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职教引领产业升级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司徒渝说,以前,企业是受邀帮学校培养人才,积极性不高。现在,学校通过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帮助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占得先机。被动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转变为了学校对产业、企业的主动引领,告别了“剃头挑子一头热”,迎来了“互利共赢一家亲”。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被调动起来了
在学生毕业的头一年10月,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电梯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就全部签约了。前来招聘的电梯企业感到纳闷:你们一届毕业生共有多少人?都去哪里了?
该校设备工程系主任戴安全说,每一届2个班,大约100人,其中80%去了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
早在2012年,迅达就与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开展合作,共建了电梯实训基地。学院提供场地,迅达投入价值430万元的电梯设备,双方共建、共管、共享。
这里既是学生实训基地,又是企业员工培训基地。三年多来,为学院和企业培训学生和员工5260余人次。从这个实验室走出的学生考取“电梯操作证”,过关率接近100%,毕业后带着双证直接上岗。
当前,高层次电梯人才供不应求。全国每年需要此类人才约3万人,可全国仅有28所高校的61个专业在培养相关人才,平均1名毕业生就有5个职位可供挑选。
迅达在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常年派驻了人力资源干部,一方面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全面考察学生;另一方面提前与优秀毕业生签约,以免被其他电梯企业“截胡”。
戴安全说,目前,另有3家电梯企业,想要跟我们合作,都被婉拒了。还有不少企业,想在我们专业设立奖学金,以便招到优秀毕业生。
德阳市教育局副局长胡北说,迅达与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是新时期校企合作的一个经典案例。当学校有了雄厚的师资、优秀的毕业生等优势资源,谈判的砝码就重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就被调动起来了,自然就不会“剃头挑子一头热”了。
据统计,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有企业参与共建、共管的实训室49个,校外实训基地576个,设备总值达到近亿元。院长李辉说,“像钢结构实训室、陶艺实训室等,能按照企业要求直接进行生产。学生在校3年,超过一半时间在校中厂‘真刀真枪’操练,毕业就能直接上岗,不需企业二次培训。”
学校先研,发企业再投产,既降低了成本,又培养了人才
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数控生产性实训基地——智能制造中心采访,记者仿佛置身工厂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人员忙碌。
一台数控设备前,身着工装的实训老师正在为10余名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大一新生讲解设备运行原理。一旁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大二学生,正在动手制作零件,完成作业。
“这里既是教室,也是工厂。”指导老师肖洪明拿着一个学生刚刚完成的零件介绍说,这是一家企业在“校中厂”定制的零件。如果检验合格,这个零件将作为产品进入市场。
联合进行技术研发,这已经成为德阳市职业院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一种新的有效模式。学生在这样的研发实战中,得到培养锻炼,成长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与企业用工“无缝对接”。
胡北说,企业研发一项新技术、开发一种新产品,如果自己做,不仅成本高,成功率还比较低;如果交给学校做,借助师生等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大大降低成本,成功率也比较高。
研发任务外包给职业院校,这也是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卸包袱”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年来,德阳各职业院校积极与企业先进技术水平对接,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推动技术成果扩散,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作为重装之都,德阳聚集了中国二重、东电、东汽等重装巨头以及上千家配套企业。2015年,机械行业依然保持龙头地位,但占德阳市工业比重由鼎盛时期的半壁江山,下降为35%。
传统优势行业发展动力不足,转型升级压力巨大;新兴和高端成长型产业不断发展,工业新的增长动力逐步孕育。对企业来说,这是重大挑战;对职业院校来说,这是有所作为的大好机遇。
目前,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已与中国二重、东方电气、中航工业等企业合作,共建数控精密制造中心、金属蠕变实验室等,承担了多项国家高精尖装备和新材料研发制造任务。
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项目实施同步进行,甚至抢先一步
结束对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采访后,记者被带进了工厂。司徒渝神秘地说:“中国二重的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是世界之最,你们一定要去开开眼界。”
经过多重安保程序,我们终于见到了这个庞然大物。模锻厂厂长齐占福说:“我们建造的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堪称国之重器,对国家航天、核能等行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美国、俄罗斯、法国分别只拥有4.5万吨、7.5万吨、6.5万吨重型模锻水压机。”
此时,记者依然不知道司徒渝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齐占福解释说:“这个模锻压机年产值数十亿元。负责操作这台机器的24名操作手,除了3位老师傅,其余21人都是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
事实上,在“8万吨”项目上马之初,就面临一个难题——世界之最,谁来操作?当前,我国0.6万吨以上大型模锻技能人才,缺口就有近2万人。更何况,这类人才的培养,需要特殊的产业环境和设备条件,难以由学校单独培养。
2007年,中国二重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大型模锻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并将其作为8万吨大型模锻项目申报的竞标优势之一。同年,首批模锻专业学生入学。2010年,他们成为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试运行的操作者。
胡北认为,高职必须紧贴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需要,进而成为行业和地方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项目实施同步进行,甚至抢先一步,为国家大型工程项目实施提供人才支撑,这样才有生命力。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登万说,我们始终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到哪里,学校的办学就跟进到哪里;重装企业需要什么样的高技能人才,学校就提供什么样的人才支撑”。这个理念已经融入到我们的血脉,学校与装备制造业唇齿相依,形成了牢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目前,德阳市职业院校紧密服务产业,坚持“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为产业”,实行人才定向培养。全市职业院校共设置237个专业,其中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专业占全市专业数的近30%,职业院校加工制造类专业60%以上的毕业生输送到重装企业及其配套的中小企业,极好地支撑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