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下足绣花功夫 南充在脱贫攻坚路上取得重大胜利

  • 2018年08月30日 15时59分
  • 来源: 南充市府
  • 【字体:
  •   国务院日前发布消息,2017年申请脱贫摘帽的嘉陵区、仪陇县经过层层审核评估,成功退出国贫县(区)序列。而同步推进摘帽工作的高坪区,也顺利退出省贫县(区)序列。在此之前,南部县已高分通过全国首批国贫县摘帽考核验收,蓬安县在全省省贫县摘帽考核验收中排位靠前。截至目前,全市共有794个贫困村退出、49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0%下降为1.5%,脱贫摘帽工作进展顺利、达到预期。

      南充是川北重镇、“三国之源”和“将帅故里”,是四川第二人口大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与此同时,南充又是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有国贫县4个、省贫县3个,2014年底全市有贫困人口57.8万。

      南充市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责任、最大民生工程、最大发展机遇,绝不让贫困成为南充跨越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把脱贫攻坚作为天大的事、使天大的力、尽天大的责,发扬“工匠精神”、狠下“绣花”功夫、做足“精准文章”,在脱贫攻坚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

      目前,全市仅阆中市、营山县尚未“摘帽”。南充坚定以中、省要求为指引,快马加鞭不停歇,重整行装再出发,向贫困发起总攻。

      1 军令如山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发展,是为了全民共享美好生活,一区一隅的成绩绝不是初衷和目的。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长沙等地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脱贫攻坚,责重如山。

      攻坚伊始,市委、市政府发出号令:各级干部要牢固树立最关心的事、最后的堡垒、冲在最前方“三种意识”,把脱贫攻坚作为天大的事、使出天大的力、尽到天大的责,决战决胜、不胜不休。

      全市党员干部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迅速紧起来、动起来、干起来,人人以攻坚为己任,个个以克难为指向,一切以贫困群众脱贫奔康为目标,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一线,吃住在脱贫攻坚一线、工作在脱贫攻坚一线、决战在脱贫攻坚一线。

      34名市级领导、142个市直部门、404名县级干部、996家帮扶单位、1290个驻村工作组、1290名“第一书记”、1375名驻村农技员,全市3万多名党员干部全部下沉、分块包片、驻村帮扶,集中时间、集中心思、集中力量决战脱贫攻坚。决战态势全面形成、决战场面迅速铺开。

      非常之事,当用非常之策。

      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既挂帅又出征,亲临一线指挥、亲临前线参战、亲临火线突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一月一调度,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一周一调度,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一天一调度,层层挂出作战图、制定任务书、列出时间表,顺排工序、倒排工期、倒逼落实。

      上至市委书记,下至村组干部,只争朝夕地干、昼夜兼程地干、夙夜在公地干,以实施挂图作战和按图施工来推进,以严的作风和实的举措来加压,形成了冲锋陷阵的“狮子状”。先后开展了7次脱贫攻坚现场拉练,定期督导查进度、实地观摩查标准、现场验靶查履职,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有力、推进有序、落实有效。

      为准确掌握脱贫攻坚最真实成效和第一手资料,全市全面推行“日暗访日通报”督查工作机制。遴选大批优秀年轻干部,组建12个暗访组,坚持每天进村入户暗访、全程录像录音、原汁原味通报、全面跟踪整改。

      作为全市首批计划“摘帽”县之一,南部重任在肩、压力巨大。南部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变压力为动力,“抓产业促就业,长短结合稳增收;织牢医疗保障网,大病小病不犯愁;自查自纠不掺水,盲区死角全覆盖……”通过夜以继日、风雨无休地干,在2017年进行的国家检查评估中,南部以高分通过检查,位居全国前列。

      在蓬安,干部冲锋在前率先垂范、帮扶主体全面下沉尽心竭力、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凝聚起磅礴攻坚合力。同时,积小胜为大胜,创造出“大企业、大产业、大园区,促进稳定增收;联组织、联党员、联群众,强化奔康活力;早监测、早预警、早介入,提升脱贫成效”的蓬安模式。不仅顺利实现2016年省贫县退出目标,还实现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提升、村风民风大转变、党群干群大融洽。

      榜样在前,奋勇争先。

      嘉陵区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责任、最大民生工程、最大发展机遇,不断夯实基础,大力推动产业发展,认真落实各项保障措施。2014年至2017年,共退出贫困村95个,减贫59733人。今年计划再退出贫困村38个,减贫4680人。

      仪陇县全县动员、全民参与,发扬工匠精神、下足“绣花”功夫,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均取得阶段性成效。2014年至2017年,共完成9.26万人脱贫、185个贫困村退出。

      高坪区打出组合拳———攻坚规划脉络清晰,多轮驱动上下联动,产业布局无缝连片;“五改三建”因地制宜,产业发展内外发力,利益联结模式多样;全员参与人人有责,扫“码”装“眼”跟踪问效,悬“帽”追责奖惩逗硬。从2014年至2017年,全区实现54个贫困村退出、44195人脱贫。

      阆中市、营山县正快马加鞭、积极跟进,决战之势已然形成……

      2 产业扶贫 持续增收有途径

      产业扶贫,标本兼治。南充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贫困群众长期、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而这也成为南充脱贫攻坚的最大亮点。

      昔日荒山坡、如今果飘香,村道汇成网、民居换新颜,走进南部县东坝镇打鼓山村,村民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热情地向客人介绍着身边的巨变。

      打鼓山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年轻人都外出务工,村里空心化严重。“向贫困宣战,一定要甩掉穷帽子!”在县、镇两级的帮助下,打鼓山村“两委”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引进龙头企业建立脱贫奔康产业园,共吸纳全镇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近万人入园发展柑橘产业。

      如今,登上高处放眼望去,满眼是郁郁葱葱的柑橘树,一栋栋青瓦白墙的川北民居掩映其中,四通八达的水泥路通村达户,整个场景犹如一副巨大的画卷。据统计,产业园内的创业园每年每亩纯收入达到9000元,就业园里贫困户年人均务工收入6000元。

      在嘉陵区李渡镇阁老坟村,火热场面不输分毫。

      嘉陵区与南部县同为国贫县(区)。嘉陵区以打造“中国晚熟柑橘之乡”为契机,沿着吉安河,在李渡、安平、华兴等9个乡镇规划晚熟柑橘10万亩。为增加土地收益,还在柑橘园里科学套种了西瓜和蔬菜。

      “有了柑橘产业作支撑,老百姓除了稳收土地租金外,还入股产业园获分红,当上了产业工人。一年的收益是之前的好几倍。”嘉陵区农牧业局园区办主任刘志华信心满满:“百姓脱贫奔康不是梦!”

      这几天,蓬安县柳滩乡三角滩村千亩荷塘花开正艳。三角滩村是今年拟退出的贫困村,村里建起1000亩太空籽莲基地。从今年7月起,连续4个月内600万支荷花将先后怒放,吸引八方游客。村里农家乐火了,老百姓家中的萝卜干、土鸡蛋、干豇豆等农产品也成了“香饽饽”!

      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生命线”,是最根本和最有效的增收渠道。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1023个,带动贫困户7.2万户,户均年增收1.2万元以上。

      在大力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的基础上,全市立足丘陵山区实际,高标准推进“中国晚熟柑橘之乡”和“中国木本油料之乡”建设,全市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被纳入“产业链”。

      产业园区建起了,产品生产出来了,还要把产品卖出去才能变成真正收益。为解决贫困地区网货难下乡、农货难进城的问题,全市各地坚持电商平台、服务驿站、特色品牌“三向发力”,打通城乡市场双向通道。与阿里、京东、当当等知名电商牵手,设立当当全国农村电商总部,建成“绿谷西充”“德乡仪陇”“淘南部”等77家本土电商平台,带动25.6万贫困群众搭上“网络快车”。

      3 机制创新 走出特色扶贫新路子

      从无到有,千头万绪。要实现乡村大发展、村貌大改变,必须要有强大的机制保障。近年来,南充各地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模式、新机制,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特色扶贫新路子。

      虽然天气炎热,嘉陵区龙泉镇九栋碑村村民任红超每天都早早来到村里的花椒产业园,查看长势,精心管护。

      龙泉镇在11个村、1个社区种植花椒11025亩,并成立公司专门管理。为破解投入难,龙泉探索创新多元投入机制。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用好产业扶持基金,并鼓励贫困户用小额信贷融资。该镇81户贫困户通过小额信贷融资190.5万元,进一步拓展了花椒产业投入渠道。

      为保证群众利益最大化,龙泉镇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将花椒产业纯利润的40%分红给村民,10%作为村集体收入,20%用于镇社会事业服务中心发展再生产,30%用于公司保障后续发展和偿还小额信贷。

      “我去年在产业园务工的收入有5000多元,今年争取收入上万元。”透过密密匝匝的花椒叶,任红超看到了满满的希望。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事事按部就班不仅无法完成中省下达的任务,也无法给贫困群众交代,攻坚必须要有攻坚之策。

      “通村硬化路竣工后,要提供18项资料才能拨付建设资金,太繁琐了。”“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群众意见大。”……一个个具体问题被送到仪陇县脱贫攻坚指挥长的会议室。

      “结合农村实际,精简竣工验收材料,能取消的尽量取消。”“由乡镇提出需求报告,各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现场核实勘察后,归口专报县委、县政府研究解决。”……随着《县委主要领导研究解决的脱贫攻坚具体问题处理意见》《脱贫攻坚入户摸排发现问题的处理意见》等文件连续下发,“拦路虎”被一个个彻底清除。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症结彻底破除:

      建立产业发展风险基金———在200个贫困村试点建立“扶贫保险+风险基金”的风险防控机制,一旦发生种养风险、市场风险,先由保险公司理赔,再由风险基金按一定比例补助,给贫困群众吃下“定心丸”。

      完善脱贫后扶机制———对2014年至2017年间已脱贫人口全面加强动态监测和跟踪扶持,坚持扶持政策不变、支持力度不减、帮扶力量不撤。

      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增加市县两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全面推广“扶贫再贷款+扶贫小额信贷”“信贷投入+保险托底”等模式;组建教育扶贫、卫生扶贫、产业扶持、小额信贷分险“四项基金”。

      “三方联动”考评问责机制———纪检、组织、扶贫联动考评,对未完成任务的地方和部门目标考核一律一票否决、有关领导一律就地免职。截至目前,全市共调整处理干部181人。

      4 激发内生动力 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天气炎热,贫困群众脱贫的愿望更是火热。

      在南部县碑院镇高觉村的一个农家院子墙上,“自力更生、和睦友善、勤耕苦作、有胆有识”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这家主人叫张长福,曾是村里的贫困户。

      见有人来访,张长福和妻子宋玉菊连忙上前招呼。“这是镇、村干部贴上去的。他们经常来宣传扶贫政策,鼓励村民脱贫致富。”宋玉菊说。

      村里刚发展产业时,张长福夫妇并不愿加入,整天想着政府的救助。镇、村干部不断给他们讲“勤劳致富光荣,懒惰永远无法摆脱贫困”的道理。两人逐渐认识到自己思想的落后,决定奋起直追,甩掉贫困“帽子”。

      “在政府的帮助下,家里当年养了8头猪、50只鹅,第二年就脱贫了。”宋玉菊高兴地说。

      张长福家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让村里其他贫困户干劲十足。目前,高觉村已有40余户贫困户发展家禽养殖,户户建起了养殖场地。

      高觉村的可喜变化,只是全市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转变的一个缩影。在脱贫攻坚中,各地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坚持“扶贫先扶志”,通过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教育,让他们增强脱贫的愿望和信心,主动投身到脱贫攻坚中来,各项工作开展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贫困,蓬安县海田乡三青沟村村民龙万山曾在村里抬不起头,也不愿与人交流,日子得过且过。帮扶干部为龙万山量身制定了种养计划,明确了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及帮扶目标。通过综合施策,龙万山搞起了小养殖,今年上半年收入达1.5万元。脱了贫,龙万山走路腰挺直了,还当选了村里的“致富明星”。他逢人就说:“有手有脚,凭啥不好好努力。美好生活要靠自己争取!”

      嘉陵区大观乡蒋氏祠村贫困群众贾文忠曾一度对生活感到悲观,在帮扶干部的开导和“劳动力就业奖补政策”的激励下,他主动加入村里成立的裕兴蔬菜合作社,每天起早摸黑到园区务工,每月工资超过3000元,不仅实现了脱贫,还重新装修了房屋。

      在仪陇县新政镇安溪潮村,贫困村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集中区美观大气。走在其间,地上很难看到垃圾,环境不啻城市里的高档小区。该村村民唐明珍说:“政府帮我们修了这么好的房子,镇、村干部多次上门给我们讲道理,我们自己也要争气,莫把环境搞得乱七八糟的。如今村民们人人都爱护环境卫生。”

      整洁靓丽的安溪潮村,已成为南充脱贫攻坚的标杆—————不但推动贫困群众经济脱贫,还帮助他们实现了“精神脱贫”!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下足绣花功夫 南充在脱贫攻坚路上取得重大胜利

  • 2018年08月30日 15时59分
  • 来源: 南充市府
  •   国务院日前发布消息,2017年申请脱贫摘帽的嘉陵区、仪陇县经过层层审核评估,成功退出国贫县(区)序列。而同步推进摘帽工作的高坪区,也顺利退出省贫县(区)序列。在此之前,南部县已高分通过全国首批国贫县摘帽考核验收,蓬安县在全省省贫县摘帽考核验收中排位靠前。截至目前,全市共有794个贫困村退出、49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0%下降为1.5%,脱贫摘帽工作进展顺利、达到预期。

      南充是川北重镇、“三国之源”和“将帅故里”,是四川第二人口大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与此同时,南充又是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有国贫县4个、省贫县3个,2014年底全市有贫困人口57.8万。

      南充市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责任、最大民生工程、最大发展机遇,绝不让贫困成为南充跨越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把脱贫攻坚作为天大的事、使天大的力、尽天大的责,发扬“工匠精神”、狠下“绣花”功夫、做足“精准文章”,在脱贫攻坚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

      目前,全市仅阆中市、营山县尚未“摘帽”。南充坚定以中、省要求为指引,快马加鞭不停歇,重整行装再出发,向贫困发起总攻。

      1 军令如山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发展,是为了全民共享美好生活,一区一隅的成绩绝不是初衷和目的。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长沙等地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脱贫攻坚,责重如山。

      攻坚伊始,市委、市政府发出号令:各级干部要牢固树立最关心的事、最后的堡垒、冲在最前方“三种意识”,把脱贫攻坚作为天大的事、使出天大的力、尽到天大的责,决战决胜、不胜不休。

      全市党员干部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迅速紧起来、动起来、干起来,人人以攻坚为己任,个个以克难为指向,一切以贫困群众脱贫奔康为目标,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一线,吃住在脱贫攻坚一线、工作在脱贫攻坚一线、决战在脱贫攻坚一线。

      34名市级领导、142个市直部门、404名县级干部、996家帮扶单位、1290个驻村工作组、1290名“第一书记”、1375名驻村农技员,全市3万多名党员干部全部下沉、分块包片、驻村帮扶,集中时间、集中心思、集中力量决战脱贫攻坚。决战态势全面形成、决战场面迅速铺开。

      非常之事,当用非常之策。

      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既挂帅又出征,亲临一线指挥、亲临前线参战、亲临火线突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一月一调度,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一周一调度,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一天一调度,层层挂出作战图、制定任务书、列出时间表,顺排工序、倒排工期、倒逼落实。

      上至市委书记,下至村组干部,只争朝夕地干、昼夜兼程地干、夙夜在公地干,以实施挂图作战和按图施工来推进,以严的作风和实的举措来加压,形成了冲锋陷阵的“狮子状”。先后开展了7次脱贫攻坚现场拉练,定期督导查进度、实地观摩查标准、现场验靶查履职,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有力、推进有序、落实有效。

      为准确掌握脱贫攻坚最真实成效和第一手资料,全市全面推行“日暗访日通报”督查工作机制。遴选大批优秀年轻干部,组建12个暗访组,坚持每天进村入户暗访、全程录像录音、原汁原味通报、全面跟踪整改。

      作为全市首批计划“摘帽”县之一,南部重任在肩、压力巨大。南部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变压力为动力,“抓产业促就业,长短结合稳增收;织牢医疗保障网,大病小病不犯愁;自查自纠不掺水,盲区死角全覆盖……”通过夜以继日、风雨无休地干,在2017年进行的国家检查评估中,南部以高分通过检查,位居全国前列。

      在蓬安,干部冲锋在前率先垂范、帮扶主体全面下沉尽心竭力、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凝聚起磅礴攻坚合力。同时,积小胜为大胜,创造出“大企业、大产业、大园区,促进稳定增收;联组织、联党员、联群众,强化奔康活力;早监测、早预警、早介入,提升脱贫成效”的蓬安模式。不仅顺利实现2016年省贫县退出目标,还实现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提升、村风民风大转变、党群干群大融洽。

      榜样在前,奋勇争先。

      嘉陵区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责任、最大民生工程、最大发展机遇,不断夯实基础,大力推动产业发展,认真落实各项保障措施。2014年至2017年,共退出贫困村95个,减贫59733人。今年计划再退出贫困村38个,减贫4680人。

      仪陇县全县动员、全民参与,发扬工匠精神、下足“绣花”功夫,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均取得阶段性成效。2014年至2017年,共完成9.26万人脱贫、185个贫困村退出。

      高坪区打出组合拳———攻坚规划脉络清晰,多轮驱动上下联动,产业布局无缝连片;“五改三建”因地制宜,产业发展内外发力,利益联结模式多样;全员参与人人有责,扫“码”装“眼”跟踪问效,悬“帽”追责奖惩逗硬。从2014年至2017年,全区实现54个贫困村退出、44195人脱贫。

      阆中市、营山县正快马加鞭、积极跟进,决战之势已然形成……

      2 产业扶贫 持续增收有途径

      产业扶贫,标本兼治。南充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贫困群众长期、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而这也成为南充脱贫攻坚的最大亮点。

      昔日荒山坡、如今果飘香,村道汇成网、民居换新颜,走进南部县东坝镇打鼓山村,村民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热情地向客人介绍着身边的巨变。

      打鼓山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年轻人都外出务工,村里空心化严重。“向贫困宣战,一定要甩掉穷帽子!”在县、镇两级的帮助下,打鼓山村“两委”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引进龙头企业建立脱贫奔康产业园,共吸纳全镇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近万人入园发展柑橘产业。

      如今,登上高处放眼望去,满眼是郁郁葱葱的柑橘树,一栋栋青瓦白墙的川北民居掩映其中,四通八达的水泥路通村达户,整个场景犹如一副巨大的画卷。据统计,产业园内的创业园每年每亩纯收入达到9000元,就业园里贫困户年人均务工收入6000元。

      在嘉陵区李渡镇阁老坟村,火热场面不输分毫。

      嘉陵区与南部县同为国贫县(区)。嘉陵区以打造“中国晚熟柑橘之乡”为契机,沿着吉安河,在李渡、安平、华兴等9个乡镇规划晚熟柑橘10万亩。为增加土地收益,还在柑橘园里科学套种了西瓜和蔬菜。

      “有了柑橘产业作支撑,老百姓除了稳收土地租金外,还入股产业园获分红,当上了产业工人。一年的收益是之前的好几倍。”嘉陵区农牧业局园区办主任刘志华信心满满:“百姓脱贫奔康不是梦!”

      这几天,蓬安县柳滩乡三角滩村千亩荷塘花开正艳。三角滩村是今年拟退出的贫困村,村里建起1000亩太空籽莲基地。从今年7月起,连续4个月内600万支荷花将先后怒放,吸引八方游客。村里农家乐火了,老百姓家中的萝卜干、土鸡蛋、干豇豆等农产品也成了“香饽饽”!

      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生命线”,是最根本和最有效的增收渠道。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1023个,带动贫困户7.2万户,户均年增收1.2万元以上。

      在大力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的基础上,全市立足丘陵山区实际,高标准推进“中国晚熟柑橘之乡”和“中国木本油料之乡”建设,全市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被纳入“产业链”。

      产业园区建起了,产品生产出来了,还要把产品卖出去才能变成真正收益。为解决贫困地区网货难下乡、农货难进城的问题,全市各地坚持电商平台、服务驿站、特色品牌“三向发力”,打通城乡市场双向通道。与阿里、京东、当当等知名电商牵手,设立当当全国农村电商总部,建成“绿谷西充”“德乡仪陇”“淘南部”等77家本土电商平台,带动25.6万贫困群众搭上“网络快车”。

      3 机制创新 走出特色扶贫新路子

      从无到有,千头万绪。要实现乡村大发展、村貌大改变,必须要有强大的机制保障。近年来,南充各地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模式、新机制,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特色扶贫新路子。

      虽然天气炎热,嘉陵区龙泉镇九栋碑村村民任红超每天都早早来到村里的花椒产业园,查看长势,精心管护。

      龙泉镇在11个村、1个社区种植花椒11025亩,并成立公司专门管理。为破解投入难,龙泉探索创新多元投入机制。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用好产业扶持基金,并鼓励贫困户用小额信贷融资。该镇81户贫困户通过小额信贷融资190.5万元,进一步拓展了花椒产业投入渠道。

      为保证群众利益最大化,龙泉镇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将花椒产业纯利润的40%分红给村民,10%作为村集体收入,20%用于镇社会事业服务中心发展再生产,30%用于公司保障后续发展和偿还小额信贷。

      “我去年在产业园务工的收入有5000多元,今年争取收入上万元。”透过密密匝匝的花椒叶,任红超看到了满满的希望。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事事按部就班不仅无法完成中省下达的任务,也无法给贫困群众交代,攻坚必须要有攻坚之策。

      “通村硬化路竣工后,要提供18项资料才能拨付建设资金,太繁琐了。”“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群众意见大。”……一个个具体问题被送到仪陇县脱贫攻坚指挥长的会议室。

      “结合农村实际,精简竣工验收材料,能取消的尽量取消。”“由乡镇提出需求报告,各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现场核实勘察后,归口专报县委、县政府研究解决。”……随着《县委主要领导研究解决的脱贫攻坚具体问题处理意见》《脱贫攻坚入户摸排发现问题的处理意见》等文件连续下发,“拦路虎”被一个个彻底清除。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症结彻底破除:

      建立产业发展风险基金———在200个贫困村试点建立“扶贫保险+风险基金”的风险防控机制,一旦发生种养风险、市场风险,先由保险公司理赔,再由风险基金按一定比例补助,给贫困群众吃下“定心丸”。

      完善脱贫后扶机制———对2014年至2017年间已脱贫人口全面加强动态监测和跟踪扶持,坚持扶持政策不变、支持力度不减、帮扶力量不撤。

      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增加市县两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全面推广“扶贫再贷款+扶贫小额信贷”“信贷投入+保险托底”等模式;组建教育扶贫、卫生扶贫、产业扶持、小额信贷分险“四项基金”。

      “三方联动”考评问责机制———纪检、组织、扶贫联动考评,对未完成任务的地方和部门目标考核一律一票否决、有关领导一律就地免职。截至目前,全市共调整处理干部181人。

      4 激发内生动力 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天气炎热,贫困群众脱贫的愿望更是火热。

      在南部县碑院镇高觉村的一个农家院子墙上,“自力更生、和睦友善、勤耕苦作、有胆有识”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这家主人叫张长福,曾是村里的贫困户。

      见有人来访,张长福和妻子宋玉菊连忙上前招呼。“这是镇、村干部贴上去的。他们经常来宣传扶贫政策,鼓励村民脱贫致富。”宋玉菊说。

      村里刚发展产业时,张长福夫妇并不愿加入,整天想着政府的救助。镇、村干部不断给他们讲“勤劳致富光荣,懒惰永远无法摆脱贫困”的道理。两人逐渐认识到自己思想的落后,决定奋起直追,甩掉贫困“帽子”。

      “在政府的帮助下,家里当年养了8头猪、50只鹅,第二年就脱贫了。”宋玉菊高兴地说。

      张长福家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让村里其他贫困户干劲十足。目前,高觉村已有40余户贫困户发展家禽养殖,户户建起了养殖场地。

      高觉村的可喜变化,只是全市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转变的一个缩影。在脱贫攻坚中,各地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坚持“扶贫先扶志”,通过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教育,让他们增强脱贫的愿望和信心,主动投身到脱贫攻坚中来,各项工作开展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贫困,蓬安县海田乡三青沟村村民龙万山曾在村里抬不起头,也不愿与人交流,日子得过且过。帮扶干部为龙万山量身制定了种养计划,明确了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及帮扶目标。通过综合施策,龙万山搞起了小养殖,今年上半年收入达1.5万元。脱了贫,龙万山走路腰挺直了,还当选了村里的“致富明星”。他逢人就说:“有手有脚,凭啥不好好努力。美好生活要靠自己争取!”

      嘉陵区大观乡蒋氏祠村贫困群众贾文忠曾一度对生活感到悲观,在帮扶干部的开导和“劳动力就业奖补政策”的激励下,他主动加入村里成立的裕兴蔬菜合作社,每天起早摸黑到园区务工,每月工资超过3000元,不仅实现了脱贫,还重新装修了房屋。

      在仪陇县新政镇安溪潮村,贫困村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集中区美观大气。走在其间,地上很难看到垃圾,环境不啻城市里的高档小区。该村村民唐明珍说:“政府帮我们修了这么好的房子,镇、村干部多次上门给我们讲道理,我们自己也要争气,莫把环境搞得乱七八糟的。如今村民们人人都爱护环境卫生。”

      整洁靓丽的安溪潮村,已成为南充脱贫攻坚的标杆—————不但推动贫困群众经济脱贫,还帮助他们实现了“精神脱贫”!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