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绵阳品质领航:多点发力打造绵阳质量名片
要素聚集优化质量发展环境
一年以来,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30多个市级部门组成的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多次齐聚一堂,分享经验、谋划未来,让思路更清晰、目标更明确。
深谙此道的科技城,一方面,不断延伸“质量强市”理念,从顶层设计入手,为开展质量工作提供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绵阳市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暨建设质量强市2016年行动计划》等4项政策文件;编制《绵阳市“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绵阳市“十三五”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4个城市质量发展规划;发挥质量考核“指挥棒”作用,将质量强市工作纳入各县市区(园区)目标考核......为推动我市质量工作再上新台阶提供了科学文本。
另一方面,通过着力提高供给质量、彰显服务经济作用,为不断推动质量强市战略下了一步“先手棋”。通过开展质量对标行动,提升供给水平;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增强供给美誉度;推动质量创新发展,占领供给制高点。践行“质量决定命运、品牌决定价值”理念,为实现由“绵阳制造”向“绵阳创造”、由“绵阳产品”向“绵阳品牌”、由“绵阳速度”向“绵阳质量”转变注入活力。
多点发力筑牢质量安全屏障
质量工作关乎民生大计。为此,市委、市政府坚持强基为本、严守质量防线,为全市人民筑牢了一道质量安全的屏障。
今年以来,我市鼓励企业、机构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加强环境检测、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的计量监管,推进认证信息化平台建设,通过培育国家质检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一系列举措,不断夯实计量标准、抓好认证认可工作、加强检验检测监管,强固全市质量工作基础。
与此同时,我市还从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质量等四个重要领域,重点发力,不断提升全市安全监管水平,严守质量防线。健全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大专项整治和监督抽查力度,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全面推广标准化工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以提高工程质量为中心,持续开展质量通病治理,狠抓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交通水利等四大工程质量监管,工程质量全面改善;制定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服务质量制度,逐步建立完善监管体系、投诉处理机制,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等,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在全国率先开展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离任生态环境审计评估,在全省试点开展“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等,环境质量持续优化。
亮点纷呈打造绵阳质量名片
在清晰明确的“线路图”指挥下,在一系列有关质量强市的实招激励下,我市质量工作喜讯频传,给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质量成绩单:
品牌魅力大放光彩——目前,全市有中国驰名商标14件、四川省著名商标71件、四川质量奖2个、中华老字号2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5个、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10个、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1个;全市84家企业、109个产品(含服务)荣获第十二届四川名牌称号,总数位居全省第三。
质量创新基础夯实——2016年,绵阳市新增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万件大关,达10168件,同比增长34.57%,专利申请量累计达44456件,居全省第二位;绵阳四川国大水泥有限公司获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颁发的低碳产品认证证书,实现全市该领域零的突破;全市建成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6家,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5个,资质认定检验检测机构83家。
质量安全有效保障——2016年,我市工业产品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7.1%,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省级例行监测合格率均达100%,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100%,产品质量安全位居全省前列;全市重大建筑工程、交通工程、大中型水利工程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均达100%;实施全市服务业“513工程”,不断强化八大现代服务业质量提升,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54.09亿元、增长9.5%,增速在全省排名由第13位上升到第4位;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我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有效监测366天,达标天数为279天,达标比例为76.2%,主要河流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出境断面和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提高1.22个百分点,达到53.62%。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