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作战图”出炉
2018年,成都深入实施“大气十条”和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使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改善,蓝天保卫战成绩令人欣喜:全年,优良天数达251天、同比增加16天;优良天数率70.3%、同比提高5.4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16天,PM10、PM2.5浓度同比分别下降8.0%、8.9%;荣获全球首批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之年,是我市确定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全市生态环境工作将如何开展,以取得良好开局,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呢?近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2019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几大重点工作值得关注。
开展“环保管家”制度建设
常态化开展“一对一”服务民营企业活动
2019年是我市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从哪些方面着手,可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贡献绿色力量呢?
据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首先是更加突出规划引领。将启动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制定出台《成都市实施“东进”战略环境保护规划》。其次要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实施“1113”环保产业发展计划,基本建成生态环保展馆,举办中国环博会成都展,成立环保产业发展基金,建设淮州新城智能制造产业园(金堂),高新、锦江、青羊环保服务产业园,龙泉长安静脉产业园“三个基地”。
同时,高度重视环境经济。要探索建立环境经济统计数据库,完成1500余家的年度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工作,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降低。
还要主动服务企业发展。开展“环保管家”与“环保领跑者”制度建设,每季度常态化开展“一对一”服务民营企业,优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承诺制”,将全流程审批和中介服务总用时控制在60个工作日。规范有序发放汽车制造、家具制造等19个行业排污许可证。实施入河污染源排放、排污口排放和水体水质联动管理,推进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多个科技项目将落地实施
城市发展需要蓝天白云、清水绿地。如何打好今年的污染防治攻坚战?
首先要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全面落实《成都市打赢蓝天保卫战实施方案》,持续推进成都“治霾十条”,实施2019年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力争PM2.5浓度控制在52微克/立方米以下,优良天数比例达67.6%。
坚定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落实《成都市打好碧水保卫战实施方案》和《成都市打好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整治攻坚战实施方案》,持续推进成都“治水十条”,实施2019年水污染防治“626”工程,力争岷、沱江流域成都段水质优良比例大于70%。
坚持打好净土保卫战。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和“土十条”,持续推进成都“治土十条”,实施2019年土壤污染防治“620”工程,有效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同时,要努力推进科技治污。上述负责人介绍,今年,将有多个科技治霾项目落地实施。首先将从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三个方面构建“空天一体”生态监测网络体系。其次,要深化建立固定污染源企业动态清单并形成“电子地图”。要完善生态环境质量预报预警体系,构建污染防治大数据综合决策管理系统。要推动3D气溶胶激光雷达、超细清水雾、VOCs走航等重点项目在更大应用范围落地实施。此外,还要推动建设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实验室成都中心、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联合攻关中心成都分中心建设。
加速环境问题整改
健全协同机制从严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措施与成效需要有效的巩固和保障。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将从整改环境问题、完善环境执法监管、严控生态环境安全等方面予以保障。
在加速突出问题整改方面,上述负责人介绍,要以中央和省级巡视巡察、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生态环境部和生态环境厅专项督察发现问题和反馈意见为重点,实行“销号制”,坚决整改突出环境问题。
在完善环境执法监管方面,保持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零容忍”,开展饮用水源地摸排、市亚克力企业专项排查、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等专项行动。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和测管协同机制,从严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如何严控生态环境安全?我市将建立环境风险预警机制,做好预防和应急准备,强化辐射环境管理监测,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以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为契机,探索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创新;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同时,将不断落实环保责任,及时修订完善《成都市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分工方案》,建立“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分区差异化考核制度。还将推动完善法治建设,起草《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并提请市人大审议;开展《成都市水污染防治条例》《成都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立法调研工作。(记者 缪梦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