的,因此,五市区(县)市民需携带好身份证件,购票时才能享受相应折扣。
四个方面着手
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近日,广安提出了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规划,广安在文化旅游方面有哪些设想和打算呢?
贺中福表示,广安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高度重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形成了《广安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工作思路》,内容主要涉及4个方面。
建设国家级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带,主动融入“巴蜀脊梁”红色旅游产业集群。整合周边优质自然人文资源,谋划一批重大文旅项目,构建有地方特色、故事内涵、场景体验的红色文化旅游线路产品体系,建设国家级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带,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展示、交流平台,在园区、景区、学院、交通、线路上形成五大示范。打造一批示范园区、示范景区、示范学院、示范通道。
建设中国美好山居生活平行岭谷试验区,主动融入“巴山蜀水”生态康养旅游产业集群。包括建设大华蓥山国际化生态康养度假产业带,打造铜锣山温泉生态康养产业带,提升华蓥山旅游文化节规格、规模,打造全国知名文化旅游节会品牌等。
建设巴蜀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示范区,主动融入“巴蜀文脉”人文旅游产业集群。加强钓鱼城、安丙族属墓群等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支持广安等地建设博物馆,推出系列主题文博产品;推动宝箴塞、南宋安丙墓、大小良城等文化遗址打造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推动肖溪古镇、沿口古镇等创建一批巴蜀特色古镇。推出跨区域文博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一批巴蜀主题文博IP文创产品。
建设巴蜀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示范区,主动融入“巴蜀文脉”人文旅游产业集群。包括打造巴蜀非遗活化利用示范带、创建巴蜀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培塑巴蜀民俗节会品牌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