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抓民生增福祉 在共建共享上提速突破
民生幸福是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衡量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上,市委书记慕新海指出,眉山要建设开放发展示范市,民生是内需、是归宿、是检验。只有坚持抓好民生、增添福祉,才能实现共建共享提速突破,从而切实增强全市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为贯彻落实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精神,眉山市重点聚焦当前民生领域的突出短板,回应群众和社会关切,形成了十大民生工程117个项目和20件民生大事。各区县、部门严格明确目标分工、提升服务质量、加快审批流程、强化要素保障,确保民生工程按时保质顺利实施,市民福祉落到实处。
民生项目有力推进
提供更高品质环境服务
4月2日,记者在我市眉山大市场看到,市场内大部分区域均被施工围栏包围,原有摊位已搬至正门外设置的临时便民市场。施工区域内,崭新的钢结构顶棚已经焊接、架设完毕,原本破损严重、藏污纳垢的瓷砖台面全部被光滑平整的不锈钢台面取代,原本磨损严重的水泥地面也换成了更加耐磨、防渗的新型水磨石砂浆基层。
“眉山大市场升级改造总投资1170万元,当前C区大棚即将完工,D区钢结构地基也已经打好,供排水设施和电力线路也即将开工,我们将严格把握时间节点,把关工程质量,确保市场按时保质完成建设任务并投入使用。”项目负责人周平说,改造完成后,将为群众提供一个便捷、卫生、有序的购物环境。
如眉山大市场一样存在年久失修、设施老化等问题的农贸市场,在主城区还有13个。为解决好市民的“菜篮子”问题,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被写入了今年眉山20件民生大事之中。从3月初起,全市14个市场的升级改造工作陆续启动,预计将在6月底前全部完工投用。
据了解,今年全市全部新增财力和八成以上财政性支出都将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资金投入149.05亿元以上。目前,全市十大民生工程及20件民生大事正在有序切实落实。
围绕五大重点工作
确保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今年的民生工作,将围绕‘兜牢底线民生、保障基本民生、提升品质民生’的工作理念,进一步解决好全市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市民生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眉山市将以五大重点为民生工作突破口,让全市350万人民群众充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努力让困难群众享有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锁定“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坚持开展“回头看”“回头帮”,高质量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对残疾人群实施“量体裁衣”式服务,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救助,让困难群众生存有尊严、生计有保障、生活有盼头。
努力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稳定的收入保障。加快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出台更多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扶持,落实创业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广泛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大规模组织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城镇新增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
努力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努力增加公办幼儿园、小学、中学学位供给,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加大城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投入,持续为城乡居民提供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深入实施文化体育惠民工程打造布局合理、规模适中、方便群众的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
努力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实施全民医保参保计划,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和基本养老保障水平。抓好百姓安居工程,推进农村土坯房、农村危房、城镇棚户区改造和农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推进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防控体系建设。
努力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好品质的人居环境。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深入推进“绿海明珠、千湖之城、百园之市”建设,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不断改善城乡发展条件,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着力优化人居环境。
强化民生工作保障
把民生考评权交给群众
保障和改善民生,关键要落实。市民生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求各区县和部门都要坚持把大力实施2019年十大民生工程及20件民生大事作为第一要务来推进、第一责任来落实。
在民生工作开展中,各区县和部门通过党政主要负责人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管领导亲自研究、具体落实的工作形式,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落实、部门实施、社会参与的大民生格局,构建上下联动、横向互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
同时,民生工作各牵头单位均严格按照11月底前全面完成民生项目目标任务的要求,把目标任务明确到具体责任人和重要时间节点,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年初实施、年内完成、当年发挥效益。
此外,政务服务管理、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等相关职能部门要优化服务、加快审批流程,切实加强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确保民生项目顺利实施。
民生工作干得怎么样,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今年十大民生工程及20件民生大事考核工作除按照市委、市政府目标绩效管理规定执行,认真组织开展民生项目的专项验收、资金审计,考评督导等工作外,还将不断完善考评机制,开展广泛宣传,提高市民对民生项目的知晓度、满意度、支持度。最终让市民参与到考评中,把民生项目的实施效果考核评价权交给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