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改革开放40年达州市就业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 2018年10月23日 10时45分
  • 来源: 达州市府
  • 【字体:
  •   改革开放40年来,达州市就业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了劳动就业制度由“统包统配”向市场就业转变,就业总量持续增长,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政策全面落实,就业服务体系日趋丰富,正朝着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的就业目标阔步前进。

      改革,有效破解就业工作难题

      从最初劳动服务公司,到社会劳动力管理处,发展到今天的就业服务管理局,机构变迁见证了从单一招工、组织劳务输出到现在的促进就业、鼓励创业、脱贫攻坚和公共服务,时代赋予就业服务机构越来越多的使命,“改革”主题词贯彻整个过程。

      1985年8月,达川地区开始在部分县推行劳动合同制的试点,全员合同、企业干部身份转变“破冰”。

      1986年7月,国务院关于改革劳动制度“四个规定”颁布施行,决定改革企业用工制度,规定国有企业招工一律实行劳动合同制。这一改革确定了企业用人的主体地位,打破了企业职工能进不能出的限制。由于政策放宽,农村劳动力开始转向城镇。到1993年底,全地区招收劳动合同制工人6万人,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8%。“打工、民工潮、下海”,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期的时髦词。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们从“扎堆”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慢慢转型,希望毕业后到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工作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1996年底,全市国有、集体企业中的全民固定工和集体工全部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企业用工全面实现劳动合同制。

      2000年5月,达州市全面推进国有企业“两个置换”改革。到2004年底,有336家市属国有企业进入改革程序,12.6万名职工置换身份,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为帮扶这些下岗失业人员重新就业,实施了一系列的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俗称“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1.0版,主要为“七补两贷三扶持”,即通过发放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就业见习补贴和小额担保贷款、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一系列帮扶措施,促进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还通过扶持公共就业服务、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和扶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层能力建设来促进就业创业。随着就业形势的发展,又增加了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和一次性岗位补贴两项补贴,变为“九补两贷三扶持”。

      为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颁布了《就业促进法》,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从法制化轨道的2.0版,到更加积极就业政策3.0版,再到现在的促进就业,特别是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4.0版,就业创业工作改革40年,一套适应市场规律、促进经济发展、呼应群众期盼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日臻完善,就业“晴雨表”作用日益凸显。

      “不论是全方位的深化就业制度改革,还是打造新时期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达州市就业局局长杨翔说,就业创业政策改革不能停,也不会停下来。

      创新,不断拓展就业工作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达州市始终志立于创新,把城乡居民的“饭碗”问题当作重中之重。

      为了千方百计扩大和稳定就业再就业,达州市广开渠道,针对不同群体,开出不同“药方”:针对下岗失业人员,跟进开展再就业技能培训,享受培训补贴;针对“4050”人员,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大职业推介服务、发放和提高促进再就业的各项补贴;针对高校毕业生,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月活动,启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提高就业见习补贴,发放求职创业补贴;针对农村劳动力,启动“春风行动”,整治人力资源市场秩序。

      无论哪类就业群体,没有一技之长,就意味着就业难。为此,达州市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环节,免费培训就业困难群体;鼓励职业技能院校定向培训;农村劳动力享受职业技能培训“一条龙”,不断提高求职者的就业技能和就业稳定性……

      统计显示,近几年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每年达到4.5万人,农村劳动力年转移就业保持在165万人以上;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除,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累计发放小额(创业)担保贷款50亿元以上,扶持近万家企业。

      “十三五”以来,达州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千方百计扩大城乡就业,就业大局保持稳定,牢牢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底盘”。2016年至2018年6月,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0.9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大幅低于4.5%的控制目标,开展青年劳动者技能培训3.61万人次,新增创业主体5411户。

      扶贫,就业工作趟出“达州路子”

      近年来,达州市突出就业扶贫在脱贫攻坚大局中的重要作用,坚持“授人以渔”理念,紧紧围绕“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创业一人带动一批”目标,完善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精准发力,率先打造“六个一”就业扶贫示范村,创新实施“百名专家帮百村、百企千岗进百村、百人创业带千户、万人培训入万家”引领工程,探索“1+2+N”就业扶贫车间,促进就业扶贫工作落地见效,趟出了就业创业助力脱贫攻坚的“达州路子”。

      ——以市场需求、贫困户需要为风向标,从管理体制、培训机制、资金保障、培训补贴标准等方面对扶贫技能培训工作进行了加强和改进,充分发挥职业培训对促进稳定就业、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作用。

      ——以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为兜底线,针对大龄、患病、照顾家庭成员的农村贫困户,积极开发农村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社会治安协管、乡村道路维护、绿化保洁、劳动保障协理等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贫困劳动力,给予每月不低于300元的公益性岗位补贴。目前,全市扶贫领域公益性岗位安置7322人,年发放补贴近3000万元。

      ——以返乡创业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为主抓手,不断吸引创业达人、能人回乡创业,带动当地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助推脱贫。

      截至目前,全市828个贫困村已退出149个、71.6万名贫困人口已摘帽36.19万人;通过就业精准扶贫,开展就业技能培训2.61万人,帮助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就业12.2万人,就业扶贫在广度、深度和精度上都达到了新的水平。

      “就业创业工作还在路上。只有大力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提高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以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自助办、网上办、掌上办为突破,增强群众体验感、获得感,就业工作才能在服务达州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作用、稳住底盘。”市人社局局长王隆毅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方向和目标。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改革开放40年达州市就业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 2018年10月23日 10时45分
  • 来源: 达州市府
  •   改革开放40年来,达州市就业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了劳动就业制度由“统包统配”向市场就业转变,就业总量持续增长,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政策全面落实,就业服务体系日趋丰富,正朝着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的就业目标阔步前进。

      改革,有效破解就业工作难题

      从最初劳动服务公司,到社会劳动力管理处,发展到今天的就业服务管理局,机构变迁见证了从单一招工、组织劳务输出到现在的促进就业、鼓励创业、脱贫攻坚和公共服务,时代赋予就业服务机构越来越多的使命,“改革”主题词贯彻整个过程。

      1985年8月,达川地区开始在部分县推行劳动合同制的试点,全员合同、企业干部身份转变“破冰”。

      1986年7月,国务院关于改革劳动制度“四个规定”颁布施行,决定改革企业用工制度,规定国有企业招工一律实行劳动合同制。这一改革确定了企业用人的主体地位,打破了企业职工能进不能出的限制。由于政策放宽,农村劳动力开始转向城镇。到1993年底,全地区招收劳动合同制工人6万人,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8%。“打工、民工潮、下海”,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期的时髦词。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们从“扎堆”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慢慢转型,希望毕业后到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工作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1996年底,全市国有、集体企业中的全民固定工和集体工全部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企业用工全面实现劳动合同制。

      2000年5月,达州市全面推进国有企业“两个置换”改革。到2004年底,有336家市属国有企业进入改革程序,12.6万名职工置换身份,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为帮扶这些下岗失业人员重新就业,实施了一系列的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俗称“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1.0版,主要为“七补两贷三扶持”,即通过发放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就业见习补贴和小额担保贷款、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一系列帮扶措施,促进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还通过扶持公共就业服务、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和扶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层能力建设来促进就业创业。随着就业形势的发展,又增加了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和一次性岗位补贴两项补贴,变为“九补两贷三扶持”。

      为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颁布了《就业促进法》,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从法制化轨道的2.0版,到更加积极就业政策3.0版,再到现在的促进就业,特别是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4.0版,就业创业工作改革40年,一套适应市场规律、促进经济发展、呼应群众期盼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日臻完善,就业“晴雨表”作用日益凸显。

      “不论是全方位的深化就业制度改革,还是打造新时期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达州市就业局局长杨翔说,就业创业政策改革不能停,也不会停下来。

      创新,不断拓展就业工作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达州市始终志立于创新,把城乡居民的“饭碗”问题当作重中之重。

      为了千方百计扩大和稳定就业再就业,达州市广开渠道,针对不同群体,开出不同“药方”:针对下岗失业人员,跟进开展再就业技能培训,享受培训补贴;针对“4050”人员,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大职业推介服务、发放和提高促进再就业的各项补贴;针对高校毕业生,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月活动,启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提高就业见习补贴,发放求职创业补贴;针对农村劳动力,启动“春风行动”,整治人力资源市场秩序。

      无论哪类就业群体,没有一技之长,就意味着就业难。为此,达州市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环节,免费培训就业困难群体;鼓励职业技能院校定向培训;农村劳动力享受职业技能培训“一条龙”,不断提高求职者的就业技能和就业稳定性……

      统计显示,近几年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每年达到4.5万人,农村劳动力年转移就业保持在165万人以上;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除,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累计发放小额(创业)担保贷款50亿元以上,扶持近万家企业。

      “十三五”以来,达州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千方百计扩大城乡就业,就业大局保持稳定,牢牢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底盘”。2016年至2018年6月,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0.9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大幅低于4.5%的控制目标,开展青年劳动者技能培训3.61万人次,新增创业主体5411户。

      扶贫,就业工作趟出“达州路子”

      近年来,达州市突出就业扶贫在脱贫攻坚大局中的重要作用,坚持“授人以渔”理念,紧紧围绕“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创业一人带动一批”目标,完善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精准发力,率先打造“六个一”就业扶贫示范村,创新实施“百名专家帮百村、百企千岗进百村、百人创业带千户、万人培训入万家”引领工程,探索“1+2+N”就业扶贫车间,促进就业扶贫工作落地见效,趟出了就业创业助力脱贫攻坚的“达州路子”。

      ——以市场需求、贫困户需要为风向标,从管理体制、培训机制、资金保障、培训补贴标准等方面对扶贫技能培训工作进行了加强和改进,充分发挥职业培训对促进稳定就业、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作用。

      ——以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为兜底线,针对大龄、患病、照顾家庭成员的农村贫困户,积极开发农村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社会治安协管、乡村道路维护、绿化保洁、劳动保障协理等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贫困劳动力,给予每月不低于300元的公益性岗位补贴。目前,全市扶贫领域公益性岗位安置7322人,年发放补贴近3000万元。

      ——以返乡创业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为主抓手,不断吸引创业达人、能人回乡创业,带动当地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助推脱贫。

      截至目前,全市828个贫困村已退出149个、71.6万名贫困人口已摘帽36.19万人;通过就业精准扶贫,开展就业技能培训2.61万人,帮助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就业12.2万人,就业扶贫在广度、深度和精度上都达到了新的水平。

      “就业创业工作还在路上。只有大力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提高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以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自助办、网上办、掌上办为突破,增强群众体验感、获得感,就业工作才能在服务达州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作用、稳住底盘。”市人社局局长王隆毅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方向和目标。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