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硬杠杠 广元精算“小康账”
2020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1.5万元,到去年底,广元还差3146元
3月29日上午9点,苍溪县亭子镇的扶贫产品销售大厅销售员李洪军,接到村民张家春的电话:我家50公斤蜂蜜取好了,请下午来收。
张家春是亭子镇清河村五组的贫困户,去年靠在网上卖蜂蜜、土鸡蛋,收入5万多元。“2019年‘摘帽’,我不拖后腿。”张家春和帮扶干部一起扳起指头算账,网上卖土特产,加上就近务工收入,预计全年进账七八万元不难。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增收是硬杠杠。按照全面小康标准,我省明确到2020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万元,截至去年底,广元人均还差3146元,未来两年怎样实现?□本报记者张庭铭
“老本行”要挖出“新收入”
3月28日,记者走进苍溪县五龙镇龙隐村贫困户曾善俊的户办产业园,他正忙着给梨树修枝。仔细观察,与一般的户办产业园不同,曾善俊家的产业园被分为了3个区域:2亩地用来种梨树,1亩地用来种菜,剩下的半亩地用来养蛋鸡。
为啥要把不大的户办产业园分成三部分?“主要是为了让增收有保障。”站在一旁的龙隐村党支部书记曾其奎解释,作为长期脱贫产业的雪梨,需要3-5年才能挂果。为了弥补这期间的收入空白,当地鼓励村民同时发展周期短、见效快的产业作为补充。
“去年庭园里鸡蛋和蔬菜的收入就上万元。”停下手中的剪刀,曾善俊告诉记者,今年他家200多株梨树将第一次挂果,再加上平时在大业主园区打工的收入,“今年全家收入有望突破3万元。”
传统种养业是农民熟悉的“老本行”,如何在“老本行”里挖出“新收入”?广元提出,通过科技创新,长短产业结合,大小园区互动,高质量推进户办特色产业园建设,盘活土地、山林、塘库、住房等资源,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经营性、财产性、资产性收入。苍溪县、朝天区、昭化区多年用心培育的猕猴桃、雪梨、核桃、蔬菜等特色产业园及林下产业,未来两年将集中迎来收获期。
务工走出去特产卖出去
除了从地里要效益,广元市还鼓励贫困群众外出务工赚收入。
3月27日上午7点半,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永长路高新园区,三鸥股份有限公司的制作车间内,10多名广元籍工人站在流水线上,娴熟地组装着钻夹头。来自广元市朝天区东溪河镇石门村三组的贫困户谢晓琼就在其中,这份工作每月能够带给她接近5000多元的收入。
为啥那么多广元工人统一出现在浙江路桥的工厂里?原来,从去年开始,浙江路桥和广元市朝天区就签订了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协议,由朝天区人社部门定期精准输送贫困户劳动力到路桥务工。
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广元市各县区与浙江对口帮扶县区合作,让贫困群众或临界贫困群众集中到浙江就业。为鼓励贫困群众走出去,浙江方面还拿出“包来回路费”“给务工补贴”等手段。挂职广元市政府副秘书长的浙江省台州市副秘书长林强说,计划3年内招引10万人到浙江务工,增加广元农民收入。
“只要肯干,在浙江务工,一年下来收入三五万元不难。”作为第二次到三鸥公司打工的“老员工”,春节期间谢晓琼听说公司要到家乡招人,还主动现身说法,村里已有10多个老乡一起赴浙务工。
同时,广元还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让“广元产”走出去。去年,苍溪县亭子镇积极申请扶贫产品商标认定,开展线上线下农村土特产销售,全年销售额达90多万元,89户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少花钱也是减负增收
一方面扩大增收渠道,另一方面,广元也在积极为农村居民减少医疗、教育、农房改造等社会成本支出。
3月31日中午,站在自家的养殖圈内,高雪莲正在为50多头土猪准备饲料:“今年病好了,干啥子都有劲。”
高雪莲一家,是昭化区明觉镇利华村五组的贫困户。2017年,在帮扶部门和自己的努力下成功脱贫。可天有不测风云,2018年8月,高雪莲被查出脑动脉瘤,这让这个刚脱贫的家庭随时面临返贫的危险。“当时手术治疗费大概需要12万元左右,而我们家存款全部加起来只有1万多元。”
好在昭化区结合新农合、大病补偿、民政救助等政策对贫困户实施了“健康扶贫工程”。“根据政策和我家的实际情况,做完手术只花了1万多元。”如今,康复出院后的高雪莲一家不仅养上了土猪,还种上了中药材和核桃树。钱省下来了,病也治好了,高雪莲一家把心放在生产致富上。“按照现在的情况,估计我家今年收入有望超过3万元。”
来自广元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该市累计提供“健康扶贫直通车”服务14万余人次,报销医疗费用约5亿元。今年,广元还将继续推进医疗扶贫、教育扶贫、易地扶贫搬迁补助等系列政策,让农民少花钱,从而实现减负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