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两年间
8月,成都首个公园城市示范街区——和美社区公园城市示范街区亮相。(成都市成华区委社治委供图)
坚持“党建统领、体制破题、发展治理、做活社区”,加快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夯实超大城市发展治理底部支撑
认知·创新
●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解决好体制机制创新等重大问题。
●发展与治理相融互促,以科学发展引领有效治理,以有效治理促进科学发展。
●城市的核心是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推动共建共治共享。
●城市治理的要义是事,坚持见人见事、以事聚人、聚人成事、为民解忧。
●街道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把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地位法定化、内涵具体化、途径制度化。
实践·破题
8月1日,成都“平安社区工程百日攻坚行动”交卷:100天行动,化解群众身边问题隐患近20万件;同月,成都首个公园城市示范街区亮相;《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也即将出炉……
一条紧凑的时间线,折射出成都纵深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速度和效果。
2017年9月2日,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大会召开,成都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设立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两年来,成都科学把握“时”与“势”、“人”与“城”、“破”与“立”的辩证关系,确立了“党建统领、体制破题、发展治理、做活社区”的总体思路,加快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初步实现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
在第六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上,“成都创新探索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新模式”荣获全国“2018年民生示范工程”第一名。万人问卷调查显示,95.8%的受访群众认可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建设,96.6%的受访群众表示社区环境面貌发生可喜变化。
“破”与“立”
时光回溯,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简称“成都市委社治委”)从成立之初,就被赋予改革创新、先试先行的使命。
在我国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新时期城市工作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不断变化,面临人口集聚性高、流动性强、结构复杂,社会认知和市民诉求多样,协作意愿和沟通成本各异等一系列新问题,对超大城市治理提出挑战。
“从城市工作的一般规律看,城市转型的宏观战略最终要落实到微观单元。”成都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抓住社区就是抓住了根本和要害。
面对这一系列挑战,成都创新施为、率先破题——
以领导体制重构破解社区工作“九龙治水”困局。成都创新党委领导城市工作的体制机制,通过党委设置专门部门,由市县两级党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发挥牵头抓总、集成整合作用,把分散在20多个党政部门的职能、资源、政策、项目、服务等统筹起来,推动下沉基层一线,实现精准化发力。
以制度体系重构破解政策重复低效困局。成都编制社区发展规划、社区治理工作条例,制定“城乡社区发展治理30条”,配套出台涉及街道(乡镇)职能转变、社区工作者规范化管理、社区营造等6个重点领域改革的文件和涉及物业服务管理、社会组织有序发展等15个指导性实施细则,形成系统完备、相互协调、有序衔接的制度设计。
以协同机制重构破解基层权责失衡困局。成都建立市县两级资金、政策、人才向基层倾斜机制,推进基本运行经费、部门惠民政策、公共服务项目、人员编制向街道(乡镇)集成匹配,让基层权责对等;建立一月一现场会、一月一调度、一季一督导、半年一拉练“1136”重点工作推进机制;探索建立“社区发现、街道呼叫、集中派单、协同整治”机制,有效提升基层统筹指挥、资源调度、应急处置能力水平。
“破”“立”之间,成都把社区发展治理作为城市转型的关键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
“活”与“合”
近日,和美社区公园城市示范街区作为成都首个公园城市示范街区亮相,引人关注。“我们的家园像公园”成为和美社区群众的心声。
正如其名,在和美社区的发展与治理中,盘活资源活化社区,以“和”的理念聚集人心,以“美”的倡导提升品质,凝聚起发展合力,成为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的示范代表。
“做活社区”是路径也是目标。成都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对此解析,“做活社区”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社区组织激活、资源盘活、人才用活、主体搞活。
围绕一个“活”字,成都多措并举——
营造社区新场景,推动社区业态生态升级。推动“O2O+社区”商业模式,引导底商向社区布局,整合社区便利店400余家,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围绕66个产业功能区布局,加快建设产业社区;营造“国际范”社区场景,分类推进产业服务、文化教育、商旅生态、居住生活等4类45个国际化社区群落建设,桐梓林、青石桥等国际化社区成为网红打卡地。
强化各领域联动,多元互促同频共振。2.2万个驻区单位、“两新”组织与社区签订共建协议,全市8.2万个驻区单位面向社区共享服务资源,1.1万家社会组织在社区提供专业服务,3.2万个群众性自治组织在社区开展各种活动,实现了社区治理效益最大化;开展“蓉城先锋”双示范行动和“万名党员进社区”活动,全市13万名党员下沉社区提供服务,带动9.6万名议事会成员参与社区事务决策,引导2.8万名社区专职工作者、190万名志愿者有序参与社区治理。
提升社区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开发“天府市民云”APP:接入43家部门(单位)信息服务平台,整合民生服务、交通出行、便民缴费、就业创业等161项服务,累计服务市民4000万人次。
成都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活”到“合”,社区自身资源被盘活,不断增添社区发展治理的源头活水,同时,多方参与共建共享,形成资源共享、文化共享、服务共享的社区生活共同体,凝聚起共谋、共创城市发展的合力。
“人”与“城”
日前,成都出台《成都市志愿服务激励办法》,建立了首个系统性的志愿服务激励制度,将志愿服务与教育、积分落户等挂钩,“干货”十足,促进参与。
250万,是目前成都市注册志愿者的数量,他们的身影出现在成都各个社区,推动形成以群众为主体,解决社区公共议题,增进社区公共福利,促进社区公共利益的中坚力量。
成都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正是因为“人”的参与,对社区发展治理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深化和再创造,社区才能产生持久的生命力。
是什么让成都市民积极主动参与到城市治理中来?
城市的核心是人。成都在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之初,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将“以人为本”作为城市发展的最高价值,把社区作为改善服务、优化供给、回应需求的基本平台,全面提高城市的宜居度和市民的认可度。
把社区变为景区,把家园变为乐园——
实施“五大行动”,塑造城市新形象。坚持高起点规划、片区化布局、项目化实施,“先自治后整治”推进697万平方米旧城改造;“管疏结合”推进3257条背街小巷整治;“一街一品”打造109条特色街区;“线上线下合一,前台后台联动”提升社区服务;推进“大联动·微治理”创建平安社区,社区成为群众安居乐业的共同家园。
深化社区全域景观化创建,涵育城市新气质。推进社区微更新,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培育引领绿色生活方式,高标准规划世界最长绿道体系和最大城市森林公园,融入天府文化元素,植入社区生活场景,建成社区级绿道1309公里;提高社区美学运用能力,组建城乡社区空间美学研究院和培训学院;建立专业社区规划师队伍,着眼空间、人文、景观整体打造,从行人平视角度规划设计城市形态。(吴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