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南充:让贫困群众挺进产业链

  • 2017年03月23日 09时0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南充市在所有贫困村建设“脱贫奔康农民产业园”,做到“户户入园”——

      3月20日下午,一辆大货车驶入南充市仪陇县安溪潮村脱贫奔康产业园蛋鸡养殖场,67岁的谭信显忙着指挥货车停放。当天,养殖场要运出近30万个鸡蛋。

      谭信显是这个规模养殖场的股东之一。“这是咱自己的产业。”靠着这份产业,谭信显一家摘掉了“穷帽子”。谭信显说,大家都在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代表团的重要讲话,讲话提到要增强“造血”功能,说到大家心里了。把我们也纳入产业链,就是增强“造血”功能,大家感觉干劲十足。

      探索“脱贫奔康农民产业园”模式,南充本轮产业扶贫发力“村村有园、户户入园”,形成“深度利益联结”———让贫困群众深度参与,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进得去”融入产业发展大循环

      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无胆量,自我发展能力弱,是摆在贫困户面前的共同障碍。

      “产业扶贫”之难在于产业与贫困户之间的“断链”。“一定要破解贫困群众‘进不去’的问题,让他们真正融入产业发展大循环,实现多元增收。”南充市扶贫移民局局长向贵瑜说。

      入股,是谭信显深度“链入”产业的方式。安溪潮村引入四川绿科禽业有限公司建设蛋鸡养殖场,作为村里的脱贫奔康产业园。双方协商,养殖场以“龙头企业+农户+党支部”的模式组建,其中,农户+党支部占48%的股份。村里44户贫困户,每户出资5万元。

      贫困户的股本,来自于由政府贴息的精准扶贫小额贷款,“这就是说,发展产业不是天上掉馅饼,贫困户必须自己拿出真金白银。”安溪潮村村委委员谭炳承说。

      这也体现出南充市的思路:扶群众一把,但更要他们“自己走”;干不干、干什么,让他们自主选择。全市引导贫困户通过资金或土地经营权入股、保底分红、入园务工、贫困户返租等方式,与带动主体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谭信显忘不了今年春节前的一天,公司召集所有44户贫困户到养殖场院坝里,50张百元大钞交到谭信显手中。这个年,特别暖。

      “扛得起”确保有人带、有人帮

      进了产业链只是第一步,贫困群众如何“扛得起”是关系“造血”功能的效果。这种情况下,必须有人带、有人领、有人帮。

      谁来带领?“根据我们的经验,必须是有实力、懂技术、有市场的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向贵瑜说。

      江西杨氏果业集团公司是阆中市为贫困户找来的业界“大咖”。杨氏果业流转土地3万亩,覆盖河溪、宝马、金垭、朱镇、洪山5个乡镇,涉及35个村,其中贫困村10个、建卡贫困户1719户、贫困人口5112人。

      “今年9月公司将建一个储藏、加工、包装工厂,预计园区总投资达10亿元。”阆中市农工委副主任邓小宇介绍。

      在“大咖”的带领下,贫困户只需“齐步走”。以宝马镇多宝村为例,依照园区的统建返包模式,杨氏公司将建好的62亩果园,返包给该村16户贫困户。贫困户有土地租金、劳务费以及“果套菜”种植的收益,5年后,果树进入盛果期,双方还将按比例对鲜果收益进行分成。今年,南充计划支持1000家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贫困村投资创业,建脱贫奔康产业园,确保今年拟退出的550个贫困村全覆盖,新带动2.8万户贫困群众入园发展。

      龙头企业从哪儿来?这个难题曾困扰着险岩村。险岩村找到了南充市农牧业局,经过市上的积极协调,成功引入一家食用菌龙头企业。“我们的想法是,乡镇无法统筹的由县级统筹;县级无法统筹的由市级统筹,确保每个产业园区都有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向贵瑜说。

      “干得下”多重措施安上“保险杠”

      虽然脱贫的愿望强烈,但仪陇县日兴镇黎明村对引进产业慎之又慎。“以前我们也种过辣椒,想发展蔬菜产业,但一直都是小打小闹。”村支书陈玉林说,村里47户贫困户折腾不起,怕找错了方向。

      如何通过“外力”规避风险、解决贫困群众后顾之忧?县上专门请来农业专家,对当地的土壤、水质进行检测分析;还组织村干部到重庆以及周边的巴中等地参观考察。“初步决定发展柑橘、食用菌产业后,我们召集党员、群众代表开会讨论,最后在全村召开群众大会予以确定。”陈玉林说。

      马鞍镇险岩村脱贫奔康产业园为贫困户安上了好几条“保险杠”。公司技术员常驻园区,手把手传授技术,产出3批蘑菇后,贫困户张守方基本掌握了技术要领;销售上,公司统一收购,给予每袋蘑菇保底利润3元,张守方的两个大棚可年产3万袋蘑菇。

      南部县大堰乡纯阳山村的产业园则引入价格指数保险,保证每公斤杏鲍菇售价不低于8元。

      “今年,我们将探索建立村级产业发展风险基金。”向贵瑜说,引入保险机构,建立“风险基金+保险”的产业发展风险防控机制,让贫困群众放手、放胆发展产业。

      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是保障措施中重要的一环。

      3月20日,一份《每日快报》摆进了南充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从2月15日开始,市脱贫办暗访组一行走进阆中市,先后暗访了枣碧乡杨家河村、桥楼乡百花村、河楼乡牛鼻梁村……”

      从去年5月起,《每日快报》从未间断。南充市扶贫移民局专门成立督查组,每天5个暗访组深入贫困村,查看项目的进展速度、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程度,以及党员干部的工作状态。督查组把建设进度拍成照片,定向反馈给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实行一周一挂牌、一周一通报,从而督促他们必须动起来。(记者 张彧希 王青山 伍力)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南充:让贫困群众挺进产业链

  • 2017年03月23日 09时0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南充市在所有贫困村建设“脱贫奔康农民产业园”,做到“户户入园”——

      3月20日下午,一辆大货车驶入南充市仪陇县安溪潮村脱贫奔康产业园蛋鸡养殖场,67岁的谭信显忙着指挥货车停放。当天,养殖场要运出近30万个鸡蛋。

      谭信显是这个规模养殖场的股东之一。“这是咱自己的产业。”靠着这份产业,谭信显一家摘掉了“穷帽子”。谭信显说,大家都在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代表团的重要讲话,讲话提到要增强“造血”功能,说到大家心里了。把我们也纳入产业链,就是增强“造血”功能,大家感觉干劲十足。

      探索“脱贫奔康农民产业园”模式,南充本轮产业扶贫发力“村村有园、户户入园”,形成“深度利益联结”———让贫困群众深度参与,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进得去”融入产业发展大循环

      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无胆量,自我发展能力弱,是摆在贫困户面前的共同障碍。

      “产业扶贫”之难在于产业与贫困户之间的“断链”。“一定要破解贫困群众‘进不去’的问题,让他们真正融入产业发展大循环,实现多元增收。”南充市扶贫移民局局长向贵瑜说。

      入股,是谭信显深度“链入”产业的方式。安溪潮村引入四川绿科禽业有限公司建设蛋鸡养殖场,作为村里的脱贫奔康产业园。双方协商,养殖场以“龙头企业+农户+党支部”的模式组建,其中,农户+党支部占48%的股份。村里44户贫困户,每户出资5万元。

      贫困户的股本,来自于由政府贴息的精准扶贫小额贷款,“这就是说,发展产业不是天上掉馅饼,贫困户必须自己拿出真金白银。”安溪潮村村委委员谭炳承说。

      这也体现出南充市的思路:扶群众一把,但更要他们“自己走”;干不干、干什么,让他们自主选择。全市引导贫困户通过资金或土地经营权入股、保底分红、入园务工、贫困户返租等方式,与带动主体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谭信显忘不了今年春节前的一天,公司召集所有44户贫困户到养殖场院坝里,50张百元大钞交到谭信显手中。这个年,特别暖。

      “扛得起”确保有人带、有人帮

      进了产业链只是第一步,贫困群众如何“扛得起”是关系“造血”功能的效果。这种情况下,必须有人带、有人领、有人帮。

      谁来带领?“根据我们的经验,必须是有实力、懂技术、有市场的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向贵瑜说。

      江西杨氏果业集团公司是阆中市为贫困户找来的业界“大咖”。杨氏果业流转土地3万亩,覆盖河溪、宝马、金垭、朱镇、洪山5个乡镇,涉及35个村,其中贫困村10个、建卡贫困户1719户、贫困人口5112人。

      “今年9月公司将建一个储藏、加工、包装工厂,预计园区总投资达10亿元。”阆中市农工委副主任邓小宇介绍。

      在“大咖”的带领下,贫困户只需“齐步走”。以宝马镇多宝村为例,依照园区的统建返包模式,杨氏公司将建好的62亩果园,返包给该村16户贫困户。贫困户有土地租金、劳务费以及“果套菜”种植的收益,5年后,果树进入盛果期,双方还将按比例对鲜果收益进行分成。今年,南充计划支持1000家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贫困村投资创业,建脱贫奔康产业园,确保今年拟退出的550个贫困村全覆盖,新带动2.8万户贫困群众入园发展。

      龙头企业从哪儿来?这个难题曾困扰着险岩村。险岩村找到了南充市农牧业局,经过市上的积极协调,成功引入一家食用菌龙头企业。“我们的想法是,乡镇无法统筹的由县级统筹;县级无法统筹的由市级统筹,确保每个产业园区都有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向贵瑜说。

      “干得下”多重措施安上“保险杠”

      虽然脱贫的愿望强烈,但仪陇县日兴镇黎明村对引进产业慎之又慎。“以前我们也种过辣椒,想发展蔬菜产业,但一直都是小打小闹。”村支书陈玉林说,村里47户贫困户折腾不起,怕找错了方向。

      如何通过“外力”规避风险、解决贫困群众后顾之忧?县上专门请来农业专家,对当地的土壤、水质进行检测分析;还组织村干部到重庆以及周边的巴中等地参观考察。“初步决定发展柑橘、食用菌产业后,我们召集党员、群众代表开会讨论,最后在全村召开群众大会予以确定。”陈玉林说。

      马鞍镇险岩村脱贫奔康产业园为贫困户安上了好几条“保险杠”。公司技术员常驻园区,手把手传授技术,产出3批蘑菇后,贫困户张守方基本掌握了技术要领;销售上,公司统一收购,给予每袋蘑菇保底利润3元,张守方的两个大棚可年产3万袋蘑菇。

      南部县大堰乡纯阳山村的产业园则引入价格指数保险,保证每公斤杏鲍菇售价不低于8元。

      “今年,我们将探索建立村级产业发展风险基金。”向贵瑜说,引入保险机构,建立“风险基金+保险”的产业发展风险防控机制,让贫困群众放手、放胆发展产业。

      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是保障措施中重要的一环。

      3月20日,一份《每日快报》摆进了南充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从2月15日开始,市脱贫办暗访组一行走进阆中市,先后暗访了枣碧乡杨家河村、桥楼乡百花村、河楼乡牛鼻梁村……”

      从去年5月起,《每日快报》从未间断。南充市扶贫移民局专门成立督查组,每天5个暗访组深入贫困村,查看项目的进展速度、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程度,以及党员干部的工作状态。督查组把建设进度拍成照片,定向反馈给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实行一周一挂牌、一周一通报,从而督促他们必须动起来。(记者 张彧希 王青山 伍力)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