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成都:“小改革”里的“大民生”

  • 2018年03月06日 14时27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字体:
  •   百姓的“小事”,民生的“大事”。近年来,成都在解决群众民生小事上见真功、求实效,一个个“小改革”背后,折射出“大民生”。

      砍掉298项奇葩证明

      群众办事更“撇脱”

      2月25日,成都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当市长罗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四川话念出“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省心、更撇脱”时,与会者会心一笑并报以热烈掌声。

      四川方言中,“撇脱”是指简单、容易的意思。事实上,2017年,成都通过“取消18项行政许可”“村(社区)证明事项从313项大幅缩减到15项”等诉之于民、惠之于民的“减证便民”行动,让大家的工作生活变得更“撇脱”。

      2016年开始,成都选择40个村(社区),摸排当时被要求开具的证明,逐一由市级对口部门提供法律依据,没有法律依据的一律取消。

      “最后由市政务中心、市民政局、市法制办‘三堂会审’,形成15项保留清单,并由市政府发文在全市推行。”成都郫都区民政局局长彭祖成说。

      2017年5月1日,《成都市村(社区)证明事项保留清单》正式实施,将原来的313项证明事项“砍”至15项,并将证明范本在线上线下“广而告之”。

      “一次性砍掉298项各类证明,不仅让群众少跑腿,也给基层组织减了负。”彭祖成说。

      11个部门延时服务

      周末也能轻松办事

      博物馆开展了,白天上班,晚上想逛却已关门;一些服务窗口开放时间与上班族“共进退”,想办事却要请假……去年8月1日起,成都以群众最关切的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三个领域为重点,在公安、环保、食药监、政务中心等11个行政事业单位启动错时、延时工作制试点改革。

      这项改革重点解决了下班后、周末和节假日群众办事的需求,受到大家欢迎。成都市政务服务部门延时服务窗口开设前3个月办件总量就达26万件,市本级、区(市)县和乡镇(街道)办件比例分别为3:6:1,服务有效延伸到基层。

      “以后去办事,可以不用请假了,趁着中午或周末去,很方便。”市民刘林芬说。

      “错时工作,‘错’开的是时间,‘对’上的是服务;延时工作,‘延长’的是部门工作时间,‘缩短’的是群众跑腿时间。”成都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说。

      一年处理来电来信236万件

      动动手指“一网打尽”

      “小区出门到地铁站太不方便了,希望能把几个小区之间的路连通”“小区附近没有菜市场,需配一个菜市”……今年1月17日起,成都高新区公众信息网在“民意征集”栏目发起民生工程建议征集活动,第一周就收到有效信息280余条。

      不仅如此,2017年成都高新区民生工程意见征集投票共吸引14.8万网友参与,收集有效意见建议1484条。经过合并同类项和项目可行性论证,最终这些意见建议被归纳为117项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项目,意见建议采纳率达64%。

      运用互联网平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高新区的做法是成都市网络理政的一个缩影。

      2017年,成都网络理政平台网站累计访问量210多万人次,处理群众来电来信236万件;群众来电来信回复办理率99.2%,诉求解决率84.1%,群众满意率86.7%,平均回复周期为5.73个工作日。

      限期办理,事事有着落,件件有答复。成都网络理政平台的开通,不仅是集成领导信箱和12345市长热线电话等“问需”载体,还打通从受理、审核、沟通、办理到反馈、回访的全流程工作机制。

      去年,成都龙泉驿区居民叶阿姨因小区广场堆放垃圾问题,向区上网络理政平台反映。“信发了没两天,就有工作人员来社区回访,帮助协调把垃圾搬走了。”她说。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成都:“小改革”里的“大民生”

  • 2018年03月06日 14时27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百姓的“小事”,民生的“大事”。近年来,成都在解决群众民生小事上见真功、求实效,一个个“小改革”背后,折射出“大民生”。

      砍掉298项奇葩证明

      群众办事更“撇脱”

      2月25日,成都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当市长罗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四川话念出“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省心、更撇脱”时,与会者会心一笑并报以热烈掌声。

      四川方言中,“撇脱”是指简单、容易的意思。事实上,2017年,成都通过“取消18项行政许可”“村(社区)证明事项从313项大幅缩减到15项”等诉之于民、惠之于民的“减证便民”行动,让大家的工作生活变得更“撇脱”。

      2016年开始,成都选择40个村(社区),摸排当时被要求开具的证明,逐一由市级对口部门提供法律依据,没有法律依据的一律取消。

      “最后由市政务中心、市民政局、市法制办‘三堂会审’,形成15项保留清单,并由市政府发文在全市推行。”成都郫都区民政局局长彭祖成说。

      2017年5月1日,《成都市村(社区)证明事项保留清单》正式实施,将原来的313项证明事项“砍”至15项,并将证明范本在线上线下“广而告之”。

      “一次性砍掉298项各类证明,不仅让群众少跑腿,也给基层组织减了负。”彭祖成说。

      11个部门延时服务

      周末也能轻松办事

      博物馆开展了,白天上班,晚上想逛却已关门;一些服务窗口开放时间与上班族“共进退”,想办事却要请假……去年8月1日起,成都以群众最关切的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三个领域为重点,在公安、环保、食药监、政务中心等11个行政事业单位启动错时、延时工作制试点改革。

      这项改革重点解决了下班后、周末和节假日群众办事的需求,受到大家欢迎。成都市政务服务部门延时服务窗口开设前3个月办件总量就达26万件,市本级、区(市)县和乡镇(街道)办件比例分别为3:6:1,服务有效延伸到基层。

      “以后去办事,可以不用请假了,趁着中午或周末去,很方便。”市民刘林芬说。

      “错时工作,‘错’开的是时间,‘对’上的是服务;延时工作,‘延长’的是部门工作时间,‘缩短’的是群众跑腿时间。”成都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说。

      一年处理来电来信236万件

      动动手指“一网打尽”

      “小区出门到地铁站太不方便了,希望能把几个小区之间的路连通”“小区附近没有菜市场,需配一个菜市”……今年1月17日起,成都高新区公众信息网在“民意征集”栏目发起民生工程建议征集活动,第一周就收到有效信息280余条。

      不仅如此,2017年成都高新区民生工程意见征集投票共吸引14.8万网友参与,收集有效意见建议1484条。经过合并同类项和项目可行性论证,最终这些意见建议被归纳为117项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项目,意见建议采纳率达64%。

      运用互联网平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高新区的做法是成都市网络理政的一个缩影。

      2017年,成都网络理政平台网站累计访问量210多万人次,处理群众来电来信236万件;群众来电来信回复办理率99.2%,诉求解决率84.1%,群众满意率86.7%,平均回复周期为5.73个工作日。

      限期办理,事事有着落,件件有答复。成都网络理政平台的开通,不仅是集成领导信箱和12345市长热线电话等“问需”载体,还打通从受理、审核、沟通、办理到反馈、回访的全流程工作机制。

      去年,成都龙泉驿区居民叶阿姨因小区广场堆放垃圾问题,向区上网络理政平台反映。“信发了没两天,就有工作人员来社区回访,帮助协调把垃圾搬走了。”她说。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