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绵阳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

  • 2018年03月05日 14时10分
  • 来源: 绵阳市政务网
  • 【字体:
  •   绵阳,一座充满大爱的城市,一方孕育好人的沃土。

      从“凡人善举”到“榜样引领”,一次次普通的爱心活动集聚成一个壮大的社会群像;

      从“绵阳好人”到“志愿之城”,一个普遍的城市现象升华为一种永恒的城市精神。

      小善渐而大德生。近年来,我市志愿者队伍积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志愿服务机制不断完善,志愿者的笑脸、爱心如一缕缕阳光温暖了绵阳这座城市。

      创新品牌提升志愿服务内涵

      在迎宾路社区的“流动儿童之家”,7名从2年级到4年级不等的小学生正在社区志愿者郑文荣的辅导下,各自认真地写着作业。“从周一到周五,开放时间是下午5点至6点,内容是作业辅导;在周末,则是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郑文荣讲,流动儿童之家自运行以来,每个周一到周五,孩子们可以在下午放学后来到流动儿童之家,接受社区志愿者的功课辅导。在周末,则由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守望阳光志愿者团队、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爱心志愿服务团队轮流组织孩子们开展多样的主题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在绵阳,像“流动儿童之家”这样的志愿服务项目还有很多,以项目带动志愿服务提质增效,成为我市开展志愿服务的一种常态。

      近年来,我市志愿服务特色品牌推陈出新,志愿服务活动内涵不断提升,涌现出了“北川羌魂社会服务中心”“一元爱心协会”“热血公益联盟”等一大批优秀志愿服务队伍,打造了“邻里守望”“阳光助残”“李白故里·小小讲解员”“共享书屋”等一批影响广泛、群众欢迎、全市叫响的志愿服务品牌,品牌效应进一步凸显。

      构建载体“微力量”汇聚正能量

      在绵阳,有这样一个人,他是孤寡老人的“儿子”、困难群众的“兄弟”、家庭贫困单亲孩子的“父亲”。他就是全国最美志愿者、四川省十大最美志愿者获得者宋汶祥。

      “我不是一个人,我是一个火种,可以一传十十传百的火种。”宋汶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了帮助更多的人,2008年5月,宋汶祥发起成立了一凡公益组织。目前,该公益组织注册人数已达3000余人,每年开展100次以上公益活动。

      文明提升没有终点。志愿者们成为了这项以群众幸福命名的接力赛最积极的参与者。截至目前,我市共有3834个各类志愿者服务组织参与文明城市建设,时刻都有志愿者在绵州大地传递着幸福文明接力棒,提升着城市的文明程度。

      为进一步扩大志愿服务的覆盖面,近年来,我市着力构建网格化服务体系,在大力完善志愿服务总队机制的基础上,建立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350个,让市民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学雷锋志愿服务的浸润。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志愿服务组织的示范作用,在每个社区初步建立了8支以上的专业志愿者队伍,鼓励和引导一元爱心协会、为乐公益、雷锋服务中心等85个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在社区落地。仅2017年,全市在扶老、助残、爱幼、文化、卫生、科技、扶贫、环保、赛会等方面共开展志愿服务项目200余个,参与志愿者达70余万人次。

      举手之间,把爱心播撒,把文明传递。当群体善举被认同、被复制,不断激发起更多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趋同,日益放大着绵阳这座城市的爱和感动。

      完善机制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

      “遵守活动时间,不迟到,不早退。着装整齐,文明用语……”记者在桃龙藏族乡志愿服务队办公室看到,墙上张贴着《志愿者职责》《星级评定管理办法》等。“我们有着严格的准入程序。”该志愿服务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志愿服务队实行积分制管理,积分作为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系列深化志愿服务的文件。“要让志愿服务有持续的生命力,必须形成健康的志愿服务体系和管理机制。”市文明办志愿服务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我市各单位坚持把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作为着力点,建立制度、完善机制,进一步推进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制度化发展。

      志愿者,是文明城市建设的生力军;志愿服务,是衡量一座城市的文明标尺。如今,千千万万的志愿者在一个个爱心满满的“绵阳故事”中,传播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引领着崇德向善、行善立德的文明风尚。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绵阳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

  • 2018年03月05日 14时10分
  • 来源: 绵阳市政务网
  •   绵阳,一座充满大爱的城市,一方孕育好人的沃土。

      从“凡人善举”到“榜样引领”,一次次普通的爱心活动集聚成一个壮大的社会群像;

      从“绵阳好人”到“志愿之城”,一个普遍的城市现象升华为一种永恒的城市精神。

      小善渐而大德生。近年来,我市志愿者队伍积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志愿服务机制不断完善,志愿者的笑脸、爱心如一缕缕阳光温暖了绵阳这座城市。

      创新品牌提升志愿服务内涵

      在迎宾路社区的“流动儿童之家”,7名从2年级到4年级不等的小学生正在社区志愿者郑文荣的辅导下,各自认真地写着作业。“从周一到周五,开放时间是下午5点至6点,内容是作业辅导;在周末,则是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郑文荣讲,流动儿童之家自运行以来,每个周一到周五,孩子们可以在下午放学后来到流动儿童之家,接受社区志愿者的功课辅导。在周末,则由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守望阳光志愿者团队、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爱心志愿服务团队轮流组织孩子们开展多样的主题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在绵阳,像“流动儿童之家”这样的志愿服务项目还有很多,以项目带动志愿服务提质增效,成为我市开展志愿服务的一种常态。

      近年来,我市志愿服务特色品牌推陈出新,志愿服务活动内涵不断提升,涌现出了“北川羌魂社会服务中心”“一元爱心协会”“热血公益联盟”等一大批优秀志愿服务队伍,打造了“邻里守望”“阳光助残”“李白故里·小小讲解员”“共享书屋”等一批影响广泛、群众欢迎、全市叫响的志愿服务品牌,品牌效应进一步凸显。

      构建载体“微力量”汇聚正能量

      在绵阳,有这样一个人,他是孤寡老人的“儿子”、困难群众的“兄弟”、家庭贫困单亲孩子的“父亲”。他就是全国最美志愿者、四川省十大最美志愿者获得者宋汶祥。

      “我不是一个人,我是一个火种,可以一传十十传百的火种。”宋汶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了帮助更多的人,2008年5月,宋汶祥发起成立了一凡公益组织。目前,该公益组织注册人数已达3000余人,每年开展100次以上公益活动。

      文明提升没有终点。志愿者们成为了这项以群众幸福命名的接力赛最积极的参与者。截至目前,我市共有3834个各类志愿者服务组织参与文明城市建设,时刻都有志愿者在绵州大地传递着幸福文明接力棒,提升着城市的文明程度。

      为进一步扩大志愿服务的覆盖面,近年来,我市着力构建网格化服务体系,在大力完善志愿服务总队机制的基础上,建立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350个,让市民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学雷锋志愿服务的浸润。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志愿服务组织的示范作用,在每个社区初步建立了8支以上的专业志愿者队伍,鼓励和引导一元爱心协会、为乐公益、雷锋服务中心等85个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在社区落地。仅2017年,全市在扶老、助残、爱幼、文化、卫生、科技、扶贫、环保、赛会等方面共开展志愿服务项目200余个,参与志愿者达70余万人次。

      举手之间,把爱心播撒,把文明传递。当群体善举被认同、被复制,不断激发起更多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趋同,日益放大着绵阳这座城市的爱和感动。

      完善机制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

      “遵守活动时间,不迟到,不早退。着装整齐,文明用语……”记者在桃龙藏族乡志愿服务队办公室看到,墙上张贴着《志愿者职责》《星级评定管理办法》等。“我们有着严格的准入程序。”该志愿服务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志愿服务队实行积分制管理,积分作为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系列深化志愿服务的文件。“要让志愿服务有持续的生命力,必须形成健康的志愿服务体系和管理机制。”市文明办志愿服务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我市各单位坚持把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作为着力点,建立制度、完善机制,进一步推进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制度化发展。

      志愿者,是文明城市建设的生力军;志愿服务,是衡量一座城市的文明标尺。如今,千千万万的志愿者在一个个爱心满满的“绵阳故事”中,传播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引领着崇德向善、行善立德的文明风尚。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